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紅
(遼寧省撫順市林業(yè)發(fā)展服務(wù)中心,遼寧 撫順 113006)
落葉松屬于喜光性的陽性樹種,適應(yīng)能力強,對生長的土壤條件不嚴,在土壤瘠薄、含水量較低的地塊上或者常年有積水的低洼地上也可以生長,但是長勢不佳,以在濕潤、排灌良好、通氣性好、土壤深厚而肥沃的土壤條件下生長為最佳;有很強的耐寒性,可耐-50 ℃的地溫條件;生長迅速,適合應(yīng)用于我國北方地區(qū)的城市及工礦區(qū)的綠化、風(fēng)沙化嚴重地區(qū)防護林的營造中[1]。落葉松的分布面積很廣,目前在我國遼寧東部等地區(qū)分布廣泛,以大面積的純林居多,也有與冷杉、耐寒的闊葉樹等樹種混生的混交林[2]。落葉松的木材強韌,有很強的耐腐朽性,可用于建筑、造船、造紙、枕木等的制作中;其樹皮可用于栲膠的提取制作中。由此可知,落葉松的用途廣泛,有著很好的發(fā)展前景,市場上對優(yōu)質(zhì)苗木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處于供不應(yīng)求的狀態(tài)?,F(xiàn)結(jié)合遼東地區(qū)的實踐,對落葉松的育苗及移栽技術(shù)進行簡要的總結(jié)。
落葉松生長速度快,生長15年的樹高最大可達到8 m以上,最大胸徑超過9 cm,最大蓄積量達到60~90 m3/hm2;生長25年的樹,最大樹高超過15 m,最大胸徑在15 cm以上,最大蓄積量平均160~200 m3/hm2;落葉松的樹高、胸徑連年生長量最高峰分別在4~12、6~16年時出現(xiàn);材積連年生長量在種植后25年內(nèi)一直處于快速生長階段;由此可知,落葉松樹種的生長具有早期速生的特點。林分郁閉后,林木自然整枝良好,冠幅有很大的可塑性。栽植后25年的落葉松林間,如果密度在1700株/hm2,經(jīng)過自然整枝,樹高可超過9 m,冠幅只有3~4 m;生長35年時栽植密度超過1000株/hm2,經(jīng)過自然整枝,樹高在11 m以上,冠幅只有4~5 m;由此可知,落葉松具有很強的趨光性特點[3]。落葉松林齡在25年左右時,如果林間郁閉度0.7~0.8,則干材重量在地上部分總重中占比達到85%,側(cè)枝的重量占比僅為15%,由此可知落葉松的經(jīng)濟材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明顯優(yōu)于其他樹種[2]。
落葉松的育苗方式一般有播種育苗、嫁接育苗、扦插育苗3種,生產(chǎn)中應(yīng)用比較多的方式為播種育苗,具有操作簡單、便于管理等優(yōu)點,其余2種在遺傳育種、品種改良中推廣應(yīng)用較多。本文選擇播種育苗方式進行總結(jié)。
3.1.1 圃地選擇,整地做床
落葉松的育苗地要求有便利的交通條件、排灌設(shè)施完善、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土壤肥力中上等、土壤類型為沙壤土或者輕壤土,pH值呈微酸性或者中性[1]。播種前1年冬季進行整地,深翻(30 cm左右),與此同時施入腐熟的有機肥12 t/hm2, 并將硫酸亞鐵10倍液均勻地噴灑在地表,待地干后耙平,做床,高、寬分別為15 cm、1 m左右,床之間的距離以25 cm為宜[1]。
3.1.2 種子的采集及處理
落葉松的球果形狀大小因品種不同存在一定的差異,多數(shù)為橢圓或者卵圓,成熟時的顏色為黃褐色或者深紫褐色,及時采摘。球果著生的位置一般在3~5年生的枝條上。球果剛采摘下來時有較高的含水量,應(yīng)選在陰涼通風(fēng)的地方攤開薄薄的1層,以免發(fā)熱導(dǎo)致溫度升高而損傷種子。攤曬10~15 d后即可脫粒,落葉松的出種率在15%左右。之后再經(jīng)過晾曬處理將種子的含水量降到安全儲藏范圍內(nèi)即可密封干藏,常溫密封干藏時種子可保存1~2年,也可低溫密封干藏,保存的時間可超過3年[4]。
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浸泡在濃度為0.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4 h后撈出用清水沖洗干凈,之后浸沒在溫度為45 ℃的水中,24 h撈出,待表面稍稍晾干后與沙子(用量約種子體積的3倍左右)混合,最后水平攤在提前挖好的長寬深均為50 cm左右的發(fā)芽坑內(nèi)進行催芽,上方覆蓋1層塑料薄膜,晚上溫度較低,為了保溫可在上方再覆蓋1層草簾;催芽期間要勤翻動,每天至少均勻翻1次,當裂嘴的種子比例有30%左右時即可進行播種。
