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燕,李桃林,戈洪鑫,黃小梅,霍 超,孟 景, b※
(1.重慶師范大學 a.教育科學學院;b.課程與教學研究基地,重慶 401331;2.南充科技職業(yè)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自閉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以社會交往與溝通能力損傷,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為特征的神經發(fā)育障礙,DSM-5將感知覺的異常(感覺過敏或遲鈍)也作為ASD個體的典型特征之一[1]。自閉特質(autistic traits)是與ASD相關的行為特征、人格和認知特點的集合[2],在人群中是連續(xù)分布的,即在ASD個體和普通個體都存在,只是嚴重程度存在著差異[3]。
研究表明普通群體中的高自閉特質個體與ASD個體具有相似的特征,表現(xiàn)出溫和的社會性、交流能力損傷[4]。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的自閉特質水平越高,他們的孤獨感程度越高,對于友誼的興趣也越低,表現(xiàn)出低友誼動力[5]。普通群體中的高自閉特質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存在一些問題,表現(xiàn)出較低的社交技能和社交效率,更容易出現(xiàn)焦慮、冷漠、害羞、過度敏感等特征,還表現(xiàn)出一定的求偶困難[6]。此外,對中國大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自閉特質水平越高的個體越容易出現(xiàn)抑郁、焦慮、自殺等精神問題[7],因此對大學生中的自閉特質的現(xiàn)狀調查以及對高自閉特質大學生進行一定的教育干預是十分重要的。
社交障礙是ASD個體的核心癥狀之一,高自閉特質個體的社會交往與溝通能力也存在著一定的損傷,研究者們認為這與他們的共情能力和感知覺的異常加工有關[8-9]。共情是指個體對他人內在情緒和感受的認識和體驗[10],研究發(fā)現(xiàn)高自閉特質個體在社會交往中表現(xiàn)出共情能力的損傷[11],針對大學生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自閉特質在大學生中呈連續(xù)分布,并且大學生的自閉特質和共情能力存在顯著的負相關[12],這表明大學生的自閉特質水平越高,他們的共情能力越低,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也越弱[13]。感覺尋求是個體對某種感覺體驗存在強烈的、持續(xù)的渴望[14],ASD個體存在感覺異常包括感覺過敏、感覺過度和感覺尋求三種類型[14]。這表明感覺尋求和自閉特質存在著可能的相關性。有研究也發(fā)現(xiàn)高自閉特質個體也存在著異常的感覺加工過程,并且異常的感知覺會影響他們的社會交往[15],然而目前針對大學生自閉特質和感覺尋求之間的關系的研究還相對較少。
綜上,自閉特質的連續(xù)性觀點表明,自閉特質在普通群體里是廣泛存在的,但目前針對大學生自閉特質的現(xiàn)狀研究還相對較少,且調查的區(qū)域也比較局限。故,本文擴大調查的范圍,對中國中東部、西部和南部地區(qū)的五所院校的大學生的自閉特質的現(xiàn)狀進行調查。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自閉特質水平較高的大學生會在社會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從而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與交往,對大學生中的自閉特質水平高的個體進行一定的干預是十分重要。因此,本研究調查大學生自閉特質現(xiàn)狀以及自閉特質與感覺尋求傾向、共情能力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教育建議。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在中國中東部、西部和南部地區(qū)(河南、四川、重慶、貴州、深圳)選取五所高校,總共發(fā)放了1 000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94份,回收有效問卷906份,問卷有效率為90.60%。其中城鎮(zhèn)學生372名(41.06%),農村學生534名(58.94%);男生194名(21.41%),女生712名(78.58%);文史專業(yè)學生291名(32.13%),理工專業(yè)學生464名(51.21%),藝體專業(yè)學生61名(6.73%),其他專業(yè)學生90名(9.93%)。
1.自閉譜系商數(shù)量表
大學生自閉特質水平的測量采用Baron-Cohen編制[16]、劉萌容修訂的自閉譜系商數(shù)量表(Autism-Spectrum Quotient,AQ)中文版本[17]。AQ量表包括了社交技巧、注意力的轉換、對細節(jié)的注意力、溝通及想象力五個維度,每一維度各有10題,共計50道題目。量表總分范圍為0-50分,得分越高表示個體的自閉特質水平越高,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0。AQ量表的英文版將32分作為臨床診斷的臨界值,高于32分的個體罹患ASD的可能性更高,中文版AQ量表中將30分作為臨界值,并建議AQ分數(shù)大于30分的個體需要進一步進行咨詢[17]。
2.感覺尋求量表
感覺尋求量表(Sensation Seeking Scale, SSS)由M.Zuckerman 編制,包括尋求刺激和冒險、尋求體驗、去抑制和厭惡單調四個維度[18]。張雨青與陳仲庚對感覺尋求量表進行了中國化的修訂[19],W.Wang等人在中國施測結果顯示,該量表的信度系數(shù)為0.80,具有較好的信度[20]。量表共40個項目,采用二選一迫選法,每選中與感覺尋求相應的一項得一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感覺尋求的傾向越高。
