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湖學校 查 潔
黃厚江老師作為全國教育名家,在本色語文教學理念的基礎上衍生出一種新的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教學方法——共生教學?!肮采虒W著眼于學生學習過程的體現(xiàn)和改善,著眼于教和學的融合,著眼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素養(yǎng)?!彼幕咎卣骶褪窃陂喿x中教閱讀,在寫作中教寫作,用閱讀教閱讀,用寫作教寫作。我有幸在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金雞湖學校觀摩了黃厚江老師給初一學生上的一堂小說課《貓》,充分感受到黃老師共生課堂的魅力。
鄭振鐸的《貓》收錄于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重在培養(yǎng)學生默讀閱讀習慣,讓學生學會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礎上,形成尊重動物、善待生命的意識?!敦垺肥且黄羌o實性的小說,是在往事基礎上的虛構與想象,人物原型也是從大眾典型性格中塑造出來的。黃厚江老師在熟悉文本創(chuàng)作背景的前提下,帶著對《貓》一文的自我認識,用小說的方式教小說,解釋文章情節(jié)的巧妙與刻意,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深刻思想,感受典型人物形象帶來的身份共同感。
曹文軒在《小說門》中曾說道:“任何一部小說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一個優(yōu)秀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師總能獨具慧眼,不按部就班,拋棄傳統(tǒng)的三要素教學(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轉而根據(jù)小說特點,整合三方面內容,抓住把手閱讀小說和教學小說。下面一起來看黃老師是如何表現(xiàn)的。
師:現(xiàn)在我們給三個貓分別取三個名字,我們一般的做法是根據(jù)貓的外表的特點,顏色的特點,同時高要求還要根據(jù)貓的性格的特點,第一只貓的外形特點在哪一小節(jié)?
生:第一小節(jié)。
師: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F(xiàn)在我們可以來說下這只貓,什么顏色?
生:花白色,白雪球似的。
師:對,“球”很好,這個“球”告訴我們他形體比較?
生:圓潤。
師:哎,“圓潤”這個詞很好。好,第一個貓就叫花球?;ㄇ蜻@個名字取得很好,不僅說明了他形體上的特點,還說明了性格的特點。
生:活潑。
……
師:花球、皮皮黃、小憂郁,從時間角度看,是先后關系,從另外一個角度,他們三只貓構成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一個故事。讀小說不能拆開來讀的。三個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黃老師選取小說中對貓的刻畫作為共生原點,組織教學活動:學生默讀課文,尋找課文中描繪貓外形特征的語句,從而根據(jù)貓的行為動作判定貓的性格,最后給貓分別取一個專有、個性的名字,形成對貓這個主要對象的初步認知。在《貓》的教學過程中,他設置給三只小貓取名的環(huán)節(jié),隨后引導學生尋找文中主要人物對三只貓分別是何態(tài)度。
師:小說里還寫哪些人?
生:三妹、作者本人、作者妻子、李媽。
師:一個是從故事的情節(jié)來講,第二個從最主要人物的魅力角度, 第三個從主題上來講。從這三方面來講,你們覺得誰重要呢?
生:三妹最重要。
師:那我們來想一想三個貓的命運在整個小說里來最能打動我們的,表現(xiàn)作者主題的是誰的命運。
生:小憂郁。
師:命運的結局是誰造成的?
生:“我?!?/p>
師:小說里的“我”是不是等于作者?
生:是。
師:有沒有人認為不是的,小說里的“我”不是作者,小說里的“我”都是作者編的。小說里的“我”的重要,一方面表現(xiàn)了他決定三只貓的命運,其實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貫穿全文。
黃老師帶領學生在默讀過程中從“假愛”貓的三妹、細微處流露真情的張媽,摒棄其他邊緣人物(妻子、母親、李嫂等),一步步聚焦到本文的情感主線——“我”。這是樹式課堂結構的生長性特征,教學的主線并非鋪陳開來的,而是分步展開推進,需要“旁逸斜出”的“節(jié)外生枝”,追求鮮活的教學細節(jié),從而展開“片片綠葉”,形成一個茂盛的“樹式”教學過程。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一直使用師生問答的教學模式,摒棄了獨白式教學中教師單方面輸出的局限性,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快速性。
教師都十分注重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一起進行共同閱讀,設置各種活動進行人物形象解讀,領悟各色人物背后的內在意蘊。黃老師幫助學生進入本篇小說所營造的世界里去,注重學生閱讀的初體驗,從不去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從旁不斷引導,成功地抓住小說的關鍵,在設計環(huán)節(jié)過程中,巧妙地引領學生篩選、確定出人物特點的“主詞”,從而快速、精準地鎖定教學的重點。
師:我們一起讀一下結尾,“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
生:寫的是小說里面的“我”的心理想法。
師:對,寫的是怎么樣的心理感受?
