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睿
(云南大學滇池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31)
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是一門幫助學生加強和鞏固英語基礎知識的綜合課程,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涵蓋了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從教學法的角度來分析,這五個板塊之間互為輸入和輸出關系。大部分獨立學院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如果教師能夠應用產出導向法幫助學生處理好大學英語讀寫課程中五個版塊之間的輸入和輸出關系,將會有效緩解學習過程中的學用分離現(xiàn)象,最終實現(xiàn)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思想和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影響,我國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普遍存在學用分離的現(xiàn)象。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只顧接受、儲存所學知識點,忘了如何應用這些知識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采用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容易出現(xiàn)兩個誤區(qū):一是以課本為中心,實行滿堂灌;二是以任務或項目為中心,脫離課本,重用輕學。
近年,獨立學院明確了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以應用型人才為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想辦法幫助學生內化大學英語課本上的接受性知識,或者稱為“惰性知識”(inert knowledge)[1],然后通過合理的、符合認知規(guī)律的方法,引導、刺激和鼓勵學生去靈活應用所學知識。這種方法使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再限于考證,而是學以致用。
產出導向法提倡課堂教學中,一切語言教學活動都與運用緊密相連,“學”與“用”融為一體。產出導向法的教學雖然也提倡依托于教材,但是這種依托不再是僅僅學習課文,而是以學習課文為手段,學習用英語完成產出任務。該理念能夠有效緩解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學用分離現(xiàn)象”,也是實現(xiàn)獨立學院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有效途徑。通過采用產出導向法來指導大學英語讀寫課的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和加強學生的讀寫能力,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尷尬局面(如“啞巴英語”和“學用分離”的現(xiàn)象)也會得到緩解和改善。
“產出導向法”(product-oriented approach,以下簡稱POA)理論是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的文秋芳教授帶領POA課題組嘗試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理論。該理論繼承了我國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其目的是解決當下我國外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學用分離現(xiàn)象。
近年來,國內教育工作者對產出導向法的研究越來越多。在中國知網(wǎng)上出現(xiàn)的相關文章中,有的聚焦教材編寫[2],有的針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聽、說、讀、寫、譯中某一個方面來寫文章[3],有的將其用來研究獨立院校英語教學[4],有的聚焦于“驅動—促成—評價”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5],有的基于不同類型的學校的教學場景來研究[6]。
POA在中國發(fā)展十余年來,其理論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理念(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假設(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性學習、以評促學)和以教師為中介的教學流程(驅動、促成、評價)[7]。該理論提出后,以文秋芳老師為代表的POA團隊一直在努力研究并細化POA的理論框架和實際應用途徑。如2017年文秋芳在《中國外語教育》發(fā)表了《“產出導向法”教學材料使用與評價理論框架》一文[8],該文從教學材料的使用理念、過程和教學材料的有效性評價標準三個方面展開論述,為全國的外語教師提供了權威、有效的方向性的指導,為我們獨立學院研究大學英語讀寫課程中閱讀和寫作版塊的教學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運用產出導向法指導大學英語讀寫課的教學,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英語讀寫能力,而國家對于學生的讀寫能力有明確具體的要求。
(1)閱讀能力
學生學習完《大學英語·讀寫(一)》后,閱讀能力要達到:能基本讀懂一般性題材英文文章,閱讀速度達50詞/分鐘,在快速閱讀篇幅較長難度略低的英文材料時,閱讀速度達80詞/分鐘,能基本讀懂國內英文報刊,理解主要事實和有關細節(jié);能讀懂常見應用文材料;能在閱讀中使用有效的閱讀方法。學生學習完《大學英語·讀寫(二)》后,閱讀能力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如下:能基本讀懂一般性題材英文文章,閱讀速度達60詞/分鐘,在快速閱讀篇幅較長難度略低的英文材料時,閱讀速度達90詞/分鐘,能基本讀懂國內英文報刊,理解主要事實和有關細節(jié);能讀懂常見應用文材料;能在閱讀中使用有效的閱讀方法;能自己歸出文章的寫作框架。
(2)書面表達能力
學生學習完《大學英語·讀寫(一)》后,書面表達能力要達到:能夠用正確的英文句子簡單描繪個人經歷、事件、觀感、情感等,用詞恰當,語意連貫。學生學習完《大學英語·讀寫(二)》后,能夠用正確的英文句子來完成簡單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的寫作,能在半小時內完成一般性話題或提綱不少于80—100詞的作文。作文內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確,用詞恰當,并在文章中體現(xiàn)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產出導向法在獨立學院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1)驅動環(huán)節(jié)
在課堂教學中,以產出任務作為課堂教學的起點,認真抓好“驅動”環(huán)節(jié),但前提是教師要在一個新單元開始的第一節(jié)課向學生說明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在該環(huán)節(jié)中,首先,教師應認真選擇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話題或視頻資料來指導學生討論和學習,也就是課堂教學中的warm-up或lead-in階段,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課文的興趣,激活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然后,教師需呈現(xiàn)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交際場景,或者布置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作文題,待學生嘗試性地完成產出任務后,便會認識到自己語言能力的不足、該產出任務的交際價值,激發(fā)出用英語輸出相關知識的欲望。這樣一來,學生為了完成產出任務,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輸入性學習,以彌補自身的不足。
(2)促成環(huán)節(jié)