3.共情商數(shù)問卷
共情商數(shù)問卷(the Empathy Quotient, EQ)由Baron-Cohen于 2004年編制[21],該問卷主要用于測量個體的共情能力,研究表明該問卷在測量ASD個體及普通個體的共情能力時均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21-22]。中文版的共情商數(shù)問卷一共有60個項目,分數(shù)越高表示個體的共情能力越好。楊娜等對該問卷的信效度進行了檢驗,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07,分半信度為0.702,重測信度為0.844;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23]。
使用SPSS17.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包括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自閉特質均分為22.01±5.01,總體處于中等水平,其中分數(shù)大于30分的個體占總人數(shù)的6.4%。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自閉特質總分在性別上沒有顯著差異;在生源地上存在顯著差異,農村學生(22.50±4.69)的自閉特質分數(shù)顯著高于城鎮(zhèn)學生(21.30±5.35);大學生的共情分數(shù)在性別和生源地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男生(38.56±10.25)的共情分數(shù)顯著低于女生(41.42±8.53),農村學生(40.25±8.85)的共情分數(shù)顯著低于城鎮(zhèn)學生(41.61±9.16)。大學生的感覺尋求分數(shù)在性別和生源地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男生(17.38±4.90)的感覺尋求分數(shù)顯著大學女生(15.59±4.93),城鎮(zhèn)學生(16.47±5.40)的感覺尋求顯著大學農村學生(15.63±4.64)。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自閉特質分數(shù)、共情分數(shù)在專業(yè)類型上均沒有顯著差異;大學生的感覺尋求分數(shù)在專業(yè)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的事后多重檢驗結果顯示,理工專業(yè)學生(16.21±5.13)的感覺尋求分數(shù)顯著大于文史專業(yè)學生(15.33±4.79)的分數(shù)。統(tǒng)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大學生的自閉特質、感覺尋求和共情能力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自閉特質和感覺尋求、共情能力均呈顯著負相關,結果如表2所示。隨后通過回歸分析探討自閉特質對個體共情能力、感覺尋求的影響。由于本研究中人口學變量在因變量和自變量上都存在顯著差異,因此,研究采用分層逐步回歸的方法,通過強迫回歸將性別、生源地等人口學變量作為第一層進入回歸模型,以控制人口學變量的影響;然后通過逐步回歸的方法,將自閉特質各維度作為預測變量作為第二層進入回歸模型,共情總分和感覺尋求分數(shù)分別作為結果變量。結果顯示,在控制人口學變量之后,自閉特質對共情和感覺尋求均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自閉特質共可解釋共情的變異量為32.6%,其中溝通對共情的預測力最大,解釋變異量為26.9%;自閉特質共可解釋感覺尋求的變異量為14.6%,其中社交技巧對感覺尋求的預測力最大,解釋變異量為11.6%;結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2 大學生自閉特質與感覺尋求和共情能力的相關分析
表3 大學生自閉特質對共情能力的分層逐步回歸分析
表4 大學生自閉特質對感覺尋求的分層逐步回歸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自閉特質均分為22.01±5.01,表明本次調查的大學生的自閉特質整體處于中等水平。研究者將30分作為高自閉特質水平的一個切分點,并建議自閉特質得分大于30分的個體需要進一步進行干預和咨詢[17]。本次研究中,自閉特質得分大于30分的個體占總人數(shù)的6.4%,這表明每100名大學生中就有將近7個人需要進一步進行教育干預和咨詢,因此,對大學生自閉特質的教育干預是十分有必要的。人口學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自閉特質水平在性別和專業(yè)類型上沒有顯著差異,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16][28];在生源地上存在顯著差異,來自農村地區(qū)的大學生的自閉特質水平顯著高于城鎮(zhèn)地區(qū)大學生的自閉特質分數(shù)。以往研究表明環(huán)境因素會影響個體的自閉特質水平[25],因此可能是農村和城鎮(zhèn)的物質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的差異對個體自閉特質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的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自閉特質與共情能力呈顯著的負相關,并且自閉特質對大學生的共情能力具有負向預測的作用,這表明大學生的自閉特質的水平越高,他們的共情能力越低,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12-13]。