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著巍
摘要:在我國《公司法》第33條、第97條賦予了股東法定知情權的原有基礎上,2017年正式施行的《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對原有規(guī)定作出了進一步的完善。但在股東知情權行使的過程中仍然留有一些問題,如股東查閱特定材料的范圍較小、行使主體資格未明確、司法救濟程序不完善、母公司股東知情權行使受限等問題。為了更好扭轉股東弱勢地位、方便股東行使權利,亟須允許查閱會計憑證、明確行使主體資格、設立檢查人制度、構建知情權穿越制度以保障股東知情權的有效行使,進一步完善我國股東知情權制度。
關鍵詞:股東知情權 《公司法司法解釋四》 檢查人制度 知情權穿越制度
一、問題的提出
股東知情權是公司股東了解公司經營狀況、財務狀況以及其他與股東利益存在密切關系的公司情況的權利,一方面它表現為公司股東查閱一系列文檔的權利,另一方面也包含著對公司進行檢查監(jiān)督的權利,即查閱權、質詢權。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所公布的數據,在全部與公司有關的糾紛案件中,股東知情權糾紛是位列于股東轉讓糾紛和股東資格確認糾紛之后的第三大類常見的糾紛類型。公司股東由于其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導致成為弱勢群體,是造成上述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所在,為了更好地扭轉股東弱勢地位,讓股東能夠順暢地行使包括監(jiān)督權、表決權、訴訟權等在內所有相關權利,我國《公司法》第33條、第97條的規(guī)定,對股東賦予了法定的知情權。2017年正式施行的《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對股東和公司利益的保護做了進一步的完善,但仍有一些問題在《公司法》與《公司法司法解釋四》都未對其有明確詳實的規(guī)定,導致有關股東知情權的案件時有發(fā)生,成為了當今司法實踐中的一個讓人撓頭的難題,股東知情權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難以行使的突出表現,既影響了股東知情權執(zhí)行的效率和規(guī)范,又損害了司法權威與公正,需要給予高度重視并采取措施予以積極應對。筆者試結合自己的觀點進行分析,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和探討能對我國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貢獻。
二、股東知情權行使存在的問題
(一)股東知情權查閱特定材料的范圍較小
我們通過《公司法》第33條、第97條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相關法律賦予了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查詢和復制以下一系列資料的權力:包括公司章程、董事會會議決議、監(jiān)事會會議決議、股東會會議記錄和財務會計報告等,此外,股東也有權向公司提出查閱會計賬簿書面的申請,只要公司認為其查閱會計賬簿沒有不正當目的,不會損害公司利益的,就可以由提出申請的股東行使權力進行查閱公司會計賬簿,而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有限責任公司可以查閱的材料范圍外,還可以查閱股東名冊、公司債券存根等。因此,《公司法》并沒有對股東是否能夠查閱原始會計憑證作出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征求意見稿)中,曾經規(guī)定股東可以查閱原始會計憑證,但在最終通過的版本中卻刪除了該部分內容。對于這個問題學界存在兩種觀點:其中一部分學者認為,會計賬簿與原始會計憑證兩者具有相對獨立性,公司法既然對此沒有作出規(guī)定,就可以解釋為股東沒有查閱原始會計憑證的權利;另一部分學者認為,既然可以查詢會計賬簿,就應當也有查閱會計賬簿背后的原始會計憑證的權利,兩者并不相悖,會計賬簿與原始會計憑證之間存在遞進的因果關系。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公司法》對該問題的規(guī)定沒有進行明確,各地法院在進行裁判時就存在差異,難以實現法度的統一。
(二)股東知情權的主體資格未明確
《公司法》明確規(guī)定,公司股東就是股東知情權行使的主體,但由于在公司具體運作中存在出資瑕疵股東和隱名股東這兩類主體,他們是否能夠依法享有股東知情權,在《公司法》以及相關的司法解釋中并沒有作出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對于前者,這類出資金額沒有達到認購或者是出資額沒有實際出資的股東而言,他們是否應該享有知情權,在學術界也存有兩種爭議,有的學者認為公司股東所享有的知情權是其固有的權利,記載于公司的股東名冊之中,不應該因為股東沒有完成自己的認繳出資額而受到任何限制和剝奪。但也有少數學者認為知情權是一種非固有權,在股東沒有完全完成認繳出資額時,就可以對股東知情權作出限制與剝奪,其理由在于因為股東沒有完成自己的認繳額從而影響到了公司的資金狀況和正常發(fā)展。對于后者,這類股東名冊沒有股東身份記錄,沒有在國家市場管理部門進行登記,也沒有對外公示,僅由對應的顯名股東替代其出現在股東名冊及其他登記處的股東,他們是否享有知情權,學界在理論上依舊存在分歧,一部分學者認為,隱名股東雖然在股東名冊上沒能進行實名公示,但是對于公司實際出資和利潤分配等多個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應當享有足夠的知情權;另一部分學者認為,由于隱名股東沒有體現在公司具體的法律關系之中,那么就不具備享有股東的知情權利的條件。在司法實踐中,這類有關隱名股東和出資瑕疵股東的知情權案件呈現不斷上升發(fā)展的趨勢。
