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典民
河南科言律師事務所,河南 鄭州 450000
法庭對質這一環(huán)節(jié)在訴訟活動的全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不僅對事實真相的查明有著參考價值,還能進一步保障當事人的基本權利,即對質詢問權。它是我國程序正當性以及司法有效性的重要彰顯,對促進刑事訴訟的公開化以及民主化有著很大的制度價值。鑒于此,本文對刑事訴訟法庭對質規(guī)則進行分析和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質指的是在司法人員審查核實證據的訴訟活動中,往往對收集的證言不能做有效的鑒別,則需要通過原告和被告雙方當面對質來做進一步的驗證。在訴訟參與的人員之中,如果對同一事實,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持有不同觀點或是出于對立面,那么就需要利用對質的手段來從他們雙方的陳述中找出蛛絲馬跡,通過分析和對比來鑒別證言的真?zhèn)?,從而達到還原事實真相的目的。對于本文所探析的法庭對質問題,需要明確以下幾點:
其一,對質的階段。對質應在法官的主導下,在法庭審理的過程中進行。因為如果發(fā)生在法庭之外,將不能對證人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有可能出現證人之間串供的可能,進而阻礙后期偵查工作的開展。另外,在法庭對質開始之前就讓雙方證人進行對質,會導致之后法庭之上的對質內容缺乏公正性,存在徇私舞弊的嫌疑。
其二,對質主體。在對質開始之前,必須保證對質的雙方處于相互隔離的狀態(tài)下進行各自證詞的陳述,但由于證詞的矛盾需要在法庭之上進行當面對質。不管是證人證言還是被害人陳述,其本質上都是言詞證據,而往往言詞證據都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發(fā)生客觀事實的偏離,這就需要控辨雙方在法庭上進行交叉詢問,如果交叉詢問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話,就必須謹慎選用對質手段來對證言的真?zhèn)芜M行判定。因此,對質通常只能發(fā)生在被告和原告之間、證人與證人之間。
證人在國際人權法中的定義是:案件中所涉及的被害人、犯罪過程的目擊者等在法庭的評估和審查之下都可稱之為“證人”。遵循這樣的標準,下文中提到的對質雙方統(tǒng)稱為“證人”,以方便表述。
從本質上來講,對質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鑒別證人證言的真實性,可分為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首先,對質可以消除誤證。通常情況下,證人往往會由于外界因素和主觀意識的影響,使證言與客觀的事實出現一定的偏差,但是這種主觀意識上的偏差通常是沒有惡意的。當證人在證明某一事件的時候,經常會被一些其他的外在因素所誤導。
例如,在一個名叫崔斯特的男人殺害自己妻子的案件中,由于夫妻雙方發(fā)生激烈沖突,導致丈夫失手將妻子殺害,在驚慌失措下,崔斯特將尸體放在了前院的空地上,將大門上的門栓拉開,讓門處于半開狀態(tài),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別人誤以為是外人闖入自己家門之后,將妻子殘害。家里的傭人在睡醒之后,看到院中的尸體,頓時膽戰(zhàn)心驚,直接沖出房門,跑到街上尋求警察的幫助。本案件在接受法庭審理時,這名傭人堅稱自己是發(fā)現尸體后打開大門才跑出去的。她解釋道:“自己每天醒來,洗漱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打開院子前的大門,這是長時間以來自己養(yǎng)成的習慣”。但是,也正因為這種習慣摻雜在以往的記憶中,使得傭人形成了錯誤的認識,進而呈現給法官虛假的證詞。而當庭對質手段的應用,可以使傭人通過對其他證人對案件的陳述來喚起自己潛在的記憶,提醒那些被自己忽視的細節(jié),從而在證人之間的相互引導下最大限度的還原事實的真相。
其次,對質能夠揭露偽證。通常情況下,證人作偽證有兩種形式,其一是證人故意隱瞞其知道的情節(jié),以此來掩蓋事實真相;其二,證人無中生有,捏造事實真相。不管是何種原因的做出的偽證,證人普遍都會存在“懼怕司法機關識破其偽證的惶恐心理以及擔心自己所陳述的證言與其他證據不符的憂慮心理”。
由于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使得作偽證的證人在進行當堂對質的時候會表現出明顯的心虛和憂懼。繼而在面對其他案發(fā)當事人的時候,若偽證證人如果依然保持僥幸的心理繼續(xù)說謊下去,將很難自圓其說。
最后,對質會引出新的線索。在對質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雙方證人為自己的立場據理力爭的情況,進而也會說出一些之前證言中從未提及的信息,從而給控辯雙方以及法官提供新的思路和發(fā)現新的線索。此外,除了上述所說的正面價值之外,對質還會出現一定的負面影響,司法人員如果不能對對質過程進行嚴格的把控,就很有可能導致雙方證人出現串供,造成刑事訴訟的程度不能有效的進行下去。
在法庭對質的環(huán)節(jié)中,控辯雙方進行案件事實詢問時必須遵循的基礎性原則被稱之為訴訟法庭對質的基本原則,其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
對質,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輔助法庭查明真相的手段,并不是想用就隨時可以用的,必須當滿足一些特定的條件時,在法官的允許下才能進行使用。法庭對質應滿足以下條件:
第一,雙方證人應在相互隔離的狀態(tài)下接受事件內容的審查,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擾,形成串供。因此,對雙方證人采取分別調查的方式,來確保證詞的真實性。
第二,證人對同一事實的陳述互相矛盾。也就是說對于特定情節(jié),雙方證人持有不同的觀點,事實真相不能得到印證,并且也不存在其他有力證據對于事件內容進行證實。
第三,關于定罪量刑的重要事實。一般情況下,雙方證人對質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據。
第四,在隔離審查狀態(tài)下對證人單獨質證后,仍然無法對證言的真?zhèn)芜M行鑒別。
法官主持原則。這就表明了法庭對質這一環(huán)節(jié)必須在法官的控制和主持才能得以完成。
對質雙方平等原則。這要求雙方證人應在地位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當庭對質,同時,證人的享有的平等機會和權利應受到法庭的保護。
對質公開原則。如果事件需要公開審理,那么對質的人員以及內容需要向社會公布,并接受社各界的監(jiān)督,而對于不可以公開審理的案件,對質的公開對象僅限于當事人。
直接言詞原則。其內容包括言辭原則和直接原則。直接原則,顧名思義,就是法官、其他訴訟人員等可以直接參與到法庭的對質環(huán)節(jié)中來。雙方證人展開的對質,法官可以直接進行聽取,并根據對質的具體內容作出相應的判決。言辭原則具體來說,就是法官主持引導對質、證人之間的相互對質以及控辯雙方的補充發(fā)問都不能以書面方式進行對質,必須通過言詞的方式來進行。
總的來說,刑事訴訟對質制度不僅有助于查明案件事實真相,實現實體公正,而且要求對質參與人員當場進行面對面質疑和辯駁,演繹出刑事訴訟程序的正當性。鑒于此,司法部門應該對刑事對質制度加以重視,并不斷的對其進行改進和完善,以此來保障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而作為法律相關從業(yè)人員,應加強對于刑事訴訟法庭對質規(guī)則的認知,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從而更好的為人民和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