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智英
摘要:雖然美國并非首先拍攝科幻電影的國家,但自從1910年代開始,好萊塢就開始了科幻電影的拍攝,歷代的導演、演員為觀眾呈現了許多優(yōu)秀的科幻影片。全世界超過一半的科幻影片均為美國生產。但是美國科幻電影發(fā)展和壯大也經歷了相當長的歷程,并且一直是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fā)展的??v觀美國科幻電影的歷史,我們可以把美國科幻電影的發(fā)展分為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繁榮期、平衡期等幾個時期。
關鍵詞:科幻電影;發(fā)展
談及科幻電影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末。1895年以漫畫形式拍攝的時長僅為1分鐘的《機器屠夫》可能是科幻電影的開山鼻祖,但這部影片基本上沒有科幻電影的拍攝技巧。而更像是在使用電影技術進行魔術表演。
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最早是出現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期。1902年由法國著名導演喬治·梅里耶(Georges Méliés)以默片的形式拍攝了取材于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和赫伯特·威爾斯(Herbert Wells)小說的電影《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à la Lun)。由于科幻電影展示了不同于以往電影的新題材,給觀眾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新體驗,深得人們的喜愛。
雖然美國并非首先拍攝科幻電影的國家,但自從1910年代開始,好萊塢就開始了科幻電影的拍攝,歷代的導演、演員為觀眾呈現了許多優(yōu)秀的科幻影片。發(fā)展到現在,全世界超過一半的科幻影片均為美國生產。但是美國科幻電影發(fā)展和壯大也經歷了相當長的歷程,并且一直是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fā)展的。縱觀美國科幻電影的歷史,我們可以把美國科幻電影的發(fā)展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一、美國科幻影片的萌芽期
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美國科幻電影的萌芽期??苹糜捌呐d起讓美國電影出品人感覺到了科幻電影中巨大商業(yè)利潤,便開始了科幻電影制作和發(fā)行。1910年美國導演塞爾·道利(Searle Dawley)拍攝了根據瑪麗·雪萊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無聲影片《科學怪人》(Frankenstein)。雖然這部影片只有短短16分鐘的時長,卻是美國科幻電影的起源,對以后美國科幻電影的發(fā)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自此,好萊塢先后生產了由斯圖爾特·帕頓導演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16年)、由哈里·霍伊特導演的《迷失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由盧西恩·哈伯德導演的《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等。這一時期的科幻電影以低制作成本的B級片為主,故事情節(jié)簡單、人物塑造單一。有大部分影片為無聲影片,科幻鏡頭大都以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特技,其中有一部分影片還充滿了恐怖色彩。
二、美國科幻影片的成長期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是好萊塢科幻片的成長期。隨著好萊塢電影制作以制片廠制度的出現、制片模式運用和拍攝方法的改進,美國科幻電影有了更多的發(fā)展空間,影片題材和影片內容也有所變化。這一時期出品了由魯賓·馬莫利安(Rouben Mamoulian)導演的《化身博士》(Dr.Jekyll and Mr.Hyde,1931年)、詹姆斯·惠爾(James Whale)指導重拍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1931年、《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弗雷德里克·史蒂芬尼(Frederick Stephani)導演的《飛俠哥頓》(Flash Gordon,1936),等等。這期間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偏愛帶有恐怖、悲觀和浪漫色彩的主題,并且開始連篇累牘地拍攝已上映,觀眾反響不錯的科幻電影的系列片。如:瘋狂科學家系列的《科學怪人的新娘》(Bride of Frankenstein 1935年)、《科學怪人的兒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隱身人系列的《隱身女人》(The Invisible Woman,1940)、《隱身人歸來》(The Invisible Man Returns,1940)和《隱身人復仇記》(The Invisible Mans Revenge,1944),等等。同時,由于好萊塢在科幻電影的拍攝上積累了不少經驗,改進了拍攝方法,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一些高成本口碑不錯的科幻影片。如:由梅里安·C·庫珀(Merian C Cooper)導演的《金剛》(King Kong,1933年)、由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導演的《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1937年),等等。但這一時期的影片產量不多,質量欠佳,可觀賞性也不高。
三、美國科幻影片的成熟期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美國科幻電影的成熟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的1950年代,戰(zhàn)爭的陰霾逐漸消退,人們的工作、生活逐漸恢復正常,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逐漸增強,科幻電影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好萊塢在此期間生產了大量科幻片佳作。如:由霍德華·霍克斯導演的《魔星下凡》(The Things from Another World,1950年)、由羅伯特·懷斯導演的《地球停轉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年)、由法國導演歐仁·盧里耶(Eugène Lourié)執(zhí)導的《原子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 1953年)、由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導演的《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8年),由斯坦利·克雷默(Stanley Kramer)導演的《末日來臨》(On the Beach,1959年),等等。此時的科幻電影開始成為更為嚴肅的電影類型,電影的題材更為廣泛,內容更具有科學性和現實性,人物設定也更為多樣化。影片常以外星人、怪獸或戰(zhàn)爭為主題,影片拍攝加入了許多特技的運用。
