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祭文是我國自古就有的一種悼念死者的文學形式,在如今的苗族地區(qū)依然流行。本文以岔路村苗族祭文為例,通過對資料的收集、苗族祭文文本的剖析、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從個人、家庭和社會層面來深入探究苗族祭文的價值取向,讓大家能更全面地了解這一民間文學,向讀者展現(xiàn)更加多元、豐富的中國民間喪葬文化。
關鍵詞:苗族祭文 價值取向 喪葬文化
一
苗族祭文是苗族喪禮中重要的一環(huán),原始的苗族祭文字數(shù)短小,只是在祭幛上面的一些詞句,苗族祭文在吸收祭祀歌的部分內(nèi)容、展開敘事死者一生經(jīng)歷后形成了內(nèi)容充實的祭文。苗族人民用吟唱祭文的方式表達對亡者的哀思和悲痛。其具備著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
在2019年2月25日和2019年4月5日,我們小組兩次前往岔路村開展實地考察工作,拜訪了當?shù)貙iT負責祭文撰寫和當堂唱誦祭文的先生,搜集到了具有代表性的10篇祭文,字數(shù)達到一萬五左右。
當?shù)孛缱寮牢膬?nèi)容豐富,感情真摯,尤其是其尊重生命、重視家庭教育、謳歌善良人性等價值取向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以收集到的苗族祭文為藍本,從個人、家庭和社會層面來深入探究苗族祭文的價值取向,讓大家能更全面地了解這一民間文學,向讀者展現(xiàn)更加多元、豐富的中國民間喪葬文化。
二
苗族祭文是苗族優(yōu)秀精神與品格的結晶,凝結著苗族人民的獨特價值取向。在個人層面上,苗族祭文基于苗族的文化土壤——佛道思想,它體現(xiàn)了苗族人祈愿永生超脫的夢想和對高尚人格的謳歌。
(一)祈愿永生超脫
當?shù)孛缱彘L期與漢族混居,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較大,直接體現(xiàn)是是其祭文中的佛道思想,對于長生的渴望,對于神仙的追尋,以及對于現(xiàn)實享樂的祈求。
如《國堂祭母文》:“只恨閻王忙勾簿,差鬼捉媽入泉臺,家遭不造有何奈,我媽辭陽奔蓬萊?!雹儆靡环N深沉的筆調(diào)寫出了母親去世的突然,表達了對于人間相對的另一個世界的無限憤恨。又如《定坤祭父文》:“怨人生,不得齊,生死存亡痛別離;陰陽路,各東西,豈可由人選擇的;慟我父,病久期,良藥難醫(yī)駕返西?!比松谑?,生離死別是不能選擇的,但是苗族人崇尚現(xiàn)世的生活,認為死后便是地獄般的磨難,因而他們常常傳達出一種“還不如賴活著”的思想,并且期待得到永生,不愿死去。這在苗族祭文中是時常出現(xiàn)的,不僅體現(xiàn)了對逝者的惋惜和悼念,也感嘆著生命的脆弱無常。
(二)贊美高尚人格
在苗族祭文中,撰寫祭文的先生基于對死者的尊重,一般都會從正面去評價逝者一生的功績,尤其重在贊美其高尚的人品。他們會根據(jù)自己對死者的生平了解,或者是通過其親人講訴,從而對死者一生的苦難、人品的忠厚、待人的誠懇等進行歌頌,以此來寬慰逝者家屬,也寄托了對逝者家人的祝福。比如《嗣勛悼岳父》:
憶往昔,實難忘,岳父關顧人大方;教我持家要勤儉,和顏悅色笑洋洋;
待人接物心思細,輕言細語暖心腸;敬老尊賢品行正,親戚有難您相幫;
吃苦耐勞總無怨,后生晚輩教有方;一舉一動眼前現(xiàn),一言一語響耳旁。
由此可見,苗族祭文中歌頌死者的人品是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這樣的歌頌意在告訴世人,不要做低級齷齪之事,一生都要清正自省,兢兢業(yè)業(yè),不能做傷天害理之事,否則死后都無法得到一個好的評價。又如《定坤祭父文》:
