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佳
內容摘要:卡明斯(E. E. Cummings)是20世紀上半葉美國詩歌領域的著名詩人。由于他的靈活多變的新穎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實驗,至今仍然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他用大膽創(chuàng)新的詩歌風格突破了語言的系統(tǒng)性,同時又以“愛”作為詩歌的主題與動力,寫出了“本世紀最為優(yōu)美的對愛、神及自然的贊美詩篇”。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一個著名的文學理論,由俄國形式主義評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論強調的是在內容與形式上違反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同時在藝術上超越常境。本文將從陌生化理論的角度來分析卡明斯的詩歌。
關鍵詞:卡明斯詩歌 陌生化理論 創(chuàng)新性實驗 美學效果
一.作者簡介
(一)卡明斯
E.E.卡明斯(Edward Estlin Cummings,1894-1962)是20世紀西方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歌打破了傳統(tǒng)規(guī)則,以最革新的意識和最大膽的實驗,在語言和形式上獨樹一幟,因此,他也被視為“語言魔術師”。除了文學方面的造詣,他還進行藝術作品的研究,是一位頗有名氣的畫家,他竭力將繪畫的美學原則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去,讓讀者從那些非常規(guī)的詩歌排版中體會到陌生的新鮮感,給讀者留下廣闊的理解和想象空間,從而達到陌生化的效果。作家余光中曾把他叫作“排版術的風景畫家”(typographical landscape painter),或是“文字的走索者”(verbal acrobat)。[1] 詩人也曾說過:“我的詩,少數(shù)除外,實質上都是畫”。
(二)詩歌特點
卡明斯以形式,標點,拼寫和語法的激進實驗而聞名。他放棄傳統(tǒng)詩歌結構,創(chuàng)造新的表達方式。首先體現(xiàn)在對大寫字母的反抗上,他拒絕將“god”和“america”的首字母大寫,拒絕將“i”大寫,并將名字改為e.e.cummings。此外,在詩歌語言的運用上,他除了有著謎一樣的詩歌題目外,還徹底打破了詩歌中有關語句、語詞、拼寫、標點、行距等方面的規(guī)范,大膽地利用拆解、重置、拼帖等方法創(chuàng)造許多字謎般的游戲,也毫不顧及語法規(guī)則和語言規(guī)律,違背通常的搭配關系。[2]
二.陌生化理論基礎
陌生化理論是20世紀初興起的俄國形式主義流派的代表理論,最早是1917年由Viktor Shklovsky提出的。他在文章《藝術作為手法》中對陌生化作了解釋:“那種被稱為藝術的東西的存在,正是為了喚回人對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頭更成其為石頭。藝術的目的是使你對事物的感覺如同你所見的視象那樣,而不是如同你所認知的那樣;藝術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址?,是復雜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延,既然藝術中的領悟過程是以自身為目的,它就理應延長;藝術是一種體驗事物之創(chuàng)造的方式,而被創(chuàng)造物在藝術中已無足輕重”。[3] 這種藝術手法用陌生的方式向讀者或觀眾展示人們日常的普通事物,增強人們對熟悉事物的感知。什克洛夫斯基在對人類認知的一般原理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注意到了一種現(xiàn)象,即一旦一種行為變成習慣性行為,它就會自動地通過機制實現(xiàn)。因此,什克洛夫斯基認為,所謂“陌生化”,實質就在于更新人們對生活、世界熟悉和陳舊的感覺,把人們從狹隘的日常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擺脫習以為常的慣?;闹萍s,不再采用自動化、機械化的方式,而采用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獨特方式,使人們感受到對象事物的異乎尋常及非同一般,從而產生新的感受。[4]
在文學作品中, 很多優(yōu)秀作家都會運用“陌生化”手法, 使熟悉的語言表達陌生化, 以此打破我們對日常世界“習慣化”“機械化”“自動化”的認知。對于卡明斯的詩歌而言,無論從詩歌的標題,語言,還是形式,都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獨特的風格,不同于傳統(tǒng)的詩歌,卡明斯將人們司空見慣的主題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和嘗試,給讀者以新鮮感,從而達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三.陌生化理論分析卡明斯詩
(一)詩歌題目
標題是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說、傳記等的書名或詩歌、散文等的標題總是最先映入讀者視野,給讀者留下印象,也即是“文眼”所在,讀者于此可以見微知著??魉挂簧霭媪硕嗖吭娂?,詩集的題目各異。例如,詩集&,用符號作為標題,意為And;VV是意大利語中“ViVa” (萬歲)的意思;XAIPE是希臘語慶賀的意思;除此之外,還有K、is 5、1*1、No,Thanks等獨特的詩歌題目。這一系列的題目不同于傳統(tǒng)的詩歌題目,卡明斯將各種不同的語言、符號、數(shù)字組合在一起,構成了這些形式新穎的題目,使讀者產生閱讀的欲望。
