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川琦
鄭州工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1400
在現代教育中,除了關注學校的教學質量之外,越來越多的家庭和高校開始注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對社會和國家發(fā)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就現階段來說,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性使得這個特殊的群體更容易在微社會人際交往上產生諸多難題,這些難題的出現長時間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必然會影響到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從而導致他們無法正常的參加校園各項活動,產生難以治療的心理疾病。高校是大學生的聚集之地,同時也是學生們踏入社會的最后一道屏障,積極引導學生們養(yǎng)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與健康的心理,幫助學生們正確有序的與社會接軌,更是高校急需要做的一項工作,然而面對學生性格及自身接受能力的差異性,單方面的推進學生自我心理調適工作是難以顧全大局的,就比如心理素質較差的同學在人際交往中產生挫折難以排解時、一個人無法從陰影中走出來時等,都需要專業(yè)的心理輔導來幫助他們構建健康的心理平衡秤,從中就體現了高校精準施策的必要性。
1.害羞心理
害羞心理和膽怯是一種輕微的社交恐懼的表現形式,也是高校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在面對來自不同地區(qū)的同學及宿友常常會有交流溝通上的膽怯,以及在面對人流較大的校園活動時也會感到緊張恐懼,通常表現為沉默不語[1]。
2.害羞心理的自我調適
(1)定期設立交談的小目標。建議先與親密的家人交流練習,延長自己的談話時間。
(2)努力跨出舒適區(qū)鍛煉自己。不要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區(qū)內,積極把握鍛煉機會。
(3)學會積極心理暗示。堅持每天自我心理暗示,有助于自信交流的養(yǎng)成。
1.自我偏執(zhí)心理
自我偏執(zhí)心理是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較為常見的不正常心理,其嚴重影響著大學生與他人正常的交往。具有該心理的此類學生經常處于戒備和緊張狀態(tài)之中,尋找懷疑偏見的根據,對他人中性或善意的言行扭曲而采取故意藐視,自我評價過高,以自我為中心,拒絕接受批評,爭強好勝。
2.自我偏執(zhí)心理的自我調適
(1)學會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人格特點及偏執(zhí)方向,降低對事物本身的敏感度
(2)學會做一個聆聽者。養(yǎng)成聆聽他人的良好習慣,正確理解他人的言行。
(3)學會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問題,放下自我的偏見。
1.戀網心理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同時對大學教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因在網上長時間沖浪逐漸形成了一種戀網心理,具有此類心理的大學生普遍在日常生活中情緒低落、無愉悅感或興趣喪失、睡眠障礙、生物鐘紊亂、消沉頹廢,嚴重者拒絕與外界接觸,沉迷在網絡中不可自拔。
2.戀網心理的自我調適
(1)加強自身的心理品質與控制力。定期樹立適當目標,培養(yǎng)自控能力。
(2)制定行之有效的作息時間表。合理分配每天的時間,減少無效網上沖浪時間。
(3)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參加真實有意義的團體活動,轉移自身的注意力。
1.嫉妒心理
嫉妒感是由于嫉賢妒能,生怕別人超過自己而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是一種狹隘心理,同時也是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常有的一種不健康心理。產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有:后天形成的青春期心理、不適當的教育方式、自尊心過強、對自身認識不足等等。
2.嫉妒心理的自我調適
(1)停止用苛刻的標準評判自己。盡量放寬心態(tài),不要過分追求好的東西。
(2)學會用自己的標準定義成功。不要過分與他人比,要懂得與自己比。
(3)學會將嫉妒心轉化為動力。與其嫉妒他人,不如悄悄拔尖驚艷他人。
以上是高校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較為常見的心理問題,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在社會環(huán)境變化中的復雜心理,只有對癥下藥,了解學生心理狀態(tài),從而引導學生主動自我心理調適,然而在面向部分學生,也需要校方“被動干預”精準施策,方可扎實完成這項工作。
1.建立專項工作小組。定期培訓老師們對于及時發(fā)現、疏通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高校教師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也是推動和發(fā)展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人際交往能力與健康心理的重要樞紐,切實保障高校教師具備及時發(fā)現、疏通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的不健康心理問題工作是重中之重,同時引導高校教師在面對棘手的、嚴重的心理疾病的科學應對和及時上報方面,有較好的措施和方法。并且專項工作小組具有流動性、可變性、負責性,也加強各位教師對此項工作的重視,有利于該項工作的開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提高工作效率,保證學生的安全穩(wěn)定[2]。
2.加強對心理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有教師都應結合實際情況有的放矢的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采用靈活多變的心理教學方式,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積極鼓勵學生學會參與體驗、鼓勵學生學會換位思考、鼓勵學生學會理性看待問題、鼓勵學生學會積極溝通,讓學生學會積極主動的解決遇到的問題,增強心理承受力,不逃避、不退縮,在任何時候都能勇于面對一切,從而提高高校教師對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輔導能力。
3.深化家校聯(lián)系,全方位打造教育引導體系。家庭和學校是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兩個主要環(huán)境。因此,加強家校聯(lián)合行動,打造全方位的教育引導體系,促進大學生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康心理,是必不可少的舉措。為此建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學期初始或重要事情發(fā)生時家校雙方取得聯(lián)系,加強有效溝通,幫助學生學會自主處理問題的能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1.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相互結合。在現代教育中,單方面理論指導是遠遠不夠的,還需校方舉辦各項優(yōu)質的團體活動吸引學生們參與中來,從中使得學生們體驗和感受到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樂趣,引導學生們構建一套屬于自己,適合自己的交友準則,從而提高學生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們健康心理的發(fā)展。
2.注重學生德育的深度發(fā)展。以德育人,以德服人。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產生的心理問題絕大多數都是某種品德缺失所造成的。所以在校期間,組織學生舉辦德育知識競賽、設立學生內部德育委員會、定期評選先進德育個人與先進德育班集體,就尤為重要[3]。把德育建立在智育與體育之上,充分發(fā)揮高校教育優(yōu)勢和資源優(yōu)勢,拓寬學生德育發(fā)展的深度,增加學生參與的次數,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
面對極具變化性的社會環(huán)境,高校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問題愈來愈多,愈來愈復雜,愈來愈嚴重,稚嫩的大學生們在尋找如何緩解和治愈,因人際交往產生心理問題的道路上遇到很多困難,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只有切實科學有效的分析和分類,總結這些自我心理調適方法,以及高??茖W落實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和心理問題的精準施策,才能就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的不健康心理問題對癥下藥,從而起到較好的效果。高校作為培育優(yōu)秀大學生與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發(fā)力者,深刻把握社會及國家發(fā)展動向,深度理解自身定義定位,健全受育者步入社會的技巧技能,完善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礎能力,保證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是對高校乃至社會全面健康發(fā)展的深度考量。高校在面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問題時,需了解該校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主要出現的心理問題集中處理分類指導科學施策,望高校大學生都能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