3.1.3 播種
整地第2年春季,當土壤地表溫度超過10 ℃時即可進行播種,播種前在苗床上澆透水。播種方式有條播、撒播2種方式,播種量控制在75~90 kg/hm2,之后上方覆蓋1層厚5 mm左右的土,土上再覆蓋1層稻草。如果選擇條播方式,溝的深度要求1 cm左右,播種溝之間的距離控制在10~15 cm,之后上方再覆蓋過篩的細沙土、稻草,覆蓋的厚度以不見地即可,之后及時澆水。播種結(jié)束后勤澆水,每次少量多次澆水,確保苗床上處于濕潤狀態(tài)[1]。
3.1.4 苗期管理
待落葉松的幼苗出土后適當采取遮陰措施,避免幼苗置于強光下暴曬,如果育苗地海拔較高、夏季溫度不酷熱且灌溉條件較好,也可以采取全光育苗的方式,具體的可結(jié)合育苗期間的氣候特點等選擇。幼苗出土?xí)r要避免鳥獸的危害,加強管理,多澆水,少量多次,還要注意立枯病等的防治以及松土除草工作,必要時施入適量的追肥以促進幼苗的生長,以免幼苗出現(xiàn)生長停滯、封頂現(xiàn)象,螻蛄、蠐螬等蟲害發(fā)生的時間在每年的6~9月份,其中發(fā)生程度最重的階段為8~9月份,要做好防治[1]。當幼苗出土的比例達到30%~50%時可逐漸將蓋草揭除,揭草的時間以在陰天或者傍晚時效果較好,每次揭草后立即澆水1次,苗齊后草正好揭完。遼東地區(qū)落葉松的苗圃一般苗木產(chǎn)量在600株/m2,一年生的幼苗樹高在10~15 cm,第2年留床或移植,樹高達到50~60 cm時即可出圃用于造林。
3.1.5 越冬管理
遼東地區(qū)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地上部容易發(fā)生嚴重的缺水癥狀,可導(dǎo)致苗木的死亡,因此要加強越冬期的管理,在土壤封凍之前灌入充足的水,并在垂直于風(fēng)的方向設(shè)置一些防風(fēng)障,安置的密度為每30 m設(shè)1道,此外,在迎風(fēng)的苗床邊覆蓋7~10 cm的土。
3.2.1 造林地整理
落葉松整地的方式可選擇穴狀整地、水平溝整地、魚鱗坑整地等。如果造林地為新采伐跡地,雜草較少、灌木密度較稀,整地方式適宜選擇穴狀整地,挖40 cm×40 cm×30 cm的穴[2];如果造林地為老采伐跡地、荒山等,雜草及灌木的長勢旺盛,要先將雜灌割除后再進行魚鱗坑狀整地,穴的規(guī)格為50 cm×50 cm×40 cm;也可選擇水平溝整地的方式,溝的長、寬、深度分別為70~100 cm、 40~50 cm、30~40 cm[3]。
3.2.2 造林
落葉松的造林應(yīng)選擇長勢健壯,2年生的優(yōu)質(zhì)合格苗木,造林的密度結(jié)合立地條件而定,在較好立地條件的地塊上造林密度適宜為1600~1700株/hm2為宜,造林的株行距在2 m×3 m左右,如果立地條件較差,則造林密度適宜在2500株/hm2為宜,株行距適宜為1.6 m×2.5 m或者 2 m×2 m。
施肥的效果因地力水平、施肥時間及方式、樹種等不同而有所不同,落葉松栽植的當年,對肥料的需求量不大,因此定植當年施肥對樹高的促進效果影響不明顯,第2年開始施肥的作用開始明顯,有很好地促進作用;移栽當年施肥對冠幅的影響比較明顯,因此當年施肥可以促進落葉松幼苗樹冠的擴大。
落葉松生長發(fā)育期間,容易出現(xiàn)落針病等病蟲害,應(yīng)及時開展防治。落針病的病原菌多數(shù)以菌絲體或子囊盤在脫落于地表的針葉上越冬,也有的在樹上針葉上越冬,第2年3~4月份形成子囊果逐漸成熟,遇到氣候濕潤時,子囊果充分吸水后將內(nèi)部的子囊孢子彈出,借助于風(fēng)雨、氣流等傳播侵染,潛育期在30~60 d[2]。在林相破壞嚴重、干旱程度重、土壤瘠薄的落葉松林間病蟲害發(fā)生程度重;撫育管理措施不完善的地塊上,病蟲害發(fā)病程度重;地勢過于低洼、林間密度過大、通風(fēng)透氣性不好的落葉松內(nèi)病蟲害發(fā)生程度重。防治方法上要科學(xué)、針對性地開展防治,以落針病的防治為例,在春夏季子囊孢子大量散發(fā)前噴灑藥劑的效果最佳,藥劑類型可選擇波爾多液1∶1∶100倍液、65%代森鋅500倍液、50%退菌特600倍液、70%敵克松600倍液、45%代森銨250倍液等;如果林間密度過大、或者發(fā)病程度很重,則可施放621煙劑、百菌清煙劑或硫磺煙劑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