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歷史上,雕塑要早于建筑,但其后往往作為建筑的附屬形式而出現(xiàn)。銅雕作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代表,它在建筑領域主要表現(xiàn)為:雕塑本身就是建筑中的某一個構件,或為建筑提供裝飾性元素,例如古建筑物中的屋蓋和正脊上的仙人、走獸、大殿的銅頂、塔頂?shù)娘L鈴等……這是銅雕在建筑領域的運用,或者說就是銅雕建筑藝術。
關鍵詞:青銅器;建筑;藝術
一、銅建筑構件藝術
中國古代的建筑是造型藝術之一,只要用到磚瓦、混凝土、竹材、金屬、陶瓷等各式材料修葺的宮苑、亭臺、塔院、四合院、寺廟、橋梁、住所、陵墓等立體物,均屬于“建筑”,建筑藝術按照美的規(guī)律,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xiàn)出民族性和時代感。由此,青銅建筑構件,作為青銅器物和建筑構件合一,成為了青銅藝術與建筑藝術的結合點之一。
經(jīng)考古勘探,在位于陜西鳳翔縣南的姚家崗宮殿遺址內,人們發(fā)現(xiàn)了曲尺形、楔形、方筒形、小拐頭等多種類型青銅建筑構件,這批青銅建筑構件表面一般都飾有蟠螭紋或蟠虺紋。而在位于鄭州市西北的小雙橋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遺跡、包括宮城墻基遺存、夯土建筑基址和居住址、青銅冶鑄遺存、陶器、石器、青銅器、卜骨、玉石器、骨器、蚌器、牙器等重要遺物,并采集有2件整體近方形的青銅建筑構件,重平面來看是一個“凹”字,高18.5厘米,正面寬18.8厘米,側面寬16.5厘米,兩側面各有一個654.2厘米的長方孔,壁厚0.6厘米,重6公斤,正面飾單線饕餮紋,側面在長方孔四周為一組龍虎斗象圖,龍虎栩栩如生,象為藝術變形,根據(jù)推斷應是宮殿正門兩側枕木前端的裝飾性構件。這一青銅建筑飾件,款型獨特,紋飾復雜,是商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這對商代的青銅冶鑄技術、青銅器花紋圖案以及商代建筑發(fā)展水平的研究都有重大的意義。
今夕朧月夜,映照銅瓦當。秦代大興土木,一些現(xiàn)存的建筑構件遺物上便可見當時的青銅藝術之風。俗話說“秦磚漢瓦”,瓦當古代中國建筑中覆蓋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用以裝飾美化和蔽護建筑物檐頭的建筑附件。就其材料區(qū)分,瓦當主要分為灰陶瓦當、琉璃瓦當和金屬瓦當,灰陶瓦當從西周到明清始終是其最為主要的品種;金屬瓦當有鑄鐵、黃銅和抹金三個品種,在宋元明清時期,有個別建筑物上使用了金屬瓦當……在小物件的浮雕藝術中瓦當是當之無愧的精品,瓦當之上的卷云紋和動物紋,構思奇特、變幻無窮,當中動物紋瓦當?shù)袼苋の稘饬?,如“子母鹿紋”瓦當,咫尺空間內不僅展示了朝氣蓬勃的生命,更具有裝飾趣味。
杭州雷峰塔即具有精雕細琢的現(xiàn)代銅雕建筑構件精品,金色的拱頂發(fā)出的光彩無比眩目,塔外部裝飾采用銅飾,青銅色的瓦,紅色的斗拱,都用現(xiàn)代銅雕工藝制成。塔身八個面交接處的拱角上都掛有銅鈴,風吹過時便有充滿古韻的鈴聲響起。除黃銅質地的斗拱、柱、枋外,雷峰塔塔頂覆蓋著2萬塊錫青銅瓦,面積3500平方米。銅瓦防雷、防靜電、防腐蝕、防臺風的功能較一般建材更有優(yōu)勢,并且由于表現(xiàn)經(jīng)過特殊的氧化處理,銅瓦千年不會變質,是極好的建筑構件。雷峰塔整座塔共用去250號銅原料,是迄今世界上采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的塔。
而今,銅門、銅柱、銅窗、銅線條、銅扶欄、銅塔、銅殿、銅橋、銅吊頂、銅瓦、銅斗拱、銅磚等,諸多形式的銅制建筑構件層出不窮,為建筑添磚加瓦,雕而飾之。朱炳仁先生在《中國當代銅建筑藝術》一書中,即對中國當代銅建筑藝術進行了總結,對銅建筑構件、藝術銅門、銅裝飾等銅建筑藝術進行了細致而全面的闡釋,這就是對青銅藝術在建筑中的應用的一次詮釋。從上海展覽中心氣勢恢宏的金頂、北京中華世紀壇的青銅門,到西安大雁塔"唐玄奘紀念堂"中的銅雕壁飾藝術……就是青銅藝術在建筑中構件化的金碧輝煌的景致。
二、銅建筑飾件藝術
人類學家認為:全世界各地古代雕像都出現(xiàn)在祭壇、廟墻、柱子和石壁上,成為宗廟建筑的“裝飾物”,并作為宗廟建筑的祭祀中心、主題物而承載著相應的的內涵。在古代中國,雕塑藝術以材料可分為銅雕、泥雕、木刻等,而銅雕和泥塑主要為佛像類,木刻則大多為裝飾效用,這些在古代建筑中的屢見不鮮,并起著裝飾性的作用。
我國古代青銅器的裝飾圖案,通過凹凸效果,展現(xiàn)形和線的完美結合。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常見的有饕餮紋、云雷紋、夔紋和鱗紋,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青銅裝飾打破了商周的格式,向反映戰(zhàn)爭場面和人們日常生活等新穎領域發(fā)展,如汲縣銅鑒上的《水陸攻戰(zhàn)圖》,即刻劃了二百九十多人,包括格斗、射擊、劃船、擊鼓、犒賞、送別等熾熱的戰(zhàn)斗生活場面。這一類的青銅裝飾圖畫對漢代的畫象石、畫象磚有著直接的影響,甚至在明代的銅建筑裝飾上也可以看到春秋戰(zhàn)國之遺風。
