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一
“邊緣”與“中心”相對,往往成為被“中心”所忽略的存在,但因甚少受到“中心”的影響,從而形成一種秩序之外的自由空間。也正因如此,“邊緣”有著與“中心”不一樣的魅力,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邊緣”會超越“中心”,成為新的主角。
然何為“邊緣”?在文化視域下,很難下一個準確而全面的定義。喬力、丁少倫二位先生主編的《文化中國:邊緣話題叢書》,讓我們看到了“邊緣”的豐富性。近期,由喬、丁二位先生主編,濟南出版社出版的《文化中國:邊緣話題叢書》第五輯面世。本輯給予我們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以情懷解讀文人。
《文化中國:邊緣話題叢書》第五輯共分五冊:《蘇曼殊:詩心寄禪思》《李叔同:明月照天心》《章太炎:鐵血著華章》《王國維:求索鑄金聲》《陳寅?。鹤杂瑟毟邩恕罚謩e對話民國文人蘇曼殊、李叔同、章太炎、王國維和陳寅恪,著重刻畫了五位文人的不凡故事。編者將第五輯命名為“民國文化風范之約略”,并在書中概述道,“這五位文化人物確是各自從屬于不同的社會類型”:蘇曼殊和李叔同“關系佛緣”,“就其整體生命的心相行蹤而言,都依稀貫注了那份濃重的入世踐行情懷與終極的精神”;章太炎“始終以復興弘揚民族文化傳統(tǒng)為己任”,“對其懷有極其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王國維和陳寅恪是“純粹的學者”,“學術和生命已經堅密有機地融成一體”。由此可見,第五輯是以文人的“情懷”(或性情)為切入點,獨辟蹊徑,深入解讀。
“情”不可空談,與前四輯相同,第五輯一方面援引豐富堅實的史料,以嚴肅的態(tài)度談史論史;另一方面采用流暢的散文筆法,以輕快的筆調講情說情。書中雖然也一一論及各文人的生平、創(chuàng)作、思想以及成就,但絕非單一的史料堆砌,而是以獨特的視角、愉悅的筆調娓娓道來,就如同向讀者打開了一幅綿長的畫卷,讀來意猶未盡?!扒椤庇腥f萬千,愛情、親情、家國情,在歷史上成為無數文人墨客的創(chuàng)作緣起。這些作品傳至今日,也成為我們了解一代文人、一段歷史最為真實也最為真切的依據。
蘇曼殊,眾多稱謂加身,比如“民國文學奇人”,又比如“民國第一情僧”,再比如“佛門不肖弟子”。從其生平來看,蘇曼殊生性多情,卻又缺少親情、友情和愛情,一生極為孤苦。在《蘇曼殊:詩心寄禪思》一書中,作者從五個部分梳理了蘇曼殊的身世及其作為情僧、詩僧、畫僧、革命僧的情懷,以“真也曼殊,悲也曼殊”概況其一生,強調其敏感、脆弱、自卑的性格及其悲慘的身世造就了其或悲嘆或唯美的一生。作者雖分述蘇曼殊作為情僧、詩僧、畫僧和革命僧的人物特性,但這幾個部分又不是完全隔斷的,而是把蘇曼殊作為一個身兼四種特性的整體進行呈現(xiàn),詩中有情,畫中有詩,做到了詩、畫、情的統(tǒng)一,使得蘇曼殊的形象更具飽滿性和立體性。此外,作者擅長“講故事”的敘述手法,在解讀“畫僧”蘇曼殊這一部分中就以故事行文,文字灑脫而有趣。作者在解讀蘇曼殊于湖南長沙任教時為紀念殉情戀人靜子所作的《遠山孤塔圖》時,講述了蘇曼殊在畫成后執(zhí)意燒掉此畫以紀念戀人亡靈的故事,雖在賞畫,也在寫情。
李叔同,一位藝術奇才,擁有諸多頭銜。文學上,一曲《送別》傳唱至今,是享譽海內外的詞作家;繪畫上,是中國油畫之鼻祖,中國現(xiàn)代美術之先驅;音樂上,是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的中國人,是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啟蒙者;戲劇上,是中國話劇藝術的奠基人之一;佛學上,被尊為律宗第十一代祖師;教育上,桃李滿天下,培養(yǎng)出豐子愷等大批著名藝術家?!独钍逋好髟抡仗煨摹芬粫牟伸橙唬髡咭阅毝殖錆M親和力的筆致,按照時間順序先后向讀者講述了李叔同一生的偉大成就。作者旁征博引,以史為證,足見其扎實的文字功底。與此同時,該書雖少見作者個人情感的流露,多是客觀性記述,但該書同樣寄“情”于史,寄“情”于人。作者以“明月照天心”為題,刻畫了李叔同半世風流、半世為僧、明心見性的一生。