(三)股東知情權的司法救濟程序不完善
《公司法》第97條規(guī)定,雖然股東享有對經營狀況或者特定材料等其他關鍵信息進行質詢或者提出建議的權利,但是股東面對被公司拒絕質詢或者公司不作出任何回復時,如何維護自己的知情權,《公司法》沒有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公司法司法解釋四》也未涉及到此問題。此后2019年證監(jiān)會修訂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70條也未對股東被公司拒絕質詢或者公司不作出任何回復時的具體操作進行明確規(guī)定。在司法實踐中,股東可以就自己質詢權無法得到相關保障而向法院提起股東知情權的相關訴訟來維護自己的權力,但如果沒有對具體操作進行法律法規(guī)的明確規(guī)定,就可能導致現行的法律法規(guī)操作性相對較差,當事人的知情權受到侵犯即使提起訴訟贏得判決后,如果沒有相應的執(zhí)行標準或者是實質性的處罰措施,股東的知情權也是無法落到實處得到切實的保障。
(四)母公司股東知情權行使受限
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公司之間存在控制與被控制、支配與被支配關系的母子公司,近幾年內也不斷地大量出現,子公司通常構成母公司的實質性資產,有的甚至是母公司的所有資產,許多子公司實際控制了母公司的業(yè)務,出現了母公司成為空殼或者持股平臺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母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或者子公司的董事監(jiān)事等高級管理人員成為子公司實際控制人通過子公司來侵害母公司的其他股東權益,那么處于弱勢地位的股東將很難及時察覺并采取有效應對措施?!豆痉ā芬詧猿止惊毩⑷烁駷榛驹瓌t,建立在單一法律主體的基礎之上,母公司股東對子公司行使知情權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依據。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一些法院受理該類案件后,大多駁回了該訴訟請求,也有一些案件通過發(fā)散性解釋的方式為母公司向子公司行使知情權得以實現。
三、股東知情權行使存在問題的解決路徑
(一)適當擴大股東查閱特定材料的范圍
會計賬簿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依據原始會計憑證制作而成,兩者不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一方面,股東最急需、控制股東和高管最害怕的查閱對象就是原始會計憑證;另一方面,原始會計憑證的造假難度要高于會計賬簿。因此,只要能夠查清楚原始會計憑證,許多股東維權的難題都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F階段的《公司法》和《公司法司法解釋四》都沒有將原始會計憑證納入股東可以查閱的涵蓋范圍中去,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股東知情權行使,不利于股東知情權的有效實現與保障。因此,筆者認為《公司法》及相關的司法解釋應當將股東查閱權的范圍進行適當的擴大,允許股東查閱原始發(fā)票、合同、銀行單據等一系列原始憑證,就能夠合理保障股東知情權順利得以切實行使。
(二)明確股東知情權的主體資格
對于出資瑕疵的股東,《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9條,以概括性語言表述的方式,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來——不允許以公司章程、股東之間的協議等方式實質性剝奪股東知情權,只要在進行法律起訴時以及訴訟中具備股東身份,符合這樣的條件即可享有股東知情權。股東知情權是國家公權力賦予股東的最低程度的權利,《公司法》第33條、第97條屬于強制性法律規(guī)范,加之知情權作為一種手段性權利,如果允許股東放棄知情權或者被排除,將造成股東其他權利難以得到保障的后果。因此,筆者認為股東的出資瑕疵并不能夠影響其股東資格,盡管股東存在出資瑕疵等問題,但其仍然享有股東知情權。對于隱名股東,一方面,其存在本身就是為了規(guī)避法律法規(guī)的監(jiān)管,如果法律承認了隱名股東的地位,則有可能會造成公司法治的混亂,從而破壞現有《公司法》秩序與穩(wěn)定,使得公司面臨著更大的風險與挑戰(zhàn);另一方面,承認顯名股東的知情權顯然更切合立法者制定《公司法》的目的與初衷,根據《公司法》第32條,記載于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依據股東名冊主張行使股東權利,根據《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13條,只要顯名股東在起訴時及在訴訟中登記在股東名冊上,便具有了股東身份,享有了股東知情權,法律條款只承認顯名股東的知情權,就是為了鼓勵隱名股東通過顯名化實現其知情權并保護其知情權,并由此實現公司規(guī)范治理之意。因此,筆者認為不應當直接賦予隱名股東知情權,只有在隱名股東顯名化以后才給予這類所謂的“隱名股東”的知情權以切實保護。
(三)設立檢查人制度