想我父,年古稀,行走街巷步難移;走街前,在家里,虛心好學書不離。
人雖老,好學習,鄉(xiāng)鄰梓里盡皆提;這些事,不堪提,我父為人世所稀。
克勤儉,志不靡,一心只望把家齊;唯只怨,為兒的,深恩未報半毫厘。
只道是,德行齊,樂度晚年壽期頤;又誰知,天不予,一旦辭陽意涼凄。
凡此種種,苗族祭文對死者道德和高尚人格的歌頌一目了然。正是由于這般歌頌,才警示生者要做個忠厚之人,待人誠懇,與人交,和善有節(jié),而不是咄咄逼人。這也展現(xiàn)了苗族祭文中所傳遞的友善精神,對于現(xiàn)代人的生活也同樣具有教育意義。
三
從家庭層面看,苗族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親疏關系為標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家”文化,并將這樣一種價值取向蘊藏于苗族祭文中:一是體現(xiàn)為重視家庭親情;二是表現(xiàn)在重視文化教育。
(一)重視家庭親情
《禮記·大學》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雹谖ㄓ小凹引R”而后才能實現(xiàn)“國治”,可以說,家庭是中國人的第一個小“國”,有了小的“國”,才有大的家、大的國。這樣的情感在苗族祭文中也有著廣泛的體現(xiàn),直接表現(xiàn)為苗族人對孝老愛親、家族團圓、闔家歡樂的期待。
如《定坤祭父文》:“丁卯歲,己巳年,孟桃東海降凡間。于斯際,我的爸,真是喜中更喜,樂中更樂。雖年逾古稀,但時常教誨兒孫,勤耕苦讀,做有文化懂禮貌的人。我父當家立計,費盡心弦?!庇纱丝梢姡缱迦耸欠浅V匾暭彝ソㄔO的,家人身體安康、母慈子孝、家庭和睦是每一位普通人的共同期待。
(二)注重文化教育
苗族人非常重視對孩子教育,在苗族祭文中對于教育有較多的夸贊,體現(xiàn)了人們對教育的重視、對知識的渴求。這種精神不僅體現(xiàn)在小孩子的學習教育上,也體現(xiàn)在年長之人的學習中,是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實踐。如《定坤祭父文》:“想我父,年古稀,行走街巷步難移;走街前,在家里,虛心好學書不離;人雖老,好學習,鄉(xiāng)鄰梓里盡皆提?!奔牢漠斨懈桧灹死夏耆说暮脤W之風氣。逝者離世后,在親朋匯聚一堂進行追悼的當天晚上,通過唱祭文的方式,以此傳告鄉(xiāng)鄰,也達到一種宣傳教育的功能。因此,正是老一輩人努力學習,艱苦奮斗的精神,才不斷激勵后輩的讀書治學之心志,在耳濡目染中達到了教育的目的,這也是苗族祭文中值得歌頌的一個重要方面。
四
從社會層面看,苗族人受其族群認同感的影響,極具家國意識,并將這一種認同感寄于祭文之中:一是體現(xiàn)為苗族人對祖國人民的歌頌;二是表現(xiàn)在苗族人民祈愿幸福安康。
(一)歌頌祖國人民
苗族人在祭文中對于新中國的解放、人民在當家作主后擁有了新的生活等表達了強烈的感激之情。歌頌共產(chǎn)黨、歌頌毛主席和新生活的自由是當?shù)孛缱寮牢牡乃枷胫餍?。例如《定坤祭父文》:“想不到,四九年,一輪紅日照人間;共產(chǎn)黨,毛主席,領導窮人把身翻;又分地,又分田,日子越過越心寬?!泵烤湓挾颊宫F(xiàn)了苗族人的感激。同時,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也隨之頒布,老百姓受益于國家政策帶來的改變,因而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謝共產(chǎn)黨、感謝國家領導人。如:“苦海茫茫不見邊,一旦云開見青天,來了救星毛主席,窮人從此把身翻;昔日愁穿又愁吃,斯時不慮吃和穿,安居樂業(yè)勤耕種,幸福生活樂無邊”再如同篇中的描述:“我父早出晚歸,夜以繼日,雖苦亦甜,農(nóng)業(yè)政策開放之后,國家日益繁榮,人民生活大有轉機?!闭菄艺邘砹吮憷尷习傩諒男牡桌锔屑ぶ?,并在民間文化中不自覺地對這一事件進行宣傳、歌頌。
