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文玉 胡才友※ 楊 澤 孫 亮 付 棉 何香花 呂 淵 明麗玲
作者單位: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江濱醫(yī)院 530021 2.北京醫(yī)院國家衛(wèi)健委老年醫(yī)學研究所 100730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出現(xiàn),認知障礙成為人口老齡化導致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并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巨大壓力。認知障礙泛指由各種原因導致的不同程度認知功能損害的臨床綜合征,包括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和癡呆。癡呆是一種以獲得性認知功能損害為核心,并導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明顯減退的綜合征[1]。輕度認知障礙是介于正常老化和癡呆的中間階段。我國有較多研究對老年人的認知能力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但針對長壽人群的報道較少。廣西永??h是中國首批獲評“中國長壽之鄉(xiāng)”稱號的地方,本研究通過對該地區(qū)長壽老人認知功能的調查,探討該地區(qū)長壽人群認知功能情況及影響因素。
1.1 研究對象 調查世居廣西永??h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記錄所有受試者的基本信息及家系長壽信息。所有研究對象均由本人或親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選標準及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年齡≥90歲,無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重大疾病,性別不限;在本地居住至少1年以上。排除標準:年齡<90歲;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重大疾?。辉诒镜鼐幼∩儆?年。
1.3 方法 本研究由經統(tǒng)一培訓的工作人員入戶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問卷和體檢兩部分:采用問卷方式調查長壽老人民族、家族史、心腦血管疾病史、吸煙、飲食習慣及運動等一般情況;采用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DL)了解長壽老人的智力及生活能力;采用體檢及抽血的方式檢測長壽老人的身高、體重、腰圍、腹圍、脈搏、血壓、血脂、血糖、BMI情況。
1.4 評定標準 (1)高血壓評估標準:根據《2018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的高血壓診斷標準:在末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診室收縮壓(SBP)≥140mmHg和(或)舒張壓(DBP)≥90mmHg。(2)肥胖評估標準:根據體重指數(BMI)評估體重情況[3],計算方法:BMI= 體重/身高2(kg/m2)。體重過輕:BMI<18.5kg/m2;體重正常:18.5kg/m2< BMI<23.9kg/m2;超重:24kg/m2< BMI< 27.8kg/m2;肥胖:BMI≥28kg/m2。(3)血糖、血脂評估標準[4]:①血糖升高:空腹血糖≥5.6mmol/L 或餐后血糖≥7.8mmol/L或已經接受降血糖藥物治療。②血脂異常:高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1.7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男性HDL-C < 1.03mmol/L,女性HDL-C < 1.30mmol/L,任何一項結果符合上述標準均為血脂異常。(4)認知障礙的診斷標準:采用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進行診斷,總分30分,根據老年人的文化水平:MMSE得分文盲≤18分,小學畢業(yè)≤20分,初中以上MMSE≤23分,診斷為認知障礙。量表內容根據當時實際情況做了部分調整:定向力方面:“醫(yī)院”改為“村莊”;“我們現(xiàn)在在幾層樓”改為“你們房子在村莊所在的位置(東南西北)”;“我們現(xiàn)在哪個城市”改為“這里是哪個縣”;“我們現(xiàn)在哪個區(qū)”改為“這里是哪個鄉(xiāng)”。(5)日常生活能力評定標準: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進行評定,總分80分,總分≤26為完全正常,>26分提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全部數據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均值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 =0.05。
2.1 基本人口學特征 共調查242例長壽老人,剔除回答不完整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35份,有效率為97.1%。調查對象中男性56人(23.8%),女性179人(76.2%);年齡范圍90~105歲,平均年齡(93.16±2.98)歲;民族:漢族216人(92.3%),非漢族18人(7.7%);文化程度:文盲188人(80.0%),小學34人(14.5% ),初中及以上13人(5.5%);婚姻狀況為已婚36人(15.3%),離婚/喪偶199人(84.7%);有長壽家族史為35人(14.9%),沒有長壽史200人(85.1% )。
2.2 各年齡組認知功能內容比較 MMSE評分隨年齡增長降低,長壽老人的認知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下降趨勢,但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但根據MMSE評分內容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及計算力、回憶能力、語言能力的五個方面,本調查中MMSE評分提示各年齡組中記憶力、注意力與計算力方面隨增齡下降有統(tǒng)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2.173和2.189,P<0.05)。見表1。