(二)語言形式
傳統(tǒng)的詩歌形式都是由若干個相似的詩節(jié)組成,而卡明斯打破了這一傳統(tǒng),根據(jù)詩歌的不同主題和內容,運用不同的標點符號,字母重組,字體大小變化等方式,創(chuàng)造形態(tài)各異的詩歌形式,沒有任何規(guī)律可言,給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下面以卡明斯的幾首詩歌為例進行分析:
1.以卡明斯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落葉》為例:仔細分析詩歌結構,便會發(fā)現(xiàn)詩歌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括號中的內容,將看似混亂無序的字母重組之后便會發(fā)現(xiàn),括號里是:“A leaf falls”。第二部分是括號外的字母,重組后便變成了“Loneliness”一詞。這樣的詩歌形式對于讀者而言是陌生的,在第一眼讀到詩歌的時候并不能立刻明白詩人的意圖,只有在仔細分析并且將詩歌中的字母重組,才能理解詩人有意將字母如此排列:首先,詩人構造了一幅樹葉飄零的動態(tài)景象:“l(fā)e”, “l(fā)l”, “l(fā)”是葉子垂直落下的樣子;“one” 是葉子水平排列的樣子;“af”, “fa”是葉子隨風左右搖曳的樣子;“s)”是風吹落葉的沙沙聲;最后一行的 “iness”是葉子落到地下后靜止的畫面。整首詩仿佛一幅美麗的圖畫,一讀到這首詩,讀者的腦海里便會出現(xiàn)樹葉飄零的景象。其次,是關于Loneliness的描寫,除了Loneliness這一直接的詞匯外,作者還通過其他形式表達了孤獨之感。詩的整體呈現(xiàn)字母“L”的形狀,L是“Loneliness”的首字母。除此之外,“l(fā)”、 “one”也屬于孤獨的元素。詩人通過獨特的方式將自己內心的感受寄托于落葉,詩中沒有用直白的語言將孤獨一詞呈現(xiàn)出來,卻把孤獨感表達得淋漓盡致,給讀者帶來了新奇的閱讀感受的同時,也與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從而達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2.r- p- o- p- h- e- s- s- a- g- r(《草蜢》)也是其著名的詩歌之一,看似毫無規(guī)律、順序雜亂的字母,卻隱藏著詩人深厚的語言天賦。全詩只有最后一行的單詞是完整的 “grasshopper”,不僅為詩歌點名了主題,并且為讀者提供了詩歌的線索。將第一行的字母重新組合后,就是 “grasshopper”一詞。詩歌的其余部分重組為:grasshopper / who, as we look up, now gathering into a leap / arriving grasshopper / to become rearrangingly, the grasshopper.其中,grasshopper一詞分別以四種不同的形式出現(xiàn):r-p-o-p-h-e-s-s-a-g-r、PPEGORHRASS、gRrEaPsPhOs、grassh- opper,每種形式中的字母大小寫混雜,亂序,都生動地體現(xiàn)了蚱蜢的習性——跳躍,讓讀者仿佛看到蚱蜢在字里行間來回跳躍,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遠忽近、忽隱忽現(xiàn)。而 “gathering into a leap”則生動形象地體現(xiàn)了蚱蜢正在準備著一個高度的跳躍?!發(fā)eaps”一詞可以看做是這首詩的中心,它不僅將前兩個“grasshopper”和后兩個“grasshopper”連接了起來,也將其上下文所描繪的意義結合起來。此外,為了強調這個詞,這個詞和其他單詞是分開的。全詩展現(xiàn)出一幅情景:一只蚱蜢不知從何處跳了出來,起初看得并不是很清楚;接著它又蹦來蹦去,一會兒跳到這邊,一會兒又到那邊,我們始終關注著它,最后它停下來,才終于看清這原來是只蚱蜢。作者通過字母順序的重組,和大小寫的雜糅,突出了蚱蜢的特點,讓讀者在欣賞詩歌的同時,享受了“視覺盛宴”,也驚嘆于詩人的創(chuàng)新力,從而產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3.In Just這首詩選自作者的第一本詩集Tulips & Chimneys,是他最喜歡的一首詩。這首詩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早春兒童嬉戲圖,表現(xiàn)了他永不磨滅的童年情緒,童年的馬戲團、游戲和其他孩子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記憶中。這首詩的結構明顯違反了英語語法:標點符號或大寫字母都不是正統(tǒng)的;段落和行的劃分也不符合傳統(tǒng)語法。但仍然可以注意到,在松散的結構之下,凸顯著孩子與自然的和諧:天氣溫暖的時候,孩子們在外面快樂地玩耍。一個賣氣球的老人朝孩子們走來,孩子們停止游戲并朝他跑去。賣氣球老人的身影隨著他的口哨聲漸行漸遠,但他留下了春天的氣息。
