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張舉文
在2006年于華中師范大學(于武漢和長陽縣)召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會議上,(1)參見《文化自覺 眾志成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在鄂召開》,《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我強調了在田野記錄中所遇到的倫理問題,提到了托爾肯的故事(見下文)。記得當時許多人對這個話題沒有什么興趣,因為那時這個話題既不是教材中強調的內容,也不是實踐中所關注的問題。
2014年,借助中美兩國民俗學會的合作項目,我推動舉辦了“民俗影視田野記錄工作坊”,并將倫理問題融入從立題到記錄,從編輯影片到宣傳的整個過程,努力讓每個學員不但有倫理意識,也學會如何踐行。2015年,第二屆工作坊以美國西部地區(qū)的“圣誕節(jié)”為主題,又通過在異文化語境中的倫理踐行讓學員們體會到倫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有關這兩屆工作坊的一些詳情,見《民間文化論壇》2016年第6期專欄。在之后的工作坊中,也始終堅持“倫理問題始終是工作坊的一個核心”。(3)參見拙文《民俗的影像記錄:從概念到實踐的日?;?,《民間文化論壇》2016年第6期;《民俗影像的核心符號記錄與相關倫理》,《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在我主持編輯的《民俗影視記錄手冊》(2018)中,也通過對各個記錄階段的論述突出倫理問題,并在附錄中包含了美國和日本人類學會和民俗學會的倫理規(guī)則譯文。(4)參見張舉文、 [美]謝爾曼主編《民俗影視記錄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另見,https://ich.unesco.org/en/examples-of-codes-of-ethics-00868,訪問日期:2019年12月19日。
2015年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倫理原則》(Ethical Principles for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并做了背景說明(Background of the ethical principles for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解釋了為什么需要這個倫理原則(Why are ethical principles needed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5)參見https://ich.unesco.org/en/background-of-the-ethical-principles-00867,訪問日期:2019年12月19日。
鑒于2003年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將“社區(qū)”(communities)作為“非遺”的核心,任何有關非遺的活動都必須盡可能得到相關的社區(qū)、群體和個人的參與,并是自愿的、事先的,以及被告知的認可?;谠絹碓蕉嗟摹胺沁z”被商業(yè)化(包括對數(shù)據(jù)或錄音材料在未經(jīng)同意,并且不提供權益和利益的情況下進行商業(yè)使用),成員國表達了對有關倫理操作方法的指導的需要,以便強化執(zhí)行2003年的《公約》。在此,對倫理問題的討論便是對這個新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倫理原則》(以下簡稱《倫理原則》)的呼應。
這一點與2015年的《倫理原則》的第4條一致:
與創(chuàng)造、保護、維持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社區(qū)、群體和有關個人之間的所有互動,應以透明合作、對話、談判和協(xié)商為特征,并以自愿、事先、持續(xù)和知情同意為前提。(6)同上。
而在《公約》的“行動指導”(Operational Directives)(7)括號中的英文,可以幫助理解“行動指導”的含義。筆者認為,如果譯為“業(yè)務指南”,不符合國際公約的內容。中,只有兩條相關的建議:
93段:“認定的非政府機構應該遵循可執(zhí)行的國內和國際法律和倫理標準”。