檢查人制度是指公司在發(fā)生法定特殊事由的情形下,臨時指定處于中立地位的專業(yè)人士調查特定公司事務的一種制度,檢查人制度對于提高決策執(zhí)行效率、減少舞弊、改善公司治理、防范化解公司僵局等有著積極作用,對于保障股東知情權落實是一項更加完善的補充和促進。相比于側重股東個體對公司相關信息的查詢和獲取,服務和便于個人作出決策,不涉及公司事務真實性和合法性判斷的股東查閱權,股東知情權檢查人制度更多集中于公司業(yè)務、財產狀態(tài)、設立事項、管理層向股東提交的材料以及有關股東會召集程序及表決方式的合規(guī)性,其重點在于對公司事務真實性和合法性的調查,也具有更加廣泛的行權動因。通過挑選具備相關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yè)、獨立的社會中介機構擔任檢查人,由他們進行詳細的查閱審核形成專業(yè)的書面報告,成為具備一定法律效力的認知依據,能夠保證股東獲取的公司信息質量,弱化少數股東作為公司外部人的信息獲知劣勢地位。筆者認為檢查人制度作為股東行使監(jiān)督權的一種有效手段,能夠保障股東知情權更好地得到行使。
(四)引進股東知情權穿越制度
“母公司股東知情權穿越”是指在母子公司框架下,允許母公司股東穿越母子公司間的法人格障礙,進而行使對子公司的賬簿查閱權,該制度又稱為“母公司股東穿越查賬制度”。學界通常認為股東知情權是其他股東權力得以行使、實現的前提,因此股東知情權是一項基礎性的權利,只有法律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母公司股東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對其子公司的特定材料進行查閱,在肯定股東知情權穿越的基礎之下,股東才能夠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讓自己所享有的股東知情權行使得到有效保障。相反,如果不賦予母公司股東對子公司相關會議決議、財務資料的知情權,那么母公司股東在其權益受到侵害時,無法及時知悉并制止損害行為。同時,知情權穿越可能導致子公司商業(yè)秘密泄露甚至可能干擾公司的正常經營秩序,所以需要構建完善的母公司股東知情權穿越制度,以便母公司股東行使知情權有效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同時,又不損害到子公司商業(yè)秘密和正常的經營秩序等切身利益。
四、總結
股東知情權是股東基本權利之一,是股東通過行使知情權獲取有關信息,了解公司經營狀況和問題,能夠保證股東科學決策,正當行使監(jiān)督權的基礎。根據我國《公司法》與《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的內容可以看出,我國立法者對于股東知情權行使的法律法規(guī)越來越重視,對于一些疑難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解決,文章中,對我國當今股東知情權行使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總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的規(guī)定,借鑒了國外股東知情權保護較為先進的制度經驗,對我國股東知情權行使提出了相關的一些建議,希望能夠為我國股東知情權制度的完善帶來一些借鑒。
目前,股東知情權行使仍然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有必要進一步加以完善。股東當前合法依歸能查閱的特定材料范圍仍然較小,應當適當擴大股東查閱特定資料的范圍;股東知情權的主體資格未明確,其適格主體仍有進一步詳細規(guī)定的空間;股東知情權的司法救濟程序不完善,應積極推行和設立檢查人制度;母公司股東知情權行使受限時有發(fā)生,要引進股東知情權穿越制度予以解決。
雖然我國股東知情權行使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并且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與國外存在一定的距離,但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fā)展,立法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股東知情權制度的法律法規(guī)會更加完善,由此也可以進一步更好地保障股東的合法權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樸永春,金河祿.股東知情權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分析《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的相關規(guī)定[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2(04).
[2]王建文.論我國股東知情權穿越的制度構造[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9,37(04).
[3]李建偉.“實質性剝奪”股東知情權的公司意思效力研究? 《公司法解釋四》第9條的法教義學分析及展開[J].中外法學,2018,30(05).
[4]劉俊海.公司自治與司法干預的平衡藝術:《公司法解釋四》的創(chuàng)新、缺憾與再解釋[J].法學雜志,2017,38(12).
[5]王淼,王國平.母公司股東知情權穿越行使的正當性基礎及制度設計[J].東南學術,2014(06).
[6]李建偉.股東知情權訴訟研究[J].中國法學,2013(02).
[7]李建偉,茅院生.制度建構:兩大法系公司檢查人選任制度及其借鑒[J].法商研究,2009,26(04).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