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萬芳(四川旅游學院)
公元6世紀左右,中國佛教文化傳到日本,引起日本社會的深刻變革。日本飲食文化的特殊形式—神饌則烙下了佛教文化的痕跡。本文擬從神饌體現的佛教思想以及佛教文化對神饌種類影響兩方面進行討論。
眾所周知,日本佛教是來自中國的舶來品。根據 《日本書紀》 卷十九所載:欽明天皇壬申年(552年),“百濟圣明王遣西部姬氏達率怒咧斯致契等獻釋迦佛金銅像一軀,幡蓋若干、經論若干卷”。此后,從圣德太子執(zhí)政的6世紀末到“攝關政治”開始的9世紀末的近三百年時間,在律令制呵護下,日本朝廷大力保護佛教,實施一系列佛教興隆政策,下令建造大量官寺,舉行講解“護國”經典法會,佛教發(fā)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佛教本土化的過程中,與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融合的趨勢顯著增強,出現了神佛習合的思想。所謂神佛習合就是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與外來宗教(佛教)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套信仰體系,主要表現為本地垂跡。所謂垂跡,是指佛教中的菩薩以神道教中的人物形象出現,如阿彌陀如來佛垂跡到日本稱為八幡神,大日如來佛垂跡到日本稱為伊勢大神。
佛教日本化深刻影響了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正如日本民俗學家原田信男所總結的“神佛習合這一日本獨特的現象,使中國文化的影響在日本不斷適應下來,一方面又發(fā)揮作用促使日本形成獨特的文化,飲食生活以及與飲食有關的儀式與此密切相關”;供諸神靈享用神饌也是一樣,“雖然表示的是自古以來的食物體系,但也加入了佛教元素”。
神饌是日本飲食中的一種特殊的飲食類型,也稱御饌、御贄,在進行祭祀活動時敬獻給神靈的食物,常供奉于神社或神龕。由于佛教文化對日本文化影響至深,因而神饌中也有大量的佛教元素。本文主要從神饌體現的佛教思想以及佛教文化對神饌種類影響兩方面進行討論。
1.祭祀神饌的神佛習合思想
正如上文所言,佛教與神道教不斷融合,產生了神佛習合思想。在受這種思想影響較大的神社,也可以看到神佛習合對神饌的影響,如談山神社、春日大社以及賀茂別雷神社的攝社---奈良神社。
位于奈良縣櫻井市的談山神社是一所尊崇神佛習合習俗的傳統(tǒng)神社。雖受明治新政府頒布神佛分離令的影響,但神佛習合習俗還是深刻影響著神饌。“百味御食”是談山神社代表性的神饌,每年7月盂蘭盆節(jié)和10月嘉吉祭時,擔任神饌烹制的神職人員和氏子們擺上由稻米類食物、果蔬類食物組成的“百味御食”供奉神靈。指大規(guī)模法會時供奉在佛前的供品。
奈良神社在賀茂祭開始和結束時有供奉強飯的儀式,目的在于祛除惡魔和邪氣,這里的強飯在神饌中稱為“散飯”,日語發(fā)音為“さば”,是一個佛教用語,意思為進餐之前將少許米飯置于野外、屋頂,分食給鬼神、惡鬼及蕓蕓眾生。佛教對日本祭祀神饌的影響可見一斑。
“御染御供”是奈良的春日大社一種若宮御祭神社,其特點在于將供品染成青黃赤白四色,疊放在一起?!斑@種使用色彩的想法,在日本是沒有的,它是屬于佛教式或中國式,而且還增添了用油炸過的‘唐果子’??梢哉f,這是以佛教為媒介,受到中國文化強烈影響的神饌 ”。
這些受佛教影響極大的神饌與傳統(tǒng)神饌所提倡的“活人所食食物供奉給神靈”的想法大相徑庭,常常造型端莊美麗,與佛壇的莊嚴、肅穆一致。
2.祭祀神饌的潔凈思想
齋戒一詞在漢語除了表達大型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潔身心之外,也是一個佛教修行用語。日本神道教中關于污穢、潔凈等觀念受佛教影響。供奉給神靈的食物需要潔凈,這一思想也體現在祭祀神饌的烹制過程中。
神饌是在祭祀中敬獻給神靈的食物,因而神饌具有神圣性和不可褻瀆性,神饌的烹制場所需要特別講究。日本的一般神社都設有專門的建筑物進行神饌烹制。無法設置專門烹制場所的神社,則要用注連繩將神社的辦公事務區(qū)域與外界隔開用作神饌烹制場所,烹制人員則由素食齋戒后的神職人員或氏子擔任。烹制時有許多禁忌,如使用忌火;有些地方則需要在烹飪人員口周覆上白紙以防唾液或體內氣息污染神饌;近親有去世者不能擔任等。
日本祭祀神饌的種類以大米為主,一般供奉日本清酒、米餅、海魚等。這些食物種類除了受日本風土人情影響外,佛教文化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1.佛教“殺生戒”的影響
