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姓源出主要有三處:
1.以官職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堯時,重黎原后人羲和為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職官為榮,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
2.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時期的楚國。當(dāng)時有人名卞和,是一個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荊山得璞玉聞名,后來,卞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為和姓?!锻ㄖ尽な献迓浴份d:“后魏有素和氏,改為和氏?!彼睾褪希緸榇睆?fù)姓,鮮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為白部,故號素和氏。據(jù)《魏書·官氏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和”。
郡望
汝南郡:漢高祖四年(前203)置。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一帶,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25-220)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代郡:亦稱代國。戰(zhàn)國趙武靈王始置。秦漢代郡治代縣,在今蔚縣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西陵郡:三國時,吳黃武元年(222),改夷陵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治所宜昌(今湖北省宜昌市)。
堂號
汝南堂、西陵堂、負(fù)鼎堂等。
和仲、和叔:上古人物。傳說堯有四大諸侯,分別主管東南西北四方,史書稱為四岳。東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堯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決策,堯都要與四岳一起商量。
和跋:北魏代人。以才辯名。道武帝時為外朝大人,參軍國大謀,有智算。從入中原,以功進(jìn)尚書,鎮(zhèn)鄴。封定陵公。出為平原太守。道武帝寵之冠于諸將。跋好虛譽(yù),性尤奢淫,道武戒之,不聽。遂誅跋。
和洪:著名隋朝將領(lǐng)。勇烈過人。仕周,以軍功累至車騎大將軍。從武帝平齊,又從破陳大將吳明徹于呂梁,賜爵北平侯。入隋,從韋孝寬討平尉遲迥,又以北道行軍總管擊退突厥。后遷徐州總管卒。
和珅:清滿洲正紅旗人,鈕祜祿氏,字致齋。少貧,為文員。乾隆三十四年襲世職,授侍衛(wèi)。四十一年,即在軍機(jī)大臣上行走,兼內(nèi)務(wù)府大臣。自此歷兼理藩院及戶、兵等部尚書,累官為文華殿大學(xué)士,封一等功。善伺高宗意,弄權(quán)納賭,植黨營私。高宗卒后,詔布罪狀二十款,責(zé)令自盡,沒收家產(chǎn)。
和素:字存齋,清代內(nèi)閣侍讀學(xué)士,滿洲人?!队星僮V合璧》十八卷,取明代揚(yáng)掄《太古遺音》,譯以清書。明人舊笈,轉(zhuǎn)賴此帙以傳。
和春:(1792-1860),赫舍里氏,字雨亭;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末將領(lǐng)。初官副將,以鎮(zhèn)壓太平軍有功,漸遷總兵、江南提督。清咸豐六年(1856),向榮敗死,他繼任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wù)。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集結(jié)重兵擊破江南大營,他逃至蘇州滸墅關(guān),隨后自殺(一說傷重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