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國
所謂“教—學—評”一致性,實質上是指“教學目標、學習活動、評價任務”的一致,本該叫“目標—學習—評價”的一致性,但為了表述方便,我們通常把它說成“教—學—評”一致性。因為要保證學習目標的設置、學習活動的組織、評價任務的設計的一致,就必須要有一個統(tǒng)一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學科課程標準。只有依據課程標準來設計教學目標,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組織開展學習活動,圍繞課程標準進行評價,才能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所以,學術上時常把“教—學—評”一致性稱為“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
筆者以教育科學出版社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為例,試從三個方面說明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
一、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
明確的教學目標應該表述正確、清晰,更應該可觀察、可測量,它的設計其一應該有正確的表述格式;其二應該考慮課程標準、教材解讀、學情分析三個方面。
(一)要有正確的表述方式
教學目標是指預期的學習結果,即預期學生“學會什么”。陳述的要素是:行為主體(是學生);行為表現(可觀察、可測量);行為條件(特定限制或范圍等。有輔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限制等);行為程度(學生群體最低表現水準,以至少2/3學生能達到的60分為基準)。在教學目標敘寫中有四種具體方式:1.直接寫出行為表現;2.行為條件+行為表現;3.行為表現+表現程度;4.行為條件+行為表現+表現程度。四種敘寫方式都可以,具體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只要能做到正確、清晰、可觀察、可測量,任何一種方式都是可以的,我們稱之為合語法。
(二)要符合課程、教材、此班
教學目標設計要三合,即符合課程標準、符合教材解讀、符合學情分析,也就是說,我們在制訂教學目標的時候應該從這三方面來具體考量。
教育科學出版社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食物包裝上的信息》,屬于生命世界領域下的健康生活一:生理與健康方面。標準要求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了解人類需要哪些營養(yǎng)及其來源,懂得營養(yǎng)全面合理的重要性。本單元共有7課,前面三課在于幫助學生建立自身需求與食物、營養(yǎng)之間的關系。后面三課是引導學生站在健康生活的角度,關注食物的不同變化及這種變化與健康的關系。本課是第7課,共分三部分:一是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二是調查了解食品的配料;三是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試圖引導學生從包裝袋上獲取信息,更加深入地了解食物的原料組成、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食物與健康的關系,為我們科學合理地膳食提供幫助。本課前面六課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了食物的營養(yǎng)與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食物的不同變化之后與健康的關系,但面對豐富的食物,有何辦法能夠快捷地了解到食物的多方面信息呢?《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為學生進一步了解食物提供了途徑。所以,完成本課的學習,為學生本單元學習知識提供了應用的機會,學生合理地膳食,才使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有了可能。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慮,本課應設定如下教學目標,為學生架起學習支架,為他們順利獲取食物包裝上的信息并正確合理選擇食品提供幫助。
(一)觀察同類食品的不同包裝,獲取食品包裝的關鍵信息,從而能理解不同包裝的作用。
(二)調查食品配料表,了解不熟悉配料的作用,能說出選擇食品的理由。
(三)了解食品特點、包裝、用料等與食品保質期的關系,能根據保質期做出食品的合理選擇。
二、設計恰當的評價任務
設立教學目標是為了明確去哪里,而評價任務更主要的是為了知道是否到了那里。如果說教學目標描述的是預期學習做到怎么樣,那么評價任務描述的則是要求學生做什么,怎么做,以確保學生做到怎么樣。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往往在確立教學目標之后,接著考慮的是如何組織學習活動。而“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為了保證三方面的一致性,提倡的是“逆向設計”,即確立教學目標之后,接著考慮的是評價任務的設計。評價任務可以與學習目標一一對應,也可以多條評價任務對應一條學習目標,具體設計應以課的情況而定。
對《食物包裝上的信息》一課,筆者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一個大任務,就是要讓學生在完成本課學習之后,能獲取食品包裝上的信息,并對食品進行合理選擇。為了更好地完成此任務,筆者設計了3個與教學目標相關的評價任務:1.選擇一種熟悉的食品包裝,找出獲取到的信息,說出不同包裝的作用(檢測學習目標1);2.劃出不熟悉的配料,根據提供的資料進行學習,說出選擇食品的理由(檢測學習目標2);3.四人一小組,討論食物、配料、包裝與食品保質期的關系(檢測學習目標3)。學生如果完成了3個評價任務,即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那么,正確合理地根據需求選擇食品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設計合理的學習活動
如果設計的教學目標明確,評價任務恰當,那么設計學習過程則易如反掌。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與評價任務,本課的教學可以設計成五個板塊,一是導入環(huán)節(jié),五是總結環(huán)節(jié),中間的二、三、四則只需圍繞評價任務展開即可。下面,筆者仍以本課教學為例,重點講一下二、三、四三個板塊的教學流程。
板塊二:觀察食品包裝
(1)學生對教師提供的同類食品的不同包裝進行觀察,說說分別從食品包裝上獲取到哪些信息。
(2)學生試著將食品包裝上獲取到的信息進行歸類,說說可以分為哪幾類信息。
(3)學生理解為何同類食品卻有這么多種不同的包裝。
板塊三:調查食品配料
(1)學生對選擇的食品包裝上的配料表進行觀察,并寫下所有配料。
(2)學生找出自己熟悉與不熟悉的配料各三種,并通過教師提供的資料進行自主學習。
(3)學生對配料進行介紹,并闡述這些從食品包裝上了解到的信息對選擇食品的意義。
板塊四:比較食品保質期
(1)學生選擇同類食品的不同包裝,從食品、包裝方式、生產日期、保質期、配料表五方面進行統(tǒng)計。
(2)學生對統(tǒng)計信息進行比較分析。
(3)學生對食品的正確、合理選擇進行說明。
“教—學—評”一致性理念下的教學設計,要求評價任務設計先于教學設計。教學活動中嵌入評價任務,核心與關鍵是教學目標、學習過程、評價任務達成一致,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實現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