文李青(公安愛康醫(yī)院)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骨科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疾病,常常表現(xiàn)為腰部活動功能受限,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如果患者病情未得到有效緩解,隨著病變加重,會導致下肢疼痛以及骨質疏松等癥狀,甚至會造成癱瘓。同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程較長,容易反復發(fā)作,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工作方式的需要,大多數(shù)人長時間低頭彎腰勞動或者長期坐位工作,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病人數(shù)逐年增多,并且隨著手術和電腦的普及,呈年輕化趨勢發(fā)展。大多數(shù)患者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不夠了解,不清楚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由于未引起足夠重視導致病情逐漸加重。目前手術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手術后需要一段時間的康復,在此期間如果存在不良行為習慣等,會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引起嚴重并發(fā)癥。因此有必要在術后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幫助患者盡快康復,提高生活質量。下面將為大家一一講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和術后護理措施等。
椎間盤退變是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病因,由于年齡的不斷增加,椎間盤逐漸出現(xiàn)退行性變,其中的纖維環(huán)和髓核含水量不斷減少,髓核彈性大幅降低,纖維環(huán)漸漸發(fā)生裂隙。在椎間盤退變的過程中,由于外部力量的影響和長時間的勞損,導致椎間盤出現(xiàn)破裂,并引起髓核、纖維環(huán)向后突出,癥狀嚴重的患者甚至存在神經壓迫癥狀。勞損積累是導致椎間盤退變的主要原因,日常生活中經常彎腰、大幅扭腰等動作都會增加椎間盤的損傷。妊娠也是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一個重要原因,妊娠期間孕婦的韌帶處于相對松弛的狀態(tài),同時腰骶部承受了比平時更大的重量,從而增加了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生風險。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生和遺傳因素有關,在20 歲以下的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約33%存在陽性家族史。腰椎發(fā)育異常的人群相較于腰椎正常的人群發(fā)生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幾率更高,這是因為腰椎發(fā)育異?;颊邥е孪卵甸L時間承受異常應力,從而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生。
腰痛。腰痛是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都會存在的癥狀,也是該疾病的首發(fā)癥狀。大多數(shù)的患者開始出現(xiàn)反復的腰痛,然后引起腿痛,部分患者同時出現(xiàn)腰痛和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之所以會出現(xiàn)腰痛,主要是因為椎間盤突出后擠壓和壓迫纖維環(huán)外層、韌帶,椎管內神經受到刺激后從而導致腰痛的發(fā)生。
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癥突出癥患者中約95%都存在坐骨神經痛,一般出現(xiàn)在腰4 至腰5 或腰5 至骶1 間隙。坐骨神經痛并非突然出現(xiàn),而是逐漸發(fā)生的,并呈放射性擴散,從臀部開始沿大腿后方,放射至小腿以及足背部。有些患者為減輕疼痛,對坐骨神經進行松弛,繼而表現(xiàn)為走路過程中向前傾斜。
下肢麻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體內的觸覺纖維和本體感覺會受到腰椎間盤突出的刺激,從而造成下肢麻木,而麻木感覺部位主要由神經支配區(qū)域所決定。
下肢肌力降低。下肢肌力降低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乏力癥狀,由于腰椎間盤突出導致神經根受到損傷,神經根所支配的肌肉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麻痹征。如患者癥狀較輕會出現(xiàn)肌力下降,若癥狀比較嚴重會導致肌肉直接喪失功能。而腰椎間盤突出癥也有一定幾率造成癱瘓,但比較少見。
馬尾綜合征。馬尾綜合征的發(fā)生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突出后對馬尾神經造成壓迫所致,會導致大小便功能失調,鞍區(qū)感覺障礙。當患者出現(xiàn)急性馬尾綜合征時,也可以作為急診手術的指征。
間歇性跛行。間歇性跛行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一種特異性表現(xiàn),主要指患者在走路過程中,若距離過長會發(fā)生腰背疼痛,或者患側下肢出現(xiàn)放射性疼痛以及下肢麻木逐漸加重。一般在適當蹲下或坐下休息后癥狀可以緩解,而在行走一段距離后再次出現(xiàn)上述癥狀。
首先應該避免長時間的彎腰動作,長期彎腰會增加腰椎間盤承受的壓力,例如農民在鋤地、木工刨木等過程中,腰椎所承受的壓力是平常正常站立的一倍以上,因此要盡量減少彎腰動作。腰椎間盤突出會對神經造成壓迫,導致神經出現(xiàn)炎癥和水腫癥狀,引起腰背部肌肉緊張,造成腰部血液循環(huán)減慢,因此神經會更加敏感外部的各種刺激。當外部冷空氣對神經造成刺激后,影響腰部血液循環(huán),加重腰椎間盤突出癥癥狀,導致疼痛感進一步加劇。長時間久坐的人群,更容易出現(xiàn)腰背痛,例如工廠流水線工作人員、辦公室白領、司機等。長時間保持坐位后,腰椎呈后彎狀態(tài),腰部肌和韌帶肉也處于相對緊張的狀態(tài),此時腰椎所承受的壓力是正常的10 倍左右。所以在平常生活和工作中,當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坐位后,應適當?shù)恼玖⒑妥邉?,緩解腰椎疲勞。同時要注意彎腰撿東西和提重物,因為腰椎間盤處于上下兩個椎體之間,呈現(xiàn)為前寬后窄的狀態(tài),當突然彎腰撿東西會影響腰椎間盤回納。而在提重物過程中通常為單側用力,也會對腰椎間盤回納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平常要避免彎腰撿東西,撿東西應該采取蹲下的方式。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若疾病持續(xù)時間較短,通常采用非手術治療,包括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和生活管理等。由于脊柱退變性神經根疼痛通常為炎性疼痛,所以藥物治療時首先考慮非甾體消炎鎮(zhèn)痛類藥物,包括布洛芬、塞來昔布、雙氯芬酸等。對于伴有肌肉痙攣患者,可給予替扎尼定、氯唑沙宗等肌肉松弛藥。對于伴有深井水中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脫水劑。而明確無禁忌癥時,可使用糖皮質激素緩解炎癥疼痛。