103段:“鼓勵成員國發(fā)展和采用基于《公約》和“行動指導”的倫理規(guī)則,以便保證以妥當?shù)姆椒ㄌ岣邔ψ约旱貐^(qū)的“非遺”的意識”。(8)參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公約》成果框架專家會議在京召開”(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14750);巴莫曲布嫫:《民俗學倫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民族文學研究》2016年第4期;朝戈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倫理原則:繹讀與評騭》,《內蒙古社會科學》2016年第5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倫理規(guī)則》是希望成員國根據(jù)各自的文化和社會情況,制定符合各自社會背景的倫理行為規(guī)范。所以,《倫理規(guī)則》的12條進一步詮釋的是如何推動全世界的努力以便增加對保護非遺的考慮,發(fā)掘出2003年《公約》中的倫理維度;其目的是指導成員國及其機構(政府機構、公共組織,私人機構,國民社會組織等)發(fā)展出具體可行的、適于各種“非遺”活動的倫理規(guī)則。
其實,《倫理原則》的核心精神就是對“非遺”項目擁有者(社區(qū)、群體和有關個人)的“權利”(rights)的“承認與尊重”(recognized and respected)(見第2條)。對這個《倫理規(guī)則》已經(jīng)開始有許多學者和機構做出了多方面的解讀和建議,也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9)同上。本人希望,有關學科和機構,至少是中國的人類學會和民俗學會,可以盡快擬定相關“倫理規(guī)則”,并在今后的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在此,本人主要就倫理的基本原則和對“非遺”的影視記錄方面提出淺見,希望能將對倫理的重要性的認識與日常行為合為一體,融入學術活動和社會實踐。
(一)要將“非遺”的倫理原則與學科倫理,以及日常生活中做人與做學者的倫理結合起來。
倫理規(guī)范不僅是一個人一生中的行為準則,也是一個社會和文化的特質及其持續(xù)的準則。其實,正是人類有了倫理原則,才有了人類文化發(fā)展的今天;而每當出現(xiàn)戰(zhàn)爭動亂時,也正是倫理原則因政治、軍事和經(jīng)濟等利益成為優(yōu)先而被拋棄的時候??梢哉f,儒家倫理原則是東方文化的基礎,而亞里士多德的倫理觀則是基督世界的基礎。而孔子和亞里士多德都強調的是倫理行為的一貫性(一生性,而不是一次性)才是人生幸福的前提。所以,一個學者在學術上的倫理行為必須是其生活中的倫理行為的繼續(xù),必須把做學者與在日常生活中做人(包括做“非遺”的傳承人和實踐者或消費者)的倫理結合起來。對保護“非遺”的倫理行為也必須與對待所有人類多樣文化傳統(tǒng)的行為一致。這種原則上的一致與不同文化有不同倫理規(guī)范是不矛盾的,因為這一切的前提是對所有傳統(tǒng)實踐者的“承認與尊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踐行。
(二)在“非遺”與倫理問題上,傳統(tǒng)的持續(xù)和維系是根,保護的“成果”或“效益”是葉,不可本末倒置。
保護“非遺”的倫理行為體現(xiàn)在多個層面,特別是在多文化互動融合中:有的涉及到核心信仰與價值觀層面;有的是在可變的日常表現(xiàn)行為方式上。因此,必須對有關文化傳統(tǒng)有深刻的認識,才能做到合情合理,而不是本末倒置。同時,在保護“非遺”進程中,記錄、研究、傳承和傳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以及銷售和消費都是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其中的倫理行為涉及到全社會的每個人,因此,這也是整個社會的問題,而不是某個機構、學科或群體的問題。同樣,在全球化的今天,跨國旅游與進出口貿易已經(jīng)成為日常,對異文化的認識和消費也成為日常。因此,對所謂“異文化”中的“非遺”或傳統(tǒng)的認識和消費也需要遵循“承認與尊重”的基本原則。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對“非遺”或其他傳統(tǒng)的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是不可分隔的兩面,而作為消費者與實踐者或研究者(或保護者)也是兩個不可分隔的層面。因此,從記錄者、保護者,以及消費者角度(也是傳承的一部分),都要把倫理實踐作為做人、做學者、做文化保護者,以及做文化消費者的日常實踐的必要部分。
不應以“保護”的名義去做違背倫理原則的事。例如,利用“偷拍”或“偷錄”(或不說明真正目的的欺騙)手段以影視記錄某項傳統(tǒng),進而將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商業(yè)化處理(如以公共媒體“曝光”或“直播”等形式追求某種利益目的),或是以學術名義發(fā)表而因此獲得名譽和利益,這些在近年來時有發(fā)生,值得學者和有關機構(如媒體平臺)的關注和反思。
這里,我們必須反思這些問題:如果沒有記錄下那些消失的傳統(tǒng),我們還失去了什么?如果以文字和影像記錄下那些消失的傳統(tǒng),這意味著什么(對實踐者及其社區(qū)或其他社會和社區(qū))?因遵循倫理而沒有記錄與違背倫理而記錄的得失是什么?如何在不違背倫理的前提下記錄下正在消失的傳統(tǒng)?
