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嫄
【教學目標】:1.抓住關鍵詞句,了解汪曾祺筆下昆明的景、物、事的特點;2.分析文章語言特點,體會作者對昆明的獨特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抓住關鍵詞句,了解汪曾祺筆下昆明的景、物、事的特點;2.教學難點:分析文章語言特點,體會作者對昆明的獨特情感。
【教學課時】:1課時
核心問題:作者借昆明的雨到底想表達什么情感?
問題鏈:作者對昆明的雨有怎樣的情感?
昆明的雨季有哪些特點?
作者通過什么來表現(xiàn)昆明雨季的特點?
作者對昆明有怎樣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提出核心問題
介紹汪曾祺:汪曾祺,1920年出生于江蘇高郵,后曾就讀于當時的西南聯(lián)大,在昆明生活了七年。汪曾祺一生中,在昆明的時間長度僅次于在高郵和北京,所以他有很濃厚的“昆明情結”。同學們讀了課文,本文是寫于在西南聯(lián)大就讀時嗎?
(文末寫了時間是1984年)
第四單元是散文單元,《昆明的雨》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根據(jù)課后的閱讀提示,我們知道汪曾祺通過描寫記憶中昆明的景、物、事,表達出他的獨特情感和人生感悟。
作者想表達怎樣獨特的情感?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二、抓住關鍵語句,
品味獨特的語言特點
1.用原文回答,作者對昆明的雨有怎樣的情感?
“我想念昆明的雨?!?/p>
追問:重讀哪個字?
明確:“想念”是情感,但每一處都可以重讀,所突出的內(nèi)容不同,學生也可以自由闡述自己朗讀的感受。
昆明的雨和雨季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作者眼中,昆明的雨有怎樣的特點?
預設一:“雨季很長,但很舒服”(第四段)若答此段繼續(xù)追問;
預設二:“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p>
2.可否將這句話改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濃綠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
2.1 比較“昆明的雨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兩處標點的不同。
明確:“明亮的、豐滿的”這里用的是頓號,一個表示色彩,一個表示形態(tài),打破了人們對雨天的陰沉的印象,體現(xiàn)了作者心目中昆明的雨的與眾不同。“使人動情的”前面用的是逗號,仿佛是娓娓道來,頓了一頓,情感上也升了一層。
2.2 比較“昆明的雨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與“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有沒有逗號的不同。
明確:第二句更放慢了節(jié)奏,更像是慢慢訴說對當時的回憶。另一方面,更強調(diào)的是昆明的雨帶來了濃綠。
追問:濃綠一詞更突出了什么?
明確:雨讓草木郁郁青青,旺盛極了,一片生機。
過渡:也就是他寫的這句詩“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之意,春夏季的草木一派欣欣向榮之勢,交織出一片層層疊疊的翠綠。這三個句子整散結合,極富有汪曾祺散文獨特的詩意和韻味美。將“濃綠”這一句單獨放在后面說,又更強調(diào)了雨給昆明帶來了生命力。
除了草木,作者回憶中還出現(xiàn)了別的雨季中的景物,快速圈畫。
三、把握文章內(nèi)容,
感悟作者獨特的情感
1.閱讀第6至10段,圈畫昆明雨季的景物及其特點,試著用這個句型回答。
作者想念昆明的? ? ? ? ? ,因為它
。
明確:仙人掌;很多,且長得極肥大。
菌子;極多,各種味道。
楊梅;大,顏色鮮艷。
緬桂花;大,香。
木香花;大。
對于這些受昆明雨季滋潤的景物,四十年后回憶起來還是記憶猶新,足見喜愛之情。為什么要寫這么多景物呢?僅僅是為了表達喜歡之情嗎?
明確:1.1“我的那張畫是寫實的。我確實親眼看見過倒掛著還能開花的仙人掌?!?/p>
為什么要連用“寫實”“確實”“親眼”?
