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姓起源有三:
1.來源于封地,戰(zhàn)國時期韓國君韓哀侯,將少子諾封于平邑(今山西臨汾市一帶),他的孫就以封地為姓,相傳姓平;
2.齊國相晏平仲的后代,以其父名為姓,相傳姓平;
3.陜西平姓,本支為大元太宗英文皇帝長子簡平皇帝貴由的后人。東渡黃河移居河北邯鄲地區(qū)后,又因戰(zhàn)亂西遷河南博愛縣。至大明洪武年間,西遷山西,后入陜西定居。
平氏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時期,齊國有名相晏嬰,字平仲,他輔佐齊景公,把齊國治理得非常好,晏嬰雖然矮小,但卻足智多謀,他的子孫后代以這樣一位祖先為榮,就以他字中的“平”為姓。因此,這支平氏起源于晏姓。戰(zhàn)國時期,韓國國君韓哀侯有一個兒子叫“喏”,他受封于平邑(今山西臨汾),他的子孫后代就以封地名“平”為姓氏。這支平氏起源于韓國的公族之姓,姬姓。平氏后來在河內郡(今河南沁陽)發(fā)展成望族,世稱河內望。今河南、江蘇、浙江、山東、陜西、山西、內蒙古、福建、湖南、江西、廣西、廣東、香港等各省區(qū),均有平氏族人分布。
郡望:
河內郡: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3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qū),包括汲縣。
堂號:
修齊堂、河內堂。
平當:字子思,漢朝時平陵人。以明經為博士。對于夏禹治水的情況很有研究,因此成帝封他為騎都尉,負責開河筑堤,防治水患。哀帝即位以后,升他為丞相,賜爵關內侯。到了第二年,又要給他升官加薪,他說:“我的官位已經夠高了,薪俸已經夠了,給子孫留的財產太多,會使他們過奢侈的生活!”
平安:明朝著名將領。
平剛:貴州貴陽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中秀才。中國同盟會貴州分會會長。后被推組織貴州軍政府,兼任樞密院事,并被選為全權代表,赴武昌商討組織中央政府。著有《感遇詩集》《平氏譜錄》《貴州革命先烈事略》等。
平海瀾:上海松江人。畢業(yè)于南洋公學。曾任清華學堂教,南洋公學附屬中學主任,大同大學教授、校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1960年7月,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同年逝世,終年75歲。編有《英文學生字典》等。
平步青:字景蓀,別號棟山樵、霞偶、常庸等,清山陰人。同治元年(1862)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侍讀、江西糧道并署布政使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