在“促成”環(huán)節(jié),應該以課文為主要的學習材料,適當?shù)剡x擇與課文主題相關的課外材料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將事先提煉出的單元主題作為產出任務的方向標,然后,根據(jù)這個主題有選擇性地引導學生學習與單元主題相關的重難點句型結構、表達方式、詞匯、語法和單詞。在這個階段,課外材料的補充和閱讀很重要,因為這是讓學生完成輸入任務的前提。一旦完成該單元的學習,學生就能夠將選擇性學習的結果立即用到產出任務中去。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所起的作用是引導和幫助學生,但是,給學生提供幫助的程度需要根據(jù)學情來決定,掌握好“度”。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細化教學任務,一個總產出任務可以細化成多個子任務,每一個子任務的完成都要設置相應的檢查機制,用于考核評價。
(3)評價環(huán)節(jié)
文秋芳老師所提出的產出導向法評價環(huán)節(jié),包括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即時評價是“促成”環(huán)節(jié)中應用相應的評價考核機制來檢查各個子任務的完成情況。延時評價是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要求將產出任務在課后完成后,再交給教師評價的過程。本課題所設計的產出導向法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讀寫課的教學流程是:說明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熱身—呈現(xiàn)產出任務—補充課外材料—輸入課內外知識點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教師引導并幫助學生完成各個子任務—分析課文的篇章結構和寫作框架—正式布置產出任務(例如:作文)——評價(閱讀理解測試和運用批改網(wǎng)對每一名學生的作文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由于批改網(wǎng)可以深度測算分析學生作文大數(shù)據(jù),從句子、詞匯、篇章結構和內容相關四個維度給出診斷性反饋;因此,合理使用批改網(wǎng)來完成大學英語讀寫課程中寫作版塊的評價,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和科學性,可以為讀寫課程的教學反思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材料。
由于筆者所在的云南大學滇池學院大學英語基礎階段的學習僅持續(xù)一個學年,因此,帶領課題組成員確定《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和第二冊課本各單元的主題,并設計出各單元的閱讀與寫作任務,作為產出任務并給出范文。同時,從互聯(lián)網(wǎng)和報刊中查找并下載與各單元主題相關的課外輔助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與主題相關的知識點的輸入。
在課題組成員所帶的P班中選取對照班和實驗班,分別對對照班和實驗班同學的高考成績進行統(tǒng)計分析,應用產出導向法指導實驗班學生的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每個單元至少提出兩篇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閱讀材料來訓練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并給學生講解課文和閱讀材料中出現(xiàn)的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單詞、短語和用得比較好的表達方式,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的篇章結構,增加學生的詞匯儲備量;同時,布置學生相應的寫作任務作為產出任務,應用批改網(wǎng)對實驗班學生的寫作產出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分析。而對照班則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精讀”模式的教學方法。在一個學期的大學英語學習結束后,比較分析實驗班和對照班大學英語的期末卷面成績,闡述產出導向法指導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云南大學滇池學院對每屆新生進行英語基礎摸底測試后,分出普通班(P班)和快班(K班),以P班為實驗班,保證學生的英語水平基本處于同一個梯度;在教學過程中保證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不大。
句酷批改網(wǎng)自2010年上線后,經過不斷調整和實踐,現(xiàn)在已經相對穩(wěn)定,數(shù)據(jù)分析的可信度較高。
參與本課題研究的教師都具有至少6年的大學英語讀寫課程的教學經歷,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對學生學情的把握程度也比剛入職1-3年的教師更敏銳,保證了本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一是利用產出導向法來指導大學外語讀寫課程的教學,與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讀寫課程的教學相比,增添了呈現(xiàn)交際場景或布置產出任務這個步驟,使學生認識到自身語言能力的不足,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用英語來輸出相關知識的欲望。
二是對“促成”環(huán)節(jié)中各個子任務完成情況和效果的把關,有利于幫助學生夯實語言基礎,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有效地刺激惰性知識,保證產出任務的圓滿完成,改善甚至避免“學用分離”的局面,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
三是在產出任務的指導下,提倡“促成”環(huán)節(jié)中有選擇性地學習課文知識點,有利于幫助學生把握要點,集中注意力攻克和記憶主要知識點。根據(jù)心理學理論,人在同一時間段的記憶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焦點不集中,有限資源分散在多個焦點上,學習的有效性會降低。成功的學習者都是從接觸到的多種信息中選擇重要信息進行理解、記憶,而不是不加區(qū)分地學習。
四是通過閱讀相關材料來完成產出任務,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促使學生將他們在閱讀材料和課文當中學到的單詞、短語和相關的句型結構運用到寫作中,使“學”“用”融為一體。
五是利用句酷批改網(wǎng)來評價學生產出任務的完成情況,有利于教師更客觀、及時地把握學情,更有效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使用批改網(wǎng)來批改學生的作文,有利于減輕教師的教學任務,使教師能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教學反思,調整教學計劃。
一是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課外補充材料的選擇:主題相關性要大,詞匯不宜過難,也不宜過于簡單。
二是對選擇性學習的知識點的挑選:符合產出任務的要求,要把握好量。
三是在促成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雖然起到引導和幫助的作用,但是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引導和幫助的度:對學生引導和幫助過多會使學生養(yǎng)成惰性,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對學生引導和幫助不夠則會影響最后的產出任務的完成質量和效果。
四是如果所設計的產出任務是寫作,則利用批改網(wǎng)來評價學生產出任務完成情況;如果所設計的產出任務是提高閱讀能力,則需要課題組成員精心選擇用來做閱讀理解的材料和題目。
五是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容易受母語干擾,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成為一個難題。
六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的把握要相當敏銳,這樣才有利于及時調整教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