如上所述,對“非遺”的保護涉及到社會各個層面的人:記錄者、研究者、傳承者、傳播者,以及各種消費者,但是,就“非遺”保護而言,記錄是第一步,因此也是倫理實踐中最重要的一步。在此,著重探討對“非遺”等類型事項的記錄問題,尤其是在影視記錄中“記錄者”在實地調查(fieldwork)中的倫理問題。(10)在此,筆者認為,中文應該以“實地調查”(fieldwork)取代“田野作業(yè)”或“田野”,從術語翻譯和觀念兩方面做一修正:一方面是因為今天的調查記錄不只是在田間曠野,也還在都市高樓中,是實實在在的“實地”工作;另一方面,當今世界正在擺脫殖民時代的陰影,人類學和民俗學者正在將“向下看”和“向過去看”的眼光轉向“向自己看”或“向身邊看”。此外,筆者也提出從“走向民間”到“走在民間”的觀念轉換問題,詳見拙文《田野:從文化觀念與民俗學意識形態(tài)范式角度的反思》,《民俗研究》2020年第2期(待發(fā)表)。
(一)部分現(xiàn)狀
1.有關記錄方法
過去(乃至今天)最常用的“田野”方法是:(1)殖民式,或強加式;認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最正確的;(2)帝國式,或掠奪式;認為自己的解釋或闡釋便是唯一可行的。兩者都是在物質資源與精神信仰層面將己所欲強加于人;以己所欲強取于人。始于1980年代的人類學的“反思”正是對依此方法所產(chǎn)生的大量“民族志”的批評。
而今天,我們需要的“實地調查”方法是:(1)入鄉(xiāng)隨俗式。通過體驗和包容以求“和而不同”;(2)具體忠實式。利用影視設備等手段記錄(特定時空內有局限的“一人一事一時一地”)所見所聞。兩者都需要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尊重”對方“權利”和“權益”的原則。同時,也需要有妥當?shù)谋憩F(xiàn)方式,即“方法”和“方法論”,表里如一。例如,在對“非遺”傳承人的記錄拍攝中,就有過許多不妥當?shù)睦樱骸巴蹬摹薄皵[拍”“斷章取義”“編輯解說”“免費拍攝”、無許可的拍攝和發(fā)行影像資料,以及“揭秘隱私”等現(xiàn)象。
2.有關教材對倫理價值觀的教育
在有關民俗記錄的論述,特別是涉及到影視紀錄片的拍攝和使用中,目前似乎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總體上,缺失對倫理問題的涵蓋和討論;實踐上,忽視對所記錄的民俗相關的傳統(tǒng)價值觀的前提了解,反而側重國外的學科理論和方法。例如,被列為“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國家規(guī)劃重點教材”的《紀錄片:影像意義系統(tǒng)》(11)鐘大年、雷建軍:《紀錄片:影像意義系統(tǒng)》,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就沒有關于倫理的論述。另外,該書所列的“參考文獻”中,共有37部,其中,純英文著述有7部,翻譯成中文的著作和文集有14部,中文著作和文集有16部。中文著作中只有3部屬于對影視記錄片的研究,其他都是有關語言文化藝術和美學研究。當然,值得高興的是,該書在最后的兩個小節(jié)論述了“文化侵入”問題,強調了近年中國一些優(yōu)秀紀錄片中對傳統(tǒng)價值觀維系:“愛人修己”的道德完善;“中庸和諧”的寬容品格。但是,為什么這些根本的問題不能被提到更重要的教學大綱或科研立項或審批等具體進程中?