中國建筑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建筑藝術,中國建筑藝術的獨特之美,在傳統(tǒng)建筑中的屋頂設計、雕梁畫棟、斗供彩畫、院墻壁畫、青瓦白墻及園林景象等均展露無疑。這些為青銅藝術建筑裝飾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北京故宮(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帝王的宮城,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受中國傳統(tǒng)觀念影響,坐北朝南,沿一條中軸線層層鋪展,形成了磅礴威嚴的氣勢。廣場中間的太和殿,金碧輝煌,至尊至上。銅龜、銅鶴、日晷和嘉量在殿前寬闊的月臺上陳設著。這些銅制品不僅象征著江山永固統(tǒng)一,也豐富著殿前空曠的露天空間。明清時,每歲元旦、冬至、帝王生辰及重大慶典之時,帝王常于太和殿受百官朝賀。那時,銅龜、銅鶴腹內引燃的松香、沉香和松柏枝就從口中飄出裊裊香煙,縈繞在殿前,給肅穆壯觀的儀式渲染上神秘的氣氛。這些銅龜、銅鶴,與銅獅、青銅輔首等一樣,都是中國古代建筑裝飾性的部件,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裝飾藝術的載體之一。
白色的大理石與鍍金銅門的對比、山墻上的金質裝飾與檐部下的裝飾帶的呼應……這是青銅藝術對建筑的點綴之美。而今,鍛銅浮雕,以其紋飾清晰、立體感強、輪廓清出、形象傳神,而被廣泛運用于公眾場合的建筑裝飾中,已成為青銅藝術建筑飾件化的主要流向。
三、銅整體建筑藝術
人類居住、工作、學習、生產(chǎn)都離不開建筑,建筑藝術則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它是由多個大小、形狀和間距組合起來,再利用平面布局、立體形態(tài)、內外空間組織、結構造型,有封閉,有開放,有人工,有自然的綜合性空間藝術。在物質文化中建筑藝術是人類重要的形式之一,主要是藝術與技術相結合、實用與審美相統(tǒng)一的造型藝術。同時,建筑藝術都與歷代的人文環(huán)境、地理氣候、精神面貌、經(jīng)濟發(fā)展、時代變遷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因而,就實用造型藝術而言,建筑藝術和青銅藝術具有相類似的特征,這是青銅藝術在建筑藝術中應用的基石。
中國建筑中榫卯和企口做法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出現(xiàn)了,前堂后室之分在半坡村遺址中發(fā)現(xiàn);偉岸的宮室早在商殷時就出現(xiàn)了,磚瓦以及四合院的布局在西周時開始使用,更有建筑圖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傳出;木構建筑在秦漢時期已日漸成熟,佛寺佛塔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塔形式 多樣,屋脊有了鴟吻飾件;到隋唐時期琉璃瓦的建筑變的金碧輝煌;建筑興旺當屬兩宋時期,商業(yè)繁盛,奢華的酒樓、店鋪高閣欄檻均見,風格不一;明清時代的皇宮建筑華麗繁瑣、威嚴自在……這是中國建筑的技術史和風格史。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反映出各個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而中國青銅器時代距今已有五千年歷史,并且青銅文化一直伴隨著中華文明而生生不息。如此,璀璨的銅建筑藝術即是中國青銅藝術與建筑藝術的交響曲。
用銅鑄造出來的建筑物我們稱為銅建筑,像銅殿、銅船、銅橋等。明代的武當山金頂即是如此,武當山金頂是中國金屬工藝史上的重大工程之一,是現(xiàn)存最大的銅建筑物,它分段分塊鑄造再組合而成,其完整的造型,恢宏氣度能與當今的后現(xiàn)代主義高技術派建筑及智能化的暴露金屬結構的建筑相媲美。而明清時期相繼建成的四大銅殿,如湖北武當山銅殿、山西五臺山顯通寺銅殿、昆明鳴鳳山銅殿、北京頤和園銅殿,即是我國歷史上享有盛譽的傳世銅建筑。再如,中國第一座彩色銅雕寶塔是杭州的雷峰塔,中國第一高銅殿是靈隱銅殿,中國臺基面積最大的銅殿是錢王祠,此外還有桂林銅塔、九華山回音閣銅塔等等……彩色銅雕的寶塔、美輪美奐的銅亭、金壁輝煌的銅殿,以及銅橋……這些中國銅建筑以它獨特的材質、優(yōu)美的造型和豐富的藝術裝飾聞名于世,盡顯中國青銅藝術的風流。
無論是建筑構件還是建筑飾件,無論是建筑總體還是建筑局部,青銅藝術在建筑中呈現(xiàn)出的都是金聲石韻之美。
參考文獻:
[1]俞偉超:《四川考古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
作者簡介:鄭東平,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