作者行文至尾并未對李叔同做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向讀者呈現(xiàn)出李叔同人物背后的“無?!敝校@或許與李叔同深受日本文化影響有關。作者在最后援引了李鴻梁拜見已是僧人的恩師李叔同之時的觀感——已經完全是個苦行頭陀了,我的鼻子忍不住酸了起來。可見,作者亦有感于這種“無?!薄?/p>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一生著述頗豐,學問淵博但性情怪異,被世人稱為“章瘋子”。在《章太炎:鐵血著華章》一書中,作者認為章太炎的杰出成就一半歸功于他的深厚學力,另一半則歸功于他的獨特性情,并將章太炎的性情稱之為“獨行任俠”。作者以“鐵血(即章太炎獨行的性情)著華章”為題,足見對章太炎“獨行任俠”的情有獨鐘。世人給予章太炎最多的標簽便是“怪”,作者則認為章太炎的“怪”實乃“大驚小怪”,比章太炎還怪的怪人在當時可謂比比皆是。這樣的觀點實在讓人耳目一新。作者指出,章太炎的“矛盾”之處就是他的“怪”是以淵深典雅的文章學問作基礎的?!爸挥姓绿椎墓?,與他的文章學問相反相成,在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北緯畲蟮囊粋€特點就是與流傳章太炎奇聞異事的坊間讀物不同,而是讀者的潛心研究之作,內容上既概述了章太炎波瀾壯闊的一生,又涵蓋了其博大深邃的學術思想。作者態(tài)度嚴謹,以考據行文,力求人物描寫真實可考。
王國維有著崇高的學術地位,是二十世紀中國現(xiàn)代學術最重要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者,被譽為中國第一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人生三大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求索鑄金聲》一書正是這三大境界的一個擴大版。該書以“生于孤苦,生于憂郁”一節(jié)開篇,點出王國維一生的悲劇色彩。王國維幼年喪母,父又經商在外,可謂生于孤苦;婚后與妻子聚少離多,一句“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道盡了多少離別之苦;晚年又經喪子之痛,最終投湖自沉。作者在解讀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時指出,王國維深受西方美學尤其是悲劇理論的影響,視《紅樓夢》為悲劇中的悲劇。這樣的“悲劇”情懷或許多少都與王國維自身的經歷有關。該書以新穎的視角解讀了王國維的一生及其成就,讓我們品讀到一代大師的“悲劇”情懷。
陳寅恪出身名門,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一身書生意氣,滿腹家國情懷?!蛾愐。鹤杂瑟毟邩恕芬粫饕攀隽岁愐〔懙娜松?、正氣凜然的家國情懷、教書育人的經歷及其與患難師友之間的故事。該書最大的特點是采用“講故事”的敘述方法,通過一個個簡短的小故事串聯(lián)起陳寅恪的一生。眾所周知,陳寅恪追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者解讀陳寅恪這一思想正是通過講解王國維與陳寅恪之間的情誼展開的,讀來令人興趣盎然。陳寅恪在王國維去世兩年后為其撰寫碑文,并在碑文中提出“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可以說,陳寅恪的人生情懷和學術追求深受王國維的影響。大師已去,其思想卻仍久久回響于后世。作者在書末對于陳寅恪的后世影響作詩如下:“自由獨高標,聲遠聽風鈴??涓钢鹑杖?,托命遺鄧林?!弊髡呷轿坏慕庾x,細致入微又極富層次感的行文,可以讓讀者更為立體地了解到陳寅恪的風貌。
五位民國文人,情歸何處?這也許正是《文化中國:邊緣話題叢書》第五輯最終所要找尋的目的地。值得一提的是,“話題”性的文本風格,融趣味于學術,見學術于通俗,建構起一種更為新穎、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學術不僅僅要圍繞“中心”,還應該兼顧“邊緣”,我們要追尋的不僅僅是文人身上的“知識”,還應該包括他們的“情懷”。
[責任編輯:張? 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