民俗影視以其獨特的關注視角和敘事手段,通過尊重人類與自然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力,依據(jù)美與崇高的價值觀,塑造傳統(tǒng)生活的豐富與創(chuàng)造力。這是其深層內核。因而,民俗影視記錄,不是文明對于愚昧的獵奇,不是先進對于落后的俯瞰,也不是落后對先進的仰視,而是充滿人文關懷的人類平等的對話與交流,是對于民俗生活的尊重與禮贊。借助于民俗影視,民族與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達到交流與理解的目的。這也正是民俗影視無可比擬的魅力所在。為此,民俗影視工作者首先要能進入生活、走向民間,包括物質生活和感情生活兩個方面的心理準備和體驗。要有吃苦的準備和能力。一旦與被拍攝對象有了感情,就不會去拍獵奇的畫面。哪怕拍一間破茅屋,拍一位破衣爛衫的勞作者,也會將畫面充滿生活氣息,充滿人情味,會從現(xiàn)實的貧困中找出他們和昔日的不同與發(fā)展,會從相對的落后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代城市里已經(jīng)難以找到的情感與信任。只有這樣,民俗影視記錄才有真正的價值。
倫理問題不只是觀念上的問題,也不只是學科方法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日常行為上的表現(xiàn)。目前,中國民俗學界在民俗與法律、民俗與倫理等方面沒有大家認可的或可執(zhí)行的學科“倫理規(guī)則”。相關的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也沒有。不僅如此,對倫理的研究和關注也很有限。在構建類似的學科“倫理規(guī)則”時,我們可以借“他山之石”,(12)參見《民俗影視記錄手冊》(2018)附錄中的美國和日本的人類學會和民俗學會的四份倫理規(guī)則譯文。但是,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需要有相應的不同倫理準則,不能照搬。切實可行的倫理規(guī)則是基于特定文化價值觀的倫理實踐。
(二)前車之鑒
1.一次對倫理的反思行為
在此,簡述一個柏瑞·托爾肯(Barre Toelken 1935-2018)的故事。他在1960年代開始民俗學研究,曾負責俄勒岡大學的民俗檔案室,猶他州立大學的民俗項目,美國國家人文基金的民間藝術部,并在1977-78年間任美國民俗學會會長。他的《民俗動力學》等著述都是美國民俗學的基礎教材。托爾肯的民俗學之路始于他年輕時與納瓦霍印第安人中的一個叫“黃人”(Yellowman)的族人的接觸。黃人把他從疾病的死神手中救了回來。從此,托爾肯成為黃人的家人。不論他人在哪里,始終與黃人和部族人保持聯(lián)系。在1960年代,他利用錄音設備,記錄了約60小時的黃人和他的族人講述的故事和唱的歌等。用托爾肯自己的話說,因為他與黃人的特殊關系,他得以發(fā)表一些獨特的研究黃人和納瓦霍文化的文章,由此而獲得了晉升,也贏得了名聲和地位。
但是,三十多年后,托爾肯做了一個別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他把只有自己保存的錄音帶都歸還給了黃人的家人。他1998年在《美國民俗學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說明了自己為什么這樣做,也在2003年美國民俗學年會上的發(fā)言中特別論述過。(13)Barre Toelken,“The Yellowman Tapes, 1966-1997,”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1998)111, pp.381-391.Barre Toelken,“Beauty Behind Me; Before Me,”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2004) 117: 441-45.由于他的傳播,一些納瓦霍的故事被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講述了,也被片面地理解了。而這些故事涉及到納瓦霍的一些重要信仰基礎。后來,在他的姐姐,也就是黃人的妻子(那時黃人已經(jīng)去世)的要求下,托爾肯把錄音帶都還給了她?!爱吘?,這些故事是納瓦霍人的,不是我的”(14)Barre Toelken, 2004: 443.。但是,托爾肯后來似乎明白了,他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也為了提醒后人,總結道:在一個母系社會里,他沒有關注女性講的故事;他沒有將為他提供各種幫助的族人作為他發(fā)表文章的合作者;他沒有明白故事中的多層意義,而僅憑所知道的一層意思去炫耀自己(15)Barre Toelken,2004:444.。托爾肯認為,一個學者只有在所研究的文化的指導下才可能做好工作,那怕這條路會被學術假設所中斷(16)Barre Toelken,1998:381.。
