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知識和技能是語言交際的基礎,但是有了語言能力不等于就具備了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在日語教學的過程中,也不能僅僅教授語言知識,還要進行文化的引導,通過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以及中日文化的對比,引導學生掌握兩國文化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為真正用日語進行跨文化交際打下基礎。
關鍵詞:初級日語;跨文化交際;意識
雖然語言知識和技能是語言交際的基礎,但是有了語言能力不等于就具備了跨文化交際能力。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的語言能力必然不斷提高,但是跨文化交際能力未必相應地提高,所以在初級日語的教學過程中就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也是為今后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奠定基礎。與英語專業(yè)學生相比,日語專業(yè)的學生在跨文化態(tài)度上還不夠積極,以及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意識還不夠強。
《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基礎階段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而語言知識(指語音、語法、文字、詞匯等)和語言技能(指聽、說、讀、寫)是語言交際能力的基礎”??梢哉f日語專業(yè)和英語專業(yè)在教學大綱中都明確提出了培養(yǎng)外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如何有效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是高校外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下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
通過對教師和學生的訪談以及筆者的課堂觀察和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在初級日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更注重語言基礎知識的灌輸,過多地強調語音、單詞以及語法的重要性,因此在語言知識的教學上傾注了較多心血,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們往往以應付作業(yè)和考試為主,在單詞、句型的背誦上花費較多時間與精力,缺少對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的理解,從而不能用日語進行得體地交流,跨文化交際能力不足。
(一)課堂教學中文化知識的傳授存在局限性
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往往更注重語言知識(詞匯、句型、語法等)的傳授和語言基本技能(聽、說、讀、寫、譯)的訓練,或者受到自身專業(yè)和知識面的局限而忽視了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而且,隨著近幾年課時和學分的削減,課堂教學時間越來越緊張,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難充分講授文化知識,甚至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內容都略去不講,形成學生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空白區(qū)。
(二)教材中所含文化知識有限
通過對高校日語專業(yè)常用的初級日語教材的考察發(fā)現(xiàn),教材內容的構成還是以語言知識為主,對語法、詞匯應用等解釋得較為詳細,練習部分也更側重基本句型的反復操練,很少有專門的文化知識介紹或者專欄。教師在講解句型和課文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所提及相關文化知識,但是這種選擇性的講解比較碎片化,難以幫助學生形式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體系,對于促進語言現(xiàn)象的理解幫助甚微。聽說教材中的聽力練習大部分是關于話題或篇章的理解,幾乎沒有涉及文化知識的專題,而實際上文化背景知識的理解與否對于聽力理解有著很大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一系列的補充,才能讓學生逐漸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
(三)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薄弱
由于大部分教師還是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機會較少,學生也習慣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授課模式,學習上比較被動,教師講什么就是什么,缺乏課前課后自主學習的能力,更少有主動查閱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在對話練習、提問回答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和學生都更注重語言表達的準確性,缺少跨文化交際的情景模擬。在態(tài)度上,學生對于參加日語角、日語社團活動缺乏積極性,害怕和外教開口講話,也就很難有機會置身于真實的跨文化交流語境中,跨文化交際意識淡薄,跨文化交際信心不足。
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
其實,語言知識的教學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并不矛盾,只要教學方法設計合理,完全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雖然在初級日語的學習階段,學生開口用日語交流的機會并不多,但是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如果從初級階段就開始重視,對今后的中高級日語學習以及真正的語言交際都會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初級日語教學中以綜合日語、日語閱讀、日語聽說為主要課程,其中《綜合日語》更是日語專業(yè)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它課時多,內容復雜,課程地位重要,可以說學生在《綜合日語》課程中所獲得的知識占了整個初級階段日語學習的大部分,所以在《綜合日語》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尤其要加強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
加強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首先要讓學生對日本文化知識、中日文化差異都有所理解。使學生樹立健康的文化觀,培養(yǎng)對日語的興趣,正確看待中日兩國的差異,避免排他性。正確對待母語文化負遷移現(xiàn)象,使學生能夠認識到這種負遷移現(xiàn)象是外語學習中必然會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隨著學習的深入會逐步減少,從而降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畏難情緒。
加強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其次是逐漸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學會透過語言現(xiàn)象看文化,通過文化背景分析語言現(xiàn)象。當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化能力,也將促進其在中高級階段其它日語專業(yè)課的學習效果。對于在國內學習日語的學習者來說,缺乏語言環(huán)境,如何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通過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日語學習興趣,增強語感,準確地運用日語并進行得體地表達就顯得格外重要。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要考慮到外語教學也是兩種文化的碰撞,做好課內課外的文化引導,將有效解決學生在外語學習中因文化差異引起的各種困惑,為今后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奠定基礎。