四、美國科幻影片的繁榮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美國科幻影片的繁榮期,也是美國科幻電影的高產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空間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數字技術的飛速進步,工業(yè)化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以及消費觀念的變化,人們對科幻電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好萊塢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大批擅長科幻片拍攝的導演,生產了大量的高品質科幻片。如:由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導演的《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1973)、由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導演的《THX1138》(THX1138,1971年)、《星球大戰(zhàn)》(Star Wars,1977年)、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導演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年)、《外星人E.T.》(E.T.the Extra-Terrestrial,1982年)以及《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年)、由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異形》(Alien,1979)、由詹姆斯.卡梅?。↗ames Cameron)導演的《終結者》(1984年)、由凱文.雷諾茲(Kevin Reynolds)導演的《未來水世界》(1995年)、由呂克.貝松(Luc Besson)導演的《第五元素》(1997年)、由沃卓斯基兄弟(The Wachowskis)出品的《黑客帝國》(1999~2003年),等等。
這一時期的科幻片已經從B級制作逐漸升為A級大制作。無論從投入的資金數額,還是采用的技術和參演的演員人數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茖W技術的發(fā)展為實現幻想提供了保證,也能成為新的科學幻想的源泉。為了最大限度上迎合各類觀眾的喜好,科幻電影類型的拼貼和融合已經成為科幻片的一個重要特征。在電影豐富的想象空間中,出品人用最先進的科技給受眾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聽效果。電影的題材也包羅萬象,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星際文明、時空旅行、生物工程、生存環(huán)境、超然能力等等。
五、美國科幻影片的平衡期
二十世紀末至今是美國科幻影片的平衡期。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應用,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大量依靠電腦進行影像合成,并將其發(fā)揮至極,帶給觀眾視覺效果上極大的沖擊力,畫面也更加精美逼真。不論影片中呈現出多么宏大的場景,多么怪異的角色,電腦特技都能制作出來。一旦好萊塢過分追求的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在銀幕上趨向于飽和,科幻片也開始迷失了方向,著重了影片場景的觀賞性而忽視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當觀眾開始對故事主題司空見慣、對于故事情節(jié)習以為常、對于花費高昂的特技大場面審美疲勞時,好萊塢科幻片就不得不開始探索新的題材、新的立足點來尋找平衡。先后出產了由羅蘭·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執(zhí)導的《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1995年)、《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年)、《2012》(2012——Farewell Atlantis,2009年)、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導演的《侏羅紀公園》系列、由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導演的《星戰(zhàn)前傳》第一部(Star Wars: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Episode II-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火星救援》(The Martian,2015)、由莫騰·泰杜姆(Morten Tyldum)導演的《太空旅客》(Passengers,2016年),等等。
到了二十一世紀,世界上各種天災人禍不斷出現,人們面臨著資源緊缺、暴力戰(zhàn)爭、環(huán)境破壞等各種問題,這些都在在激化人類的危機意識,好萊塢的科幻電影開始著力表現不可預測的災難,并在影片中展現人性的光輝、未知外星生物、對外太空的開發(fā)以及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和能力。這些始終和時代特點緊緊結合在一起的科幻電影,非常及時,同時又非常精煉地表現了時代的主題,給人類未來的帶來啟迪和思考,也會成為科幻片未來發(fā)展的大勢。
科幻電影是一種不斷變化的電影,新生科技對科幻電影的影響巨大。美國科幻電影一直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fā)展而不斷發(fā)生改變。
參考文獻:
[1](美)瑪麗·奧勃萊恩《電影表演》M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
[2]許南山《電影藝術詞典》M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
[3]張東林《世界科幻電影經典》M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8.
[4](英)約翰·克盧特《彩圖科幻百科》M ?上海 上??萍冀逃霭嫔?,2003.
[5](法)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M ?北京 北京大學設出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