托爾肯歸還了錄音帶,“坦白”了自己在采錄故事時對女性的忽視,在“運用”故事時的片面,也表明歸還故事是因為這些故事被認為會對講述者有害,特別是在不恰當?shù)臅r間講述時。他承認自己終于在50年后才開始懂得其中的一些問題。但是,他的做法引發(fā)了民俗學界的一場辯論(17)Oring, Elliott. 2006. Folk or Lore? The Stake in Dichotomies. Journal of Folklore Research 43(3): 205-218; Sherman, Sharon.2008. Who Owns Culture and Who Decides?: Ethics, Film Methodology,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estern Folklore 67(2/3): 223-236.:一種觀點認為,尊重采錄對象的意愿是符合倫理的行為;但是,如果違背這個倫理準則,將所錄的故事好好翻譯、保存,這可能是永遠也不能再得到的人類文化的寶貴的一部分;另一種觀點認為,盡管故事涉及到講述者的信仰核心,不以其應有的方式講述將為族人帶來傷害,但是,如果按照族人的傳統(tǒng)來對待這些故事,在特定時間地點播放或講述這些故事,難道不可以嗎?這兩個方面的倫理問題,以及相關的問題,也值得中國同行的思考。
2.技術手段所折射出的價值觀問題
這里特別要提到一個案例:著名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C. Lévi-Strauss)在1930年代到巴西做過人類學田野記錄,也拍攝了大量照片。近60年后,他出版了那次考察的影像民族志畫冊《巴西回憶》(1994)。稍后,他當時的巴西助手,卡斯特羅·里亞,也出版了一部與他同行時自己拍攝的圖片集《另外的觀看》(2001)。前者要展現(xiàn)的是自己想象中的“田野”、經(jīng)過裁剪過的(或是當時用不同景別和景深)畫面,一種“原始”。因此,照片中的人物都是在“原始”的背景前的各種動作??墒牵笳邉t展現(xiàn)的是當時的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同樣的人物,在同一時刻,所處的背景中展現(xiàn)出前者所沒有的房屋、柵欄、電線桿等“現(xiàn)代”村落的跡象。(18)詳見鄧啟耀《我看與他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2-16頁。
由此可見,無論是通過景別還是后期剪裁,都可以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再現(xiàn)或消除“背景”,從而達到論證個人理論觀點的目的。但是,這絕不是一個支持某個理論觀點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對一個文化的現(xiàn)狀的尊重、對人類文化發(fā)展進程現(xiàn)實的尊重,是一個人的信仰與價值觀的表現(xiàn)。這不是對特寫畫面的真實性的質問,而是對拍攝這樣畫面的目的的質問。這也正是我們始終用追問的“為何如此”(so what?)的問題。
在此,首先要徹底理解倫理原則的內核,它到底要表達什么,是針對什么問題提出的,其目的是針對某些文化或具體現(xiàn)象,還是要將其視為普遍的,具有普世價值?那么,在倫理實踐中,有普世標準嗎?倫理的普世性是理想(概念)層面的,還是實踐層面的?這與人的抽象的本質有何關系?
(三)對“非遺”傳統(tǒng)的影視記錄
僅從民俗影視工作者的角度來說,對倫理常識的關注和掌握要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再踐行于實地調查中。不論是在準備進入現(xiàn)場,已經(jīng)在現(xiàn)場,還是后期編輯或展示成果,頭腦中不但要有倫理這根“弦”,而且要時刻把這根弦“繃緊”。要加強自身在傳統(tǒng)倫理方面的修養(yǎng)和實踐,要在準備階段思考一些基本的原則和常識問題。
以影視方式進行現(xiàn)場記錄所涉及到的倫理問題,要比傳統(tǒng)的紙筆記錄(甚或錄音)方式的田野調查所涉及到的更復雜,也更有認真學習、實踐和反思的必要。
民俗影視記錄所涉及的倫理問題,從當事人層面, 至少直接涉及四個方面:該拍攝項目所涉及的法律和規(guī)則問題;拍攝者的自我權益(包括名譽和良知);被拍攝者的權益;所拍攝內容的取舍。其實,這些原則的前提是:拍攝者是否在平等對待被拍攝者。這也是實地調查的最基本倫理原則。從拍攝項目角度,要考慮到所拍攝的作品對民俗傳統(tǒng)的傳承和實踐的影響,以及可能的學術、社會、經(jīng)濟、政治以及法律影響等。當然,還有與參與拍攝的同事、現(xiàn)場的“旁觀者”等的關系問題。充分尊重倫理,按照倫理原則進行拍攝是每一個民俗影視工作者應當堅持的原則。
在實踐上,一方面要遵循學科的原則;另一方面要遵循傳統(tǒng)價值觀,特別是所要記錄的群體的當?shù)貍惱硇袨橐?guī)范。民俗影視記錄不僅要遵循特定倫理規(guī)范,也要為捍衛(wèi)和傳承這些規(guī)范做出貢獻。
1.基本準備
倫理問題,不僅僅是職業(yè)道德問題,也是個人素養(yǎng)問題;不僅僅是學科問題,也是不同文化價值體系問題。所以,準備下面提到的問題時,也要思考這樣一些大問題: 民俗的影視記錄僅僅是個學科問題嗎?民俗影視記錄是尊重傳統(tǒng)或傳承人的最佳方法嗎?還有什么價值?民俗的影視記錄與該文化的價值觀有什么關系?民俗影視記錄是記錄“我們自己”還是“他者”?誰擁有所記錄的文化(民俗)?誰在以什么方式、為了什么、為了誰進行影視記錄?