仙人掌哪怕倒掛還能存活并開花,贊美生命力頑強。
1.2“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
香;青頭菌炒熟了還是淺綠色的;雞樅,味道鮮美,無可方比;干巴菌,入口便會讓你張目結舌;雞油菌只做配色用,沒甚味道?!?/p>
“滑、嫩、鮮、香”三個頓號可見對其鮮美味道的稱贊,換成其他標點體現(xiàn)不出這種仿佛現(xiàn)在還能回味的感覺。
“這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么好吃?!”體現(xiàn)出自豪感。
作者對昆明的各類菌子的色澤、味道、食用方法等都十分了解,如數(shù)家珍。越小的事物越寄托了濃烈的情感,可見作者對昆明的懷念和熟悉。
連西南聯(lián)大的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一個連字暗含當時西南聯(lián)大辦學條件之艱苦,但作者在回憶時又不提艱苦,只將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
1.3“楊梅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像燒的熾紅的火炭。”
用了這樣一個生活化的比喻,體現(xiàn)出作者對昆明的熟悉,不需要用寶石瑪瑙來形容,越生活化的用詞越看出對昆明的熟悉和喜愛。同時這樣的用詞讓人體會到汪曾祺語言是非常生活化的,平易近人。
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子,“賣楊梅——”聲音嬌嬌的。除了水果的個頭大和顏色鮮艷充滿了生命力,年輕的苗族小姑娘也讓人感到了蓬勃的生機,最是青春可愛的時光,打扮得美美的,嬌柔的叫賣聲,成為了一道美麗的風景,印在作者腦海里,感到陶醉。
1.4 緬桂花很香,香的像蘭花,房東和養(yǎng)女摘下拿去賣或送給人,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
樹長得大,花開得多,花香四溢,房東和養(yǎng)女用花裝點生活,花與人都使作者的心變得柔軟,感到輕松、溫暖。
小結:雨季時昆明各種景物都呈現(xiàn)出充滿生機的樣子,作者從中看到了生命力展現(xiàn)的不同姿態(tài),草木是瘋長的,食物是豐腴的,人物是友好的,作者通過回憶雨季將這些物、人和事串聯(lián)在一起,展現(xiàn)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和氛圍的美。
我們讀出了作者對昆明的思念和喜愛,讀出了對昆明雨季生命力的贊美、自豪,對昆明生活人情味的陶醉、溫暖,昆明的雨是使人動情的。作者的情感止步于此了嗎?
文中有一處情感略有不同。你能否找到?
第10段提到了有時會讓人有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
你是否能理解他筆下的鄉(xiāng)愁?
明確:這段經(jīng)歷中,作者與德熙一起出游,看了陳圓圓雕像,她也是江蘇人,跟吳三桂來到云南,再未回家鄉(xiāng)。與此時汪曾祺等人的處境有相似之處,引發(fā)鄉(xiāng)愁。
之前說著“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其實是一種委婉的、節(jié)制的表達。比起直抒胸臆,讀來更增添一分惆悵。所以這句中用了“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一點”“淡淡”也是比較節(jié)制的表達,明明很思念家鄉(xiāng),卻回不去,只說是淡淡的,將愁緒收斂于心。
文中的“我”在昆明,對那時的“我”而言,江蘇高郵是家鄉(xiāng),對著江蘇抒發(fā)鄉(xiāng)愁;而如今的“我”卻是對著昆明這已經(jīng)被認作是第二故鄉(xiāng)的地方抒發(fā)懷念。其實這就是回憶性散文的特點,作者寫作時以“今日之我”的視角,審視“往日之我”的所見,而今日和往日的情感卻始終交織在一起,帶給讀者立體豐富的閱讀感受。
文章結尾又出現(xiàn)了這句“我想念昆明的雨”,結尾和第2段朗讀時是同樣的情感嗎?這句你會重讀哪里呢?
明確:重讀“我”,情感上比第2段更強烈。
過渡:四十年后,往日的記憶又浮上心頭。那是一段最難忘,最青春,最美好的時光。所以文章兩處出現(xiàn)這句,表達對昆明的景、物、人的思念,更是對那一段在昆明生活的思念。
最后大家讀一讀第10段的小詩,再次體會作者對昆明人、事、物的懷念與喜愛的情感。
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這首詩寫出了避雨那天的情味嗎?
木香花濕雨沉沉:不只是花瓣沾濕了沉甸甸,還有心頭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
如果要給這首詩起個名字,可能就叫“昆明的雨”吧。昆明的雨交織著作者獨特的情思,有思念,有喜愛,有自豪,有陶醉,還有淡淡的鄉(xiāng)愁。
四、回顧閱讀路徑
回顧這節(jié)課的學習路徑,先聚焦標題,找出昆明的雨的特點;感悟作者語言特點;在此基礎上,體會作者對昆明的獨特情感。另外,對于回憶性散文,我們要關注“今日之我”和“往日之我”的雙重視角,結合作者獨特的語言特點,品味出作者的復雜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