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自閉特質水平越高的個體,在社會交往中感知和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較低,并且存在較少的親社會行為,甚至會出現(xiàn)回避與他人的交往[26],因此自閉特質水平較高的個體通常會出現(xiàn)一些社會交往的困擾。同時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自閉特質與感覺尋求呈顯著的負相關,并且自閉特質對大學生的感覺尋求具有負向預測的作用,這表明個體自閉特質水平越高,他們的感覺尋求的傾向越低。針對ASD個體的強烈世界理論中提出,ASD個體對感覺刺激存在著過于強烈的知覺和注意,大量感官信息的存在會使ASD個體產生焦慮、恐懼的體驗,ASD個體可能會為了避免強烈刺激帶來的不適,而表現(xiàn)較低的感覺尋求[9],因此,大學生的自閉特質水平越高,他們對外界刺激可能存在越高的知覺,為了避免一些強烈刺激帶來的不適感,從而表現(xiàn)出較低的感覺尋求的傾向。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自閉特質與他們的共情能力和感覺尋求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因此針對大學生自閉特質的現(xiàn)狀,本研究在借鑒ASD個體干預研究的基礎上,為大學生自閉特質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干預方法和啟示。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自閉特質水平越高,他們的共情能力越低,在社會交往中對他人情緒狀態(tài)的理解能力相對較低,因此在社交中可能會存在一些社交困擾,并產生一些異常社交互動模式,從而會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有研究表明,通過共情能力的訓練可以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27],因此,基于自閉特質和共情能力之間的關系,本研究在借鑒ASD個體共情能力訓練方案的基礎上為學校教育提出相應的建議。
首先,增強大學生心理理論的能力。學校教育特別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借鑒S.Begeer等人提出的心理理論干預方案[28],通過討論會的形式,訓練大學生識別他人的基本情緒、推測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等方面的能力。與此同時也可以安排一定的面部表情模仿的訓練,通過簡單的指令讓大學生對呈現(xiàn)的面部情緒進行模仿,從而提高面孔情緒識別任務的整體成績[29]。其次,開展認知團體輔導課程,訓練大學生的共情技巧,塑造共情行為。自閉特質水平高的個體,可能由于缺乏對他人情緒狀態(tài)的理解,表現(xiàn)出相對較少的共情行為,從而存在一定的社交困難。有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認知團體輔導課程可以提高個體的共情能力[27][30],因此,針對自閉特質水平高的大學生,可以有針對性的開展相應共情能力訓練的團體輔導課程,通過積極傾聽訓練、同情關心和想象力訓練、角色扮演、共情技能演練等內容,讓自閉特質水平較高的個體學會一些共情的技巧,提高他們社會交往的技能。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自閉特質中的溝通維度對共情的預測力最大,溝通能力越低的大學生,他們的共情行為和共情能力也越低,因此,可以開展專門的表達和溝通能力訓練的團輔課程,增強高自閉特質大學生自我表達的能力,訓練他們的溝通技巧。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自閉特質水平越高,他們感覺尋求的傾向越低,表明他們可能并不喜歡一些過于刺激的活動或者場景。針對ASD個體的研究表明,ASD個體存在感覺過敏的現(xiàn)象,在社會交往中可能會因為多種感官的負荷而產生失控的情況,從而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31]。有研究者也提出,對ASD個體的干預時,要對其感覺信息進行適當?shù)倪^濾,減少其所受社會刺激的強度、新穎性、變化性和情緒性,以避免其形成過激的焦慮、恐懼與回避反應[9][32]。因此,在對自閉特質水平高的大學生個體進行教育的時候,要為他們提供一個可預測的環(huán)境,讓他們減少對未知和新穎性刺激的焦慮和恐懼的感受。首先,在學校教育中,對大一年級入學的新生來說,特別是其中自閉特質水平較高的新生,可能會由于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產生過度的焦慮恐懼情緒和適應困難,從而產生社交回避等行為。因此,在入學教育的時候,要讓新生充分認識到大學生活在生活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人際環(huán)境等方面的變化,讓他們對這些變化有一個充分的預期,并且可以通過定期開展入學教育講座、班級團體輔導、朋輩的榜樣示范和互動等方式讓他們熟悉和適應大學生活的變化。其次,對自閉特質水平高且表現(xiàn)出過度焦慮、恐懼情緒的大學生進行及時的干預,可以通過系統(tǒng)脫敏、箱庭療法、正念訓練等方法[32],緩和其過度的焦慮和恐懼的情緒體驗。同時,也需要教給自閉特質水平較高的大學生一些自我情緒調節(jié)的方法,如合理情緒療法,使他們能夠進行正確的情緒歸因,調節(jié)自己的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