第一準備拍攝項目
(1)將要拍攝的項目對被拍攝者有什么利益和傷害(名聲、財產(chǎn)、社區(qū)關系等)?
(2)將要拍攝的項目與現(xiàn)行的法律或規(guī)則或當?shù)亓曀谆蛐叛鲇袥_突嗎?
(3)將要拍攝的項目是研究該群體或個人及其傳統(tǒng)的最佳或唯一手段嗎?
(4)如果不進行此拍攝項目會對該傳統(tǒng)或該群體有什么消極影響?
全過程綜合能力考核評價是過程與目標結合評價,包含學生課堂提問、課堂編碼、課后作業(yè)、階段考核等手段,加強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考核,課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考核,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方式的改變。課程項目部署演示答辯,評價記錄學生的工程鍛煉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綜合職業(yè)能力及水平。軟件工程課程改革設置多階段考核,在課程項目開發(fā)中分階段按課程模塊評分,課程項目結束時進行綜合模塊考核[6]。課程評價成績構成:
(5)將要拍攝的項目需要事先得到被拍攝者的許可嗎?
(6)自己將進行的拍攝項目在什么程度上影響到個人的名和利?
(7)如果作品為自己帶來了名利,如何處理這些名利與被拍攝者及其群體的關系?
(8)如何比較個人與被拍攝者的得失?
此外,要明確是否做好了這些準備工作:書面(或錄音)的許可聲明文件;證明自己身份的信件;與采訪對象事先約定;采訪對象或聯(lián)系人的聯(lián)系方式;采訪對象或相關人的稱謂;向采訪對象說明拍攝目的與用途;拍攝事件的聯(lián)系人等信息,等等。
第二準備現(xiàn)場拍攝
要確認是否已經(jīng)了解或熟悉了這些情況:當?shù)靥貏e的節(jié)慶或日子;當?shù)赜嘘P輩分、性別、年齡的稱謂與禁忌;需要注意的穿著(當?shù)亟伞⒘晳T);需要注意的言行(當?shù)亟?、習慣);需要注意的飲食(當?shù)亟?、習慣);需要注意的行為(當?shù)匦叛?,等等。此外,要自我回答這些問題:
(1)所有拍攝的場景和鏡頭都需要事先或事后得到被拍攝者的許可嗎?
(2)對被拍攝者的群體,在拍攝過程中和之后,需要做什么說明(或者,有什么積極和消極影響,如何避免可能的消極影響)?
(3)是否準備好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如,被拒絕拍攝或采訪?)
(4)是否協(xié)調好了與同事的合作關系?
(5)是否協(xié)調好了與現(xiàn)場有關人員的關系?
(6)是否處理好了相關人員的隱私問題?
(7)是否已口頭(錄音或錄像)或書面的形式得到了被拍攝者的許可?
第三后期編輯與成果展示
這個階段,要持續(xù)提問自己:
(1)所拍攝和所編輯的成片在傳播或發(fā)表之前需要再次得到被拍攝者的認可嗎?
(2)如果拍攝和編輯出的作品得到社會或學科(甚或被拍攝者)的批評,如何處理與被拍攝者及其群體的關系?
(3)目前沒有得到許可的拍攝將來可以使用嗎(因為影片會存在很長時期,也會在很廣的范圍傳播)?
(4)如何對成片署名?
(5)如何處理同事、輔助人員的署名或報酬問題?
(6)如何處理被拍攝者或其社區(qū)有關人員的署名或權利問題?
(7)如何處置或保管素材片、不同樣片,以及成片?
(8)如何簽署涉及到利潤和權益的出版或商業(yè)合同?