2.3 認知功能單因素分析 調查共收回235例長壽老年人(≥90歲)的有效問卷調查及體檢數據,存在認知障礙126人,該地區(qū)長壽人群認知障礙患病率為53.61%。女性老人認知功能障礙患病率高于男性老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853,P<0.001),離婚/喪偶老人的患病率高于已婚老人(χ2=4.014,P<0.05);文化程度低的老人認知障礙患病率高于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0.815,P<0.001);日常生活能力低下的老人患病率高于日常生活能力正常的老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752,P <0.001);而其他因素無顯著差異。見表2。
表1 長壽老人各年齡組認知功能比較 單位:分
表2 長壽老人認知情況的單因素分析單位:例(%)
2.4 認知功能多因素分析 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因素為自變量,以是否患認知障礙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低日常生活能力、低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文盲)是認知障礙的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長壽老人認知情況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共調查廣西永福地區(qū)235例長壽老年人(≥90歲),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癡呆)126人,該地區(qū)長壽人群認知功能障礙患病粗率為53.61%,具有較高的癡呆患病率。癡呆作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據統(tǒng)計全球罹患癡呆的患者已超過4400萬,老齡化問題嚴重的國家尤其明顯[5]。中國是人口大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通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1.8億[6],預測到2020年65歲人口將達2億。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我國65歲以上人群癡呆的患病率為7.5%,癡呆的發(fā)病率與歐美國家相當,年齡每增5歲患病率倍增,90歲以上人群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癡呆[7]。董永海等在2014年進行的中國老年癡呆患病率調查中發(fā)現(xiàn)我國老年癡呆患者已達600~700萬,其中年齡≥65歲人群以5% ~6% /年的速度在增長[8]。同時多項研究預測[9~11]提示年齡≥85歲老人為高發(fā)病率人群,患病率在20% ~50%之間,該年齡段老人將成為癡呆患者的主要發(fā)病人群,同時也是重要防治的對象。本研究長壽老人的癡呆患病率與上述各預測患病率一致。
認知是由記憶、計算、時空間定向、結構能力、語言理解表達、執(zhí)行及應用能力等多個認知域組成,通常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MMSE)、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阿爾茨海默病評估量表-認知部分(ADAS-cog)等量表來評估認知功能[12]。本研究通過MMSE評估永??h長壽老人的認知功能,發(fā)現(xiàn)在長壽老人各年齡組中記憶力、注意力與計算力能力方面隨增齡下降有統(tǒng)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2.173和2.189,P<0.05),與廣西巴馬縣壯族長壽老人[13]及四川都江堰90歲及以上的長壽老人認知功能調查研究結果[14]一致。本研究同時發(fā)現(xiàn)MMSE評分隨年齡增長降低,提示長壽老人的認知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下降趨勢,但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估計與樣本量偏小相關,其與長壽老人的相關性有待進一步考證。
國內外較多研究提示引起癡呆的相關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遺傳因素、吸煙與飲酒、日常活動、教育水平、婚姻狀況、心腦血管疾病等,其中高齡、女性、家族病史、低文化水平、獨居、活動減少、糖尿病等是其危險因素[15~20]。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女性、離婚/喪偶、文化程度低、日常生活能力低下與永??h長壽老人認知能力相關,結果與國內外研究相近,而其他因素未發(fā)現(xiàn)與認知功能相關,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小有關。我國李明秋等在2014年對江漢油田10116例9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進行認知功能現(xiàn)狀調查中發(fā)現(xiàn),經常從事家務勞動等良好的生活習慣對認知功能有保護作用[21];Ono Lariane Mortean等認為日常生活能力能明顯降低認知障礙患病率[22];Yin Ling等認為活動能力的評估可以幫助篩查早期認識功能障礙[23];周亞芳等對2004年至2018年在記憶障礙門診中篩查出來1239例湖南省地區(qū)癡呆患者的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低文化程度是導致認知障礙嚴重的危險因素[24];易偉寧等對中國2251例高齡老人(年齡≥80歲)認知功能影響因素的多水平分析研究中發(fā)現(xiàn),是否接受過教育可能是導致老人認知功能減退最大的危險因素[25]。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能力、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文盲)是長壽人群認知能力危險因素的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認知障礙無特效治療,目前使用的藥物僅對病情有延緩作用[26,27]。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提高老年人認知障礙危險因素的認識度,在日常生活中對老年人認知障礙疾病引以重視,控制影響認知能力的危險因素,才能有效降低認知障礙的患病率。因此,控制導致認知障礙的危險因素是預防疾病發(fā)生的有效方法,加大城鄉(xiāng)對認知障礙知識的宣傳對該疾病防控工作意義重大。因本研究樣本數量有限,引起永??h長壽老人認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也需進一步考證。鑒于長壽老人群體的特殊性,本研究可為考證工作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