生:難過、慚愧、自責,不舍、后悔……
師:豐富的心理感受,其實就是主題的表達蘊含在里面了。前文有沒有寫到心里感受呢?
生:“我心里也感著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在第二小節(jié)。
師:別的段落還有嗎?
生:我也悵然的,憤恨的,在詛罵著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
師:從小說里頭有好多都寫“我”的心理感受,到過來這些心理感受起什么作用呢?
生:過渡,承上啟下。
師:是的,所以從小說的主題和結構來看,“我”最重要,這是一篇小說文體,小說里的主角是貓,小說里寫動物為主體的,往往動物也是人。我覺得這三只貓也是人,而且就是我們班里的人。
……
黃老師運用師生對話的方式,在閱讀中相互碰撞、交流、激活、豐富,形成活的閱讀教學。本文使用了敘事學上的內聚焦視角,借“我”之口敘事,由“我”的眼關照所有,也由“我”的情感的變化曲折,帶領讀者領略真正的文本主旨。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自省意識和悲天憫人的寬厚情懷,由一個小貓的慘死引發(fā)出深切的悔恨。本段教學設計的最后,黃老師并沒有戛然而止,而是轉而向更深層次出發(fā),得出:“小說里寫動物為主體的,往往動物也是人。”這樣的人生真諦。
對《貓》一文的主題思想,學界多有爭議,分為“動物弱小論”和“人性批判論”。黃厚江老師針對文本中“我”對三只貓命運的情感變化,進行了深入的人性剖析,把文章主題定義為“人性批判論”。如何將艱深的人性批判,教授于涉世未深的學生,是一個難點。
師:把自己當成小說里的人物讀一遍,你從下面三種貓中選一個和下面人物中選一個,以這個貓的口氣跟下面的人物說兩句話。請這位同學說一下,你選哪只貓呢?
生:我把自己當成皮皮黃,想跟三妹說話。
師:那你把我當成三妹,你來說。慢一點。說前是不是應該叫一聲,而且要很親切。
生:喵,三妹,對不起,我不應該調皮搗蛋的。
師:其實我也有不對,你這么調皮,應該教育你的,讓你懂得安全意識。現(xiàn)在的主人對你怎么樣?
生:現(xiàn)在的主人一直在虐待我。
師:不要因為爸爸媽媽寵你,你就亂跑,丟掉之后你會哭的。
生:我想把自己當成小憂郁。想跟主人公“我”說話。你為什么要誤認為我偷吃了呢?
師:我是有根據(jù)的啊。
生:那你為什么要給我打上標簽呢?你應該思考下來,然后再去證實我是不是偷吃了。
師: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明白了。
生:你現(xiàn)在冷靜下來,可以去想想,你改變自我。我是不是會原諒你呢?
師:是的,下一輩子我們還是做主人,好不好?大多數(shù)都會選擇皮皮黃,以前大家都喜歡小憂郁,小說里的悲劇都是最有感觸的。
黃老師抓住小說的特點,讓動物“活”過來,不再是從“我”的單一視角看問題。在此教學活動中,黃老師使用了多種激活共生現(xiàn)場的方式,如設置情境,讓學生“變成”某只小貓進行對話;提出問題,讓學生反思“小憂郁”被冤枉的原因;比較差異,讓學生獨立思考不同答案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黃老師曾說:“追求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相激活、共生共長,追究語文課堂教學在自然狀態(tài)下生態(tài)繁榮的教學方法?!?/p>
黃老師的《貓》的課堂教學最后讓學生們探討了書本上一只小貓的插畫是不是“小憂郁”時,他說道:“憂郁是不是從眼睛中看出來呢。我到處找貓的照片,生活里找不出小憂郁的照片。為什么呢?原來人們都喜歡活潑的可愛的花球一樣的貓?!边@正是黃老師教學高于其他老師的一點,在不斷引導學生提煉文章主旨的同時,升華學生看問題的深度,教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文章,將復雜的人性放到共生教學中來,激勵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小說閱讀者。
黃老師的共生教學擁有諸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小說教學要抓住小說教學規(guī)律,突破傳統(tǒng)教學方法,在共生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提升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的策略,以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