2.倫理反思
雖然我們可以說,如果不去拍攝記錄某民俗事項,它可能就瀕臨消失的可能,但是,我們還必須反思,如果所要做的拍攝行為違背了當事人的意愿,我們是否該堅持拍攝行為;是否有其他記錄方式;是否因為不拍攝記錄就會加快該民俗傳統(tǒng)的消失。當然,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協(xié)調好關系,達到多方滿意的結果。
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些尤其值得深刻思考和反思的場景(其實,在民俗學界就曾發(fā)生過):民俗記錄者以自己的真誠得到了被記錄者或其群體的認可,也得到被記錄者的許可,并記錄到了所計劃的專題項目的核心部分,而這部分正是該群體或文化的信仰核心,甚至是神圣的、秘密的部分,那么,記錄者是否應該將此部分“完整”和“真實”地展示給公眾?如果保存這部分素材?如果被拍攝者個人與其群體出現(xiàn)不同意見,那么,該如何處理所拍攝的內容?如果記錄者個人因此得到了名利,如果被記錄者當時沒有意識到被記錄的內容會得到某種程度的公開,如果被記錄者或其群體在事后不想讓自己的“內部知識”公開,那么,記錄者該如何處理?
總之,在反思拍攝和記錄過程中遇到的倫理和法律的沖突、倫理與現(xiàn)實的沖突、倫理與個人利益的沖突時,要常常重溫和反省最基本的倫理底線:不能因為自己的拍攝,而使被拍攝者的各種權利和利益受到侵害或損失,無論是暫時的還是長久的。其實,如果真誠地說明某項記錄工作的意義和用途,使被拍攝者認識到其自己的價值和長遠的利益,就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了。
3.倫理維護
對倫理的維護體現(xiàn)在每個工作階段,從設計到拍攝,到后期編輯,從成片的播放傳播到檔案保存,以及期間的版權和利益分配問題。例如,在制作成品片的時候,要注意,運用任何“特技”或“配加”任何畫面和音聲,都可能是強加的制作者的“意圖”,“壓制”被拍攝者自己的“聲音”。而這被消除的“聲音”不正是民俗影視記錄最需要聚焦的核心嗎?不能為了畫面的“美”,音響的“美”,而歪曲“真實”的美。(此時如果妥當利用文字補充說明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完整的影視記錄所必須的。)這與其說是風格技術問題,倒不如說是倫理意識問題——是真實和平等地尊重被拍攝記錄者,還是利用“他者”來強迫受眾接受制作者的價值觀?其實,倫理道德的準線決定了電影制作人如何選擇所拍攝的內容以及如何去拍攝,同時也受到參與者的影響。對于一部民俗影片,到底是誰在控制其制作?如果被拍攝人物在控制,那么制作人是否能堅持自己的道德底線?其結果是否多少會更接近生活真實?
倫理的維護,從目前實際的角度看,體現(xiàn)在這幾方面:(1)知識產(chǎn)權等法律問題與倫理傳統(tǒng);(2)學科發(fā)展層面;(3)個人發(fā)展角度;(4)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倫理維護;(5)對未來學科發(fā)展的影響;(6)對一個社會里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和信仰體系的維護。
每一次的實地調查、拍攝記錄或課題執(zhí)行都是一次倫理踐行,但是,這樣的職業(yè)倫理規(guī)則與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倫理準則應是一致的。對每個“非遺”項目的記錄或保護也必須是多方面的倫理踐行。因此,在“非遺”保護中,雖然記錄是以學者為主的工作,保護常常是以政府為主的工作,傳承是以實踐者為主的工作,消費是所有民眾的需要和責任,但是,“非遺”保護中的倫理問題是全社會的問題,是做人的核心問題。
民俗學因為走在保護傳統(tǒng)的第一線,通過實地調查,與傳承人有著面對面的接觸,也因此會更多地運用影視設備對“非遺”等傳統(tǒng)活動和傳承人生活進行記錄。由此,就尤其需要思考倫理的核心問題,并在實踐方法上注意如何維系自己的價值觀和倫理準則,吸取前車之鑒的教訓,將倫理維護落實到保護工作的每個步驟。
通過對《倫理原則》的探討,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xiàn)符合中國文化和價值觀體系以及傳統(tǒng)實踐,并適用于相關學科的“倫理規(guī)則”,以便幫助學者在跨文化、跨區(qū)域和跨學科的“非遺”保護中發(fā)揮更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