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慧(鄭州財經學院)
二語習得的全稱是第二語言習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SLA),通常指習得母語后學習另外一種或幾種語言,狹義指學校教育,廣義還包括自然環(huán)境中學習第二語言。中介語理論使二語習得成為專門的研究領域。我國有長期的第二語言教學和研究的歷史,隨著外語教學、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普及和研究的深入,以及漢語國際傳播的興起,二語習得研究有了質的飛躍。但也使我們要深入反思二語習得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語言描寫和跨語言對比基本功訓練是二語習得研究及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與單一語言研究相比,二語習得研究難度更大,對研究者的要求也更高,這是因為:第一,研究者需掌握或基本掌握二語習得者的第一語言,并對這種語言及其特點有深入認識和精準把握,這是跨語言對比和偏誤分析及中介語研究的基本條件。研究一種語言尚且不易,當研究對象同時涉及習得者的第一語言、目的語及其產出的中介語系統(tǒng)時,研究難度更大。面對不同母語學習者或多語學習者時,涉及的變量增多,加大了研究難度。二語教學以目的語為教學語言,不僅更好促進了二語習得,也是出于學習者情感的考慮。比如外國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漢語,學習者的第一語言各不相同,如果用某一類學習者的語言輔助教學,不僅存在跨語言對比不對等的問題,還會引發(fā)學習者的母語情感問題。即使在學習者的母語環(huán)境比如在海外孔子學院教漢語,目前也提倡使用目的語教學。這是教學語言的要求,對二語習得研究而言,要求則有所不同。無論何種類型的二語習得研究,都會涉及學習者的母語能力、二語習得背景、母語和目的語對比等問題。
任何一項研究都需要討論具體問題,需要在分析過程中體現(xiàn)系統(tǒng)觀念。這不僅包括研究對象本體內部系統(tǒng),還包括與本體相關的外部系統(tǒng)以及二者的聯(lián)系??v觀二語習得研究,一些研究缺乏系統(tǒng)觀念,研究成果也缺乏系統(tǒng)性。比如漢語聲調遷移研究,各類研究無論調查對象是否具有同質性,其結論幾乎沒有相同的。聲調是整個音節(jié)的音高,孤立分析聲調習得的偏誤規(guī)律及其學習策略,忽略語音要素間的關聯(lián),其結論難以指導二語教學。這類研究大都存在如下局限性:調查對象的選擇不同質;研究個案積累不夠;缺少類型對比、系統(tǒng)觀念及相應研究方法,孤立研究二語習得的某一環(huán)節(jié)。
多民族國家留學生的母語背景、文化習俗等均存在差異,影響二語習得的因素也有顯著不同。因此,在開展二語習得研究時,需注意研究對象的同質性。有的研究者以幾個國家的留學生作為觀察對象,這就很難保證研究對象的同質性。一些國別化研究如緬甸或泰國學生的漢語習得研究,同樣因這些國家多民族、多語言等特點,存在觀察對象不同質的問題。只有以某國相同母語人的二語習得者作為觀察對象,才能保證在觀察對象同質性的基礎上簡化研究變量,從而提高研究結論的可信度。
二語習得多學科性的前景使該研究和其它學科合作的領域得到擴大。目前二語習得研究已與哲學、語言學等社會科學交叉融合,今后還存在與神經系統(tǒng)科學、神經生物學等自然科學融合的趨勢。隨著多學科的介入,學者們應更加敏銳地捕捉二語習得研究跨學科的融合方向,將各學科中有價值的成分借鑒吸收,納入體系,理論研究必將有所突破、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同時,二語習得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除了對二語/外語教學及其改革繼續(xù)起到重要的啟發(fā)和指導作用外,對人類在語言普遍性規(guī)則、認知發(fā)展等問題正在產生積極、廣泛和深遠影響,因此,二語習得應用研究的范圍也將拓展。
國內二語習得研究方法將得到重視并得以完善。哲學、數理統(tǒng)計、統(tǒng)計分析、認知科學、計算分析等方面的知識和方法都將被廣泛運用到二語習得研究中,使得研究方法必將更加科學和豐富。要全面、深入認識二語習得的本質,必須多種方法有機結合。同時,要進一步普及和提高研究方法意識,最根本的方法是在高校加強現(xiàn)有研究方法課程教學。
從二語習得過程看,研究的重點已側重到學習者接受的輸入語的話語分析,研究問題深入到語言遷移、輸入語、語言變異等。從二語學習者來看,由對學習者諸因素與學習成績的簡單研究,向這些因素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如何起作用方向發(fā)展;由從研究語言能力的習得過程,向研究學習者語用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習得過程發(fā)展。同時研究模式將突破原有的以普遍語法為主,功能主義和其它跨學科的模式,如“連通主義”模式等將共同參與二語習得研究,使用的語料將突破句子的層面,更多地使用話語或語篇層面上的語料。這種發(fā)展趨勢將使國內研究者明確今后研究的重點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