(一)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文化引導
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傳授知識,指導學習方法的主要途徑,所以在綜合日語課堂上也是教師進行充分的文化引導的陣地。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可以將語言和文化結合起來講授。
在詞匯教學環(huán)節(jié),比如講到日語人稱代詞“わたし”和“あなた”時,僅僅告訴學生這兩個詞的中文意思顯然是不夠的,而應該結合文化背景,解釋清楚日語中人稱代詞的省略現(xiàn)象以及“あなた”在具體語境中的特殊含義,這樣才能指導學生在對話和翻譯中正確使用日語中這兩個最常見的人稱代詞,也不會因為誤用而說出不自然的日語甚至引起誤會。
在語法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授受動詞為例,授受動詞的使用一直以來都是日語學習的難點之一,如果我們僅僅跟學習者解釋授受動詞的意思以及物品和動作的方向性,學習者對日語授受動詞的理解和記憶都會比較有限,而且肯定會出現(xiàn)很多的誤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向學習者解釋清楚日本人在使用授受動詞時的恩惠意識,相信對授受動詞的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終助詞的使用也是難點之一。很多學習者比較能理解助詞“が”位于句中時的語法功能,對于“が”位于句末的用法卻難以理解,也不會正確運用?!挨蔽挥诰淠r的用法,體現(xiàn)了日本人典型的說話方式即含蓄委婉的說話方式,而助詞“が”或者“けれども”位于句末就是起到了欲言又止的“體察文化”。了解了這樣的文化背景,學習者就會比較容易理解相關終助詞的用法。這也是中日語言中非常大的一個區(qū)別。此外,因性別差異使用不同的終助詞也是日語的一大特色。學習者在了解了相關文化背景之后也就不難理解這一語言現(xiàn)象了。
在課文講解環(huán)節(jié),除了解釋課文的意思以外,更要分析課文內容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新編日語》第二冊第16課《歌舞伎と相撲》,教師通過比較日本歌舞伎和中國京劇,日本相撲和中國古代摔跤,就能讓學生比較清楚地認識到兩國傳統(tǒng)文化上的交流與異同。
當然以上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文化引導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可以是相對常用的詮釋法、演繹法、對比法,也可以運用情景模擬法、視頻教學法,可以先讓學生觀看類似的短視頻,然后加以模仿,進行小組對話,運用所學詞匯句型,結合文化背景,教師加以點評,指出跨文化交際中要注意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敏感度。
(二)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文化引導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進步,各種新的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例如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充分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加以文化引導,對加強知識的理解和逐漸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將各類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源上傳到學習平臺,視頻內容的選擇盡量輕松有趣易接受,讓學生愿意觀看喜歡學習。也可以布置課后對話練習,通過錄制短視頻,在課堂上展示的方式,檢驗學生自主學習情況,這樣的方式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
以《新編日語》第一冊第14課《あいさつの言葉》這一課為例,對于日本人見面喜歡說“今日はいい天気ですね。”“今日は寒いですね?!薄挨瑜辘丹辘蓼工?。”等以天氣為主的寒暄語,以及作為應答該怎么說,學生在初學階段肯定有難以理解之處。而掌握常用寒暄語也是初級日語教學階段的主要內容之一,我們如果簡單地告訴學生這就是日本人的習慣顯然不夠。教師可以在課前安排學生自主觀看視頻,查閱資料,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介紹日語寒暄語的文化背景,教師加以點評總結的方式進行文化引導,讓學習者以自我參與的形式明白由中日文化的差異所導致的語言差異,從而漸漸樹立起跨文化交際意識。
此外,也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時間多觀看日語的影視劇和動漫作品來感受日本文化,多參與日語角日語社團等活動,多和外教溝通,也可以加入日語口語交流群,哪怕自己還沒有發(fā)言能力也可以從中進行學習,以此建立跨文化交際的自信心。
(三)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加強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對教師的自身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加強自身的業(yè)務能力,改革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師自身既要掌握大量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準確把握中日文化的內涵,又要有積極培養(yǎng)學生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信念。
在教材的選用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制定上,應加大文化知識內容的比例,在全面考察的基礎上,大膽選用融入較多文化知識的新教材,也可以多套教材結合使用,博采眾長。在信息技術日益發(fā)達的今天,教師要與時俱進學習新技術,不但能在眾多的網(wǎng)絡資源中篩選有用的信息共享給學生,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還要能帶領學生共同利用先進的網(wǎng)絡技術拓寬學習領域,幫助學生通過自身的思考體會文化的魅力,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三、結語
加強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對異文化的敏感性,也將幫助到他們在聽力理解和閱讀理解能力上的提高。根據(jù)近幾年能力考試的出題傾向,我們注意到能力考試的出題越來越注重實際應用性,注重考查學生的實際語言應用能力,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將難以應對高級別的考試題目。反之,如果學生具備較高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在完成聽力和閱讀題時會更加得心應手。所以,能力考試的變革也對我們的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們在教學中加強改革,重視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基礎階段教學大綱[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劉鐘鳴,曾妍.我國高等學校日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21).
[4]姚艷玲.基于外語教育視角的日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7(2).
[5]金玉花.跨文化交際能力現(xiàn)狀實證研究——聚焦于日語專業(yè)生的“認知”和“態(tài)度”層面[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9(1).
作者簡介:孫瓊瓊(1978—)女,漢族,浙江舟山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化、日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