日本神饌以稻米為主受佛教拒絕肉食的思想影響。自佛教傳到日本、并成為“鎮(zhèn)護國家”工具后,日本掀起了權貴階層皈依佛教的潮流。天武天皇(?~686年)皈依佛門后,認為佛教《涅槃經》中“殺生戒”是修行積功德的好方法,有助于祈愿佛祖保佑律令制國家的五谷豐登。于是,公元675年,天武天皇發(fā)布“肉食禁止令”的詔書,命令日本人在每年4月至9月期間禁止食用佛教所規(guī)定的五畜,即牛、馬、犬、猿、雞。676年,又發(fā)布了“放生令”,要求將捕捉的魚類、飼養(yǎng)的鳥類等放回自然界?!叭馐辰沽睢焙汀胺派睢笔欠鸾滩粴⑸枷氲漠a物。經過肉食禁止令和放生令的不斷推廣,米飯成為古代日本人的主食。這一飲食習慣也反映在祭祀神饌中。根據公元905-927年編著的古代律令制國家法典——《延喜式》(共50卷),也是一部記錄日本平安社會的百科便覽,本書大約記錄了177次祭祀情況,499次供奉神饌的情況,其供奉的種類按照酒、白米、稻米、糯米的順序介紹,在供奉的祭祀的神饌中,有關稻米的食物占絕大多數。
這一習俗傳承至今,如伊勢神宮的日常祭祀---日別朝夕大御饌祭。該祭祀每天早、晚在外宮的御饌殿向天照大神供奉神饌,祈求國泰民安的同時,也表達對天照大神御授稻穗的感謝之意,這項祭祀活動至今已持續(xù)了1500年。神饌有固定的菜譜:強飯三碗、鰹魚干、海草(或海帶)、時令蔬菜、時令水果、鹽、清水、清酒三獻由土器盛裝,另外配上竹筷。
2.佛堂供花的影響
在日本,擺設在佛堂里供奉神明的物件除燈明、線香等物品之外,插花是最常見的供品。插花也稱為供花、佛花。供奉插花源自佛教修行中要歷經數重困難才能“般若波羅蜜(到底彼岸之意)”之說,指只有承受自然界的各種苦痛才能盛開出美艷的花朵。故佛堂供奉插花意思為修行之人向佛發(fā)誓,愿承受修行的各種艱難險阻。受此影響,日本神社里也出現了類似插花的植物類神饌供奉神靈。
3.鹽文化的影響
鹽,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寓意,人們用“鹽”表達各種寓意。鹽文化在佛教中大量出現,鹽字在佛教大藏經中共出現了1188處。如 “六師不聽食五種鹽。未審彼土五鹽如何。若此土五鹽。謂顆鹽綠鹽赤鹽白鹽印鹽。鹽有多類大略五耳”,六師不建議修行時食用五種鹽類,是戒律修行的思維。另外,據《憨休和尚敲空遺響》卷三《化鹽引》,“赤白相詢,羅漢杜西干之口。井海通煮,世利艷東震之歆。故屑桂椒姜得之則眾味兼美,而莧蓉筍蕨失之則一淡漠然。非是所欲干人,元來少他不得。大檀越枚頭上升合能舍,貧釋子缽盂中滋味更長”。歆,祭祀時的食物或香氣,可見佛教祭祀食物中也有鹽。
鹽傳到日本后,除了滿足日常生活之需外,還有清潔、祛除污穢之意。
4.點心文化的影響
中國的點心隨著佛教東傳而逐步傳到日本。704年,派向中國的“遣唐使”粟田真人(?~719)從中國回到日本,除了帶回大量佛教經典,也帶去了8種唐朝的水果和14種唐朝點心。這些從中國傳到日本的點心的原料是小麥粉,日本人就對原料進行了改良,將米粉作為點心的原料。在這14種點心中有油炸的。這種油炸點心在日本備受尊崇,被尊為“祭祀用”點心,也稱為唐果子。在今天日本傳統(tǒng)的祭祀場所里還能看到唐朝點心的影子。
到了12世紀,中國的禪宗文化傳到日本。與之一起的還有點心——饅頭。據說饅頭是由中國人林凈因帶到日本的。貞和五年(1349年)林凈因來到日本,居住在位于奈良的漢國神社,并傳授中國饅頭的做法。當時中國饅頭是有餡兒的,餡兒為羊肉和豬肉,而由于肉食禁止令的頒布,日本社會沒有食用肉食的習慣,林凈因將饅頭餡進行改良,用豆類取代肉類。直到今天,豆類點心餡兒也是日式點心的特點之一。由于饅頭的傳入和改良對日本點心業(yè)產生了深刻影響,林凈因被稱作“饅頭之祖”,其所在的漢國神社也被稱為林神社,其忌日的4月19日,在林神社舉辦“饅頭祭”,擺上饅頭類點心的祭品,祈愿點心業(yè)的繁榮昌盛。
供奉神饌是日本神道教供奉神靈的食物。但由于中國佛教文化的傳入,從政治、經濟、文化、物件使用等方面影響了日本社會。神饌也不可避免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響。本文主要從神饌中體現的佛教思想以及佛教文化對神饌種類(稻米類神饌、供花類神饌、御鹽類神饌、點心類神饌)的影響兩方面分析了佛教文化對日本祭祀神饌的影響,從而發(fā)現:日本傳統(tǒng)飲食體系的構建除了受日本風土人情的影響之外,中國文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資助項目 “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祭祀神饌的影響研究[16SB0206]”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