詩人從兒童角度出發(fā),展現(xiàn)了童真世界的生動畫面,充滿了童真和純潔。一些單詞的用法生動地顯示了壯麗的景色?!?eddieandbill”、“ bettyandisbel”都是孩子的名字, “eddieandbill”是兩個男孩“Eddie”和“Bill”,“bettyandisbel”是兩個女孩“Betty”和“Isbel”,作者將所有名字拼在一起,描繪了孩子們成雙成對地奔跑并樂在其中,并呼應下文中男孩的游戲“marbles and piracies”(彈珠和海盜)和女孩的游戲“hop-scotch and jump-rope”(跳房子和跳繩)。[5] “mud-luscious”和“puddle-wonderful”也指出了初春時節(jié)雨水頻繁的季節(jié)特征,雨后大地上有柔軟的泥巴和無數(shù)的小水坑,將人們習以為常的天氣狀況描寫得生動有趣,讓讀者仿佛置身與雨后的自然之中,享受著空氣中泥土的芬芳。同樣,賣氣球的老人被描述為“l(fā)ittle and lame”(矮小,跛腳),“queer and old”(怪異,衰老),“goat-footed”(山羊足),暗示著這個帶著哨子的怪異老人是牧羊神潘的化身,潘是半人半動物,用煙斗將春天的氣息帶到了世界?!癴ar and wee”重復了三遍:第一遍,單詞之間只有固定的停頓。意味著氣球人在孩子們附近,并且可以清晰聽到哨聲。第二遍單詞之間空隙變大意味著氣球人正在遠離孩子。在這首詩的結尾,每個單詞各占據(jù)了一行。單詞之間空隙越大,表示氣球老人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遠,哨子聲音越弱。詩人用新奇的排版暗示了老人的漸行漸遠,使詩歌充滿畫面感,讓讀者親身感受到,即使哨子的聲音越來越弱,但是老人所到之處,都留下了春天的氣息,而氣球則象征著純粹的童真。詩歌突出了孩童與自然的和諧,也可以看出詩人對童年的懷念。
4.mOOn Over tOwns mOOn這首詩出自卡明斯詩集No, Thanks中的第一首詩,詩歌主要描寫的是月亮。主要分為三小節(jié),前兩節(jié)中字母“O”為大寫,其他字母為小寫,第三小節(jié)字母“o”為小寫,其他字母為大寫。在全詩中,詩人通過字母“O”的大小寫向讀者展示了“月亮”這一意象:前兩節(jié)中,大寫字母“O”十分明顯,意味著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上,月光溫柔似水,照亮了黑夜,雖然遠在天邊,但又仿佛里人們很近。最后一節(jié)中,字母“o”的小寫,似乎暗示著月亮的光芒漸漸地變弱,也距離我們越來越遠。結合詩人的背景,以及發(fā)表詩集的時間1935年,歐洲處于工業(yè)革命,科技的進步和高樓大廈的聳立,將月亮擠入高大的建筑物的空隙中間,因此變得越來越小。由大寫“O”到小寫“o”的變化,使讀者身臨其境,感受著社會的變化。前兩節(jié)中,使人仿佛身處寂靜的田野,皎潔的月光照著整個大地,似乎伸手就碰得到月亮,眼前的世界只有整個月亮;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周圍的田野被高樓替代,我們站在城市中間,抬頭仰望星空,此時的月亮處于樓與樓的縫隙中間,伸手便能遮住的月亮也距離我們越來越遠。除此之外,詩歌的最后一句“SLoWLY SPRoUTING SPIR IT”利用壓頭韻的方式暗示了社會的發(fā)展會慢慢改變地靈魂。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回歸自然的渴望以及對工業(yè)對自然破壞的批判與厭惡,利用字母“O”的大小寫變化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月亮這一意象的變化,同時突出了詩歌的主題。
上述詩歌中,詩人靈活運用了單詞拆分重組、大小寫混合、標點符號巧妙運用和行距的特殊設置等陌生化的手法,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語言語法系統(tǒng)和詩歌規(guī)則,利用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將詩歌與繪畫相結合,創(chuàng)作的每一首詩歌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畫卷,讓讀者仿佛置身于其中,并能深切地感受到詩人想要表達的感情,與其產生共鳴,從而達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四.結語
卡明斯的詩歌至今仍備受爭議,有學者認為他只是一個擅長游戲文字的怪才。但卡明斯出色的語言形式和詩歌風格,以及他在詩行結構、書寫排列、標點符號等方面對傳統(tǒng)詩歌進行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他對社會中繁文縟節(jié)的反抗與批判,以及對自我個性的追求,此外,也改變了人們對傳統(tǒng)詩歌的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使陌生化效果更為凸顯,為讀者帶來新穎的體驗,也為現(xiàn)代詩歌的繁榮和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余光中.1997.余光中散文選集[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2]王群.2011.詩與畫,詩即畫:卡明斯詩歌的視覺藝術性[J].外國文學研究(5):86-92.
[3]什克洛夫斯基等.1989.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M].方珊等(trans.).北京:三聯(lián)書店.
[4]特倫斯·霍克斯.1987.結構主義和符號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5]李正栓、陳巖.2007.美國詩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Cummings, E.E. 1991. Complete Poems (1904-1962) [M]. Liveright, New York.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