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
火不僅可以用來烹熟食物,減少病菌對身體的危害,還能幫助抵御兇猛的動物。可以說,火是推進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最大助手。如今,生火是件再容易不過的事,只需要一個打火機就能搞定。然而,古人是怎樣生火的呢?
▲鉆木取火
鉆木取火歷史悠久,是用一種木質(zhì)堅硬的削尖的木頭去鉆另一種木質(zhì)較為疏松的木頭。這種生火方式在文字出現(xiàn)前就已經(jīng)形成,還留下了燧人氏的傳說故事。它長期是古人最主要的生火方式。古人還給鉆木取火制定了一套繁復(fù)的禮儀。
《周禮》將一年分為五季,換季時要更換不同的木頭來鉆火,稱為“改火”。古人認為這樣可以防火災(zāi)、療時疾。春以榆柳相鉆,夏以杏棗相鉆,秋以柞檜相鉆,冬以槐檀相鉆,季夏以桑柘相鉆。秦漢以來,“改火”習(xí)俗漸漸化繁為簡,化簡為零。唐宋延續(xù)了春季“改火”的做法:在寒食節(jié)明令禁火兩天,在清明節(jié)早上再點新火。元代,此俗被廢棄。明代,楊慎、顧炎武等人有復(fù)興“改火”的議論,而謝肇淛批判這種習(xí)俗迂腐不堪。其實,這樣的爭論本身沒有多少意義,因為鉆木取火漸漸被金石取火取代,無論“改火”與否。
▲金石取火
金石取火是以金屬器具擊打火石引燃火絨的生火方式。金石取火出現(xiàn)于何時并無確切記載。唐代服制中,五品以上文武官員腰帶上可懸七物,即“蹀躞七事”,有人認為其中之一的火石袋可能就是裝金石取火的工具的。到明代,普通人才對金石取火習(xí)以為常,小說里常描寫強盜們拿著火刀、火石去為非作歹。
明代,金屬器具常被稱為火刀,清代和民國則稱為火鐮?;鹗话闶庆菔ū容^常見的一種硅質(zhì)巖石),屬于石英巖的一個變種。燧石比較堅硬,一般多是灰色或者黑色,原始人就很喜歡用燧石制作石器。燧石想要制作成火石需要敲成小片,且要有比較鋒利的斷口,這樣火鐮打在燧石鋒利的斷口上就容易打出火星。這是因為火石的主要成分是硬度非常高的二氧化硅(超過了火鐮的鐵),在進行擊打時,火鐮表面就會被火石刮出鐵屑飛濺出去,由于受到撞擊時的摩擦加熱,這些鐵屑溫度很高,鐵屑與空氣中的氧發(fā)生反應(yīng)后,就發(fā)出了亮光,從而引燃火絨?;鸾q有很多種,有艾絨、被硝水泡過的紙、涂有硫黃的木片、碳布等。生火時,要先把火絨放在火石上,然后用火鐮敲擊火石,打出的火星落在火絨上就可以引燃火絨,然后將被引燃的火絨放進引火物中吹著,火就生起來了。早期的燧石槍也是利用鋼質(zhì)扳機擊打火石引發(fā)火藥的,與火鐮原理相同。
▲陽燧生火
另一種有特殊用途的取火方式是陽燧取火。《考工記》就記載了用青銅做凹面鏡,用凹面朝向太陽聚光取火的方法?!吨芏Y》認為,這種用太陽光生的火是“明火”,適合用來占卜祭祀。這種生火的凹面鏡被稱為“陽燧”,因為是金屬制成的,又被稱為“金燧”。
陽燧靠太陽生火,被古人視為能與天地相通的器品,能趨吉辟邪。所以從漢代開始,婚典禮儀規(guī)定的三十件聘禮中就有陽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陽燧也被做得越來越精巧、華麗、方便。陽燧一般做成碟子或者小杯的形狀,可以隨身佩戴。一直到了清代,陽燧依然還有人在使用。只是陽燧受天氣限制比較嚴重,夜晚不能取火,陰天下雨也不能取火。
▲火折子
嚴格來說,火折子并非生火道具,而是存火道具。古人將卷緊的紙張或樹葉一類易燃品塞進有蓋子的小桶里,點燃之后又馬上將其吹滅,只留中間一點紅紅的“火芯”,再用蓋子蓋上。等到需要用火的時候,把蓋子打開晃一晃或者吹一吹,火折子便點燃了。其中的原理很簡單。貌似被吹熄的火折子其實一直都在燃燒,只不過因為氧氣很少,燃燒非常緩慢。等到了使用的時候,將蓋子揭開,往里面猛烈吹氣,隨著氧氣的大量進入,火折子便猛烈燃燒起來,于是火便出來了。這種火折子作為火種來說方便攜帶,早上裝填一直到晚上還能使用,只是不適合出遠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