(二)追求幸福安康
《禮記·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雹墼诠湃丝磥?,達到了中和之境,天地便會正位,萬物也可順遂生長。其實,這“致中和”不過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種實現(xiàn)幸福之愿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幸福為大同的幸福,其樂融融也,這體現(xiàn)的便是中國人對于幸福的追求,對身體安康、生活安定的美好期待。而在岔路村的苗族祭文中,也可尋到普通百姓們祈愿幸福安康的心理。如《啟超祭岳母文》:“祝岳母,安息罷,保佑兒郎;耕種者,糧萬擔,禾谷滿倉;經(jīng)商者,獲利潤,金銀滿箱;讀書者,進考場,清華學堂?!奔牢闹凶肿志渚涠急磉_了對逝者離去的哀悼和可惜,同時又寄予了對生者家庭的美好祝福:耕者豐收、商者獲利、學子聰慧,幾乎涵蓋了普通苗家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所有向往。又如《國江弟兄祭舅媽》:“當今時代樣樣好,小康生活初來臨;時值盛世安樂歲,人人都想一百零;不幸舅媽大限到,遠離陽凡赴瑤京;今晚外甥來祭奠,兩袖清風空祭靈……祝愿舅媽安息罷,長眠吉穴永安身;愿我舅媽多保佑,后代昌隆萬事興;耕者糧食千萬擔,讀者高中清華門。”祭文中聲聲都是遺憾,讓人不勝感慨。在當今小康生活逐漸達成之際,身邊親人卻突然離去,未免讓生者唏噓,萬千的遺憾都化為了對逝者的留戀、對生者未來生活的美好祝福。
五
從個人層面看,苗族祭文包含了苗族人對于死者離去的無限哀婉,對于永生的向往以及對于生者身體健康、幸福安康的祝愿,從家庭層面看表達了對于家庭親情的重視,從社會層面看,表達了苗族人的家國情懷。苗族祭文中體現(xiàn)出來的價值觀念具有民族性,體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化的獨特藝術魅力,也展現(xiàn)了苗族地區(qū)本民族文化的縮影。它既是情感表達的藝術作品,同時也是極具儀式性的喪葬文化。苗族祭文的文學性與內(nèi)容的豐富性,讓苗族社會的諸多元素依舊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苗族人民,這就是苗族祭文在現(xiàn)代的影響??傊缱寮牢牡膬r值取向展示了苗族的民族追求,也表達了他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苗族祭文在民間仍葆有的生命力、及時俱進的價值觀,使得其本身的傳承值得人們關注并做更深的研究,我們應該凝聚其文化中的精髓,讓人性中最美好最善良的品質(zhì)得到彰顯,使中華民族熠熠閃光的美德與文明在今后的歲月中得到傳承與發(fā)揚。
注 釋
①本文引用的祭文文本均來自于實地考察中得到的苗族祭文,以下引用同,不再引注.
②[漢]戴圣.禮記[M].江蘇: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59-60.
③南懷瑾.四書精講[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359-360.
基金項目:貴州大學“SRT計劃”項目資助。項目名稱:民間祭文的價值取向研究——以貴州省錦屏縣岔路村苗族祭文為例。
此文由范美林、胡春荷、李俊芳、田雪敏、王孟江共同參與編寫,作者均為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在讀本科生。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