如果通過非手術治療后癥狀未緩解的患者則應當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常用的手術治療方式有:單純椎板間開窗髓核摘除術、脊柱內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半椎板切除術、全椎板切除術、椎間融合術等。除此之外,中醫(yī)療法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包括針灸、牽引治療、理療、推拿等,可有效減輕疼痛、緩解肌肉痙攣。
手術治療對于病情較重、藥物治療無效、反復發(fā)作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具有明顯療效,但是術后的護理干預同樣是影響身體康復和預后質量的關鍵因素,為更好地促進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康復,應從多個方面,結合患者病情和手術特點,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
(1)病情觀察。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由于出血、麻醉、疼痛等因素的影響,手術后生命體征可能存在變化。因此術后每間隔30 分鐘至60 分鐘應觀察血壓、脈搏和呼吸。存在異常時及時報告醫(yī)生,分析原因并及時處理。同時注意切口狀態(tài),觀察有無滲液、滲血。如果手術切口出現(xiàn)滲血現(xiàn)象,則表明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風險,應及時報告醫(yī)生,并將敷料進行更換,保持切口的清潔干燥,避免切口污染。注意患者下肢感覺和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待麻醉消失后可以抬高腿。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術后24 小時內,預防大出血和腦脊液外漏。觀察引流管是否有堵塞、脫落、折疊的情況,并且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和流量,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及時記錄。如果引流液的流量持續(xù)在100ml 以上,顏色呈現(xiàn)為淡黃色或者淡紅色,流量明顯增加,同時患者又存在惡心、頭痛的癥狀,患者此時可能出現(xiàn)了腦脊液外漏。需將患者體位轉換為頭低足高位,及時報告醫(yī)生關閉或拔除引流管,對局部進行加壓包扎,感染預防。
(2)體位護理。術后保持合理的體位有利于保持各個肌群作用力的平衡,術后應避免過度的伸展和屈曲,使關節(jié)韌帶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位。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人體在坐立位情況下,腰椎間盤承受的壓力最大,然后是站立位,而臥位狀態(tài)下腰椎間盤受壓最小。因此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手術后應盡量臥床休息。手術后回病房去枕平臥6 小時,若生命體征無異常,可變化為側臥位,并在腰背部墊上軟枕。術后三天要加強腰圍的保護,指導患者在床上合理地活動,但要避免過度活動。
(3)疼痛護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術后常常伴有疼痛,主要為腰背疼痛和神經根性疼痛,加之手術后切口以及局部放置負壓引流管,導致疼痛感加重。患者在疼痛狀態(tài)下時,害怕搬動,不愿意配合護理人員進行翻身以及早期的康復訓練,嚴重術后康復。護理人員應當在術后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理解患者對疼痛的情緒反應,與他們進行及時的溝通,消除其內心的緊張、不安和焦慮情緒,必要時可遵醫(yī)囑給予適當?shù)逆?zhèn)痛藥物,向患者講解止痛藥物的負面影響,盡量減少鎮(zhèn)痛藥物的使用。指導患者通過聊天、看電視節(jié)目、聽音樂等方式來轉移注意力,降低疼痛感,囑咐患者家屬多與患者進行交流,給予患者更多的陪伴。
(4)并發(fā)癥護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易發(fā)生感染,包括椎間隙感染和切口感染。術后密切記錄體溫變化,注意切口輔料的干燥清潔。對于椎間隙感染可采取抗生素和激素治療,保持臥床休息,佩戴腰帶。手術中各項操作易導致血管神經損傷,其中馬尾神經損傷比較常見。術后待麻醉消失后使用針頭輕觸會陰部和下肢皮膚,觀察是否存在知覺。根據(jù)醫(yī)囑給予營養(yǎng)神經藥物和高壓氧治療,有利于恢復神經功能。瘢痕粘連也是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可使用緩解神經水腫的藥物進行治療,術后24 小時協(xié)助患者壓膝、壓髖等被動運動,并主動進行下肢肌肉等長收縮訓練。
(5)康復鍛煉。下肢肌力鍛煉直腿抬高訓練,通常在患者麻醉藥物蘇醒后便可進行該項訓練,以防止神經根粘連,每次直腿抬高角度在30 度以上,持續(xù)10 秒鐘的時間,每次進行3 組訓練,每組20 次。膝、屈髖訓練,在手術后第2 天開始進行,患者取仰臥體位,將一側的膝髖關節(jié)伸直,將另一側的膝髖關節(jié)區(qū)寬90 度,每天重復該動作50 次左右。股四頭肌舒縮訓練,患者取平臥體位,將兩腿伸直,胭窩向床面下壓,收縮骨四頭肌,持續(xù)30 秒鐘后放松,每天訓練10 組左右,每組重復5 次。腰背肌功能鍛煉,該項鍛煉能夠改善患者腰部肌肉以及筋膜的血液循環(huán),提升局部的肌肉反應和強度,改善軟組織粘連,促進患者腰椎靈活性以及穩(wěn)定性的提升。
總而言之,腰椎間盤突出癥給日常生活帶來較大的影響,但也不用過于擔心,在日常生活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目前手術是一種有效治療手段,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干預,是保證治療效果和身體康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