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雯穎(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0)
弗朗茲博厄斯被譽為“美國人類學之父”,他的代表作品《原始藝術》對于深入探討人類學、藝術學的研究者們具有重要意義。該書以“人們的思維過程基本相同”,“一切文化現(xiàn)象都是歷史發(fā)展的結果”這兩條線索,對原始藝術的基本特性進行了分析與研究。通過形式效果、表現(xiàn)藝術、象征意義三方面折射出西方的審美思想,而這種審美與東方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有著相似性,基于此探究東西方藝術審美的異同,以便更好的了解藝術發(fā)展趨勢和藝術風格形成。
依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個層次,而原始社會的人們則處在生理需求,生存的需要是他們的第一件事。所以原始工藝品的造型以及類別都與他們的生活需要息息相關,如捕魚的魚叉、投矛器、佩戴裝飾品等。隨著資源的不斷獲得,人們則擁有更多精力打磨精美的工藝品,生產(chǎn)出擁有自己部落特色的作品,以此獲得美的享受。
博厄斯在書中表明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可以通過某種形式具有美學價值。一方面,藝術產(chǎn)生于生活實踐,大量工藝品、巖畫作品的圖案是原始人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生活的產(chǎn)物,這些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品展現(xiàn)了原始人們思維智慧與審美;另一方面,藝術與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原始工藝品中的編筐工藝、陶木制品均為技術嫻熟的匠人所制作而成,作品大都結構勻稱,造型美觀,在解決技術工藝問題后,匠人們又開始探索裝飾圖案的應用,他們在生產(chǎn)制造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意識,讓每一件手工藝品可以真正稱之為藝術品。只有高度發(fā)展而又操作完善的技術,才能產(chǎn)生完善的形式。無論哪一種工藝,技術達到一定的程度后,裝飾藝術也就隨之而發(fā)展。[1]8技術與美感同樣息息相關,技術的精湛增添藝術美的氣質,藝術品在時間的沉淀下,融入了更多的表現(xiàn)形式與精神內涵。
從出土的古代文物到現(xiàn)當代的藝術品,最常見的一種藝術特征便是對稱,且多是垂直軸線左右兩側對稱,這種具有穩(wěn)定均衡的造型同時也成為了人們的一種審美方式。即使在最簡單的裝飾藝術的造型里,也可以看到這種對稱形態(tài)[2]。博厄斯搜集到許多圖片信息來證明:“在火地島部落,人們在臉上和身上的紋樣多是對稱的;安達曼群島的居民喜歡用對稱的紋樣文身;澳大利亞土著居民所常用的各種圖案也是對稱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印第安人的項鏈,是由十八種不同顏色的珠子綴合而成的,排列極不規(guī)則,但左右兩邊是以完全相同的順序組成的?!盵1]15這種藝術特征不僅存在于西方藝術世界中,縱覽中國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作品,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對稱形態(tài)。其中最具特色的則是船型彩陶壺,器身橫置,上部兩端突尖,以中心為中軸線,兩邊對稱,形狀像一只小船,陶壺上有兩個橋形小耳,腹部有黑彩繪制的網(wǎng)繩式樣。[3]從實用性的角度思考方便提拿于手中,也可穿繩背在身上或掛在墻上,從審美的角度欣賞,整體造型圓潤飽滿,對稱式結構,重心穩(wěn)定,呈現(xiàn)出一種平衡和諧,輕巧穩(wěn)重的視覺美感。對稱造型在藝術品中的體現(xiàn),讓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產(chǎn)生了交融,不同地域的藝術品之間也有了共鳴性。這種藝術特征運用如此廣泛,究其本質與人體生理結構和自然界中的形象有關。人體生理結構決定了手臂的對稱運動,這種運動方式不僅對稱而且富有節(jié)奏,[1]17人類在自然中的生活以及運動思維的習慣造成了人類的對稱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藝術品的增多,對稱美依舊成為藝術審美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當一件藝術品擺放在眼前時,最直觀的感受是圖案的力量。原始藝術品中的圖案多以簡單的幾何和線排列為主,通過有序或無序的方式排列形成繽紛的圖案。在秘魯?shù)墓糯囆g品中,許多紡織品的圖案是用正方形或長方形傾斜排列構成,每條斜線以不同的排列重復,另一條斜線以另一種紋樣構成,反復重復形成的紋樣。[1]20優(yōu)秀的手工匠人在創(chuàng)作圖案紋樣時,往往喜歡用簡單的線或圖形加以規(guī)律的變化,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精美圖案。復雜的規(guī)律性必須經(jīng)過精細的規(guī)劃。西方裝飾形式中有規(guī)律的重復,這一裝飾理論在中國的半坡型彩陶、馬家窯型彩陶的紋飾中得到體現(xiàn)。彩陶旋渦紋尖底瓶,屬于新石器時期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精品,全身以旋渦紋為主要元素,有規(guī)律重復排列,在點與線的交錯中釋放神秘美感。器身上柔美曲線的排列,具有動態(tài)感,宛如波浪一樣緩緩擊打著海岸。紋樣的配合,使陶瓶整體非常協(xié)調,在有限的創(chuàng)作空間里卻寄托給人無限的遐想,追尋著原始藝術的神秘與魅力。最初簡單實用的造型在人們不斷思考創(chuàng)作下,讓物品變得更具有裝飾性,點綴生活。這種有規(guī)律的排列圖案的方式就是人們審美不斷提高的另一種方式。
原始圖案常常具有象征意義,一些簡單的幾何圖形象征著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天氣、事件等。在對比實例中常會出現(xiàn)紋樣相同而含義不同的情況,這種情況存在的原因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主觀意識、興趣愛好不同,對于紋樣的內容理解加入了自己的觀點,于是舊的傳統(tǒng)紋樣逐漸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歷代更迭,圖案的表現(xiàn)也同樣有了新變化,在厄斯在《原始的藝術》大量分析論證了圖案由具象到抽象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把裝飾紋樣排列成行,在某一端放上某物寫實的形狀,然后依次排列不同的紋樣,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紋樣的性質,每個紋樣都與前面一個有明顯的共同點,最后一個則成為標準的非寫實幾何紋樣,與第一個紋樣相比已是大異其趣了。[1]76這就說明圖案的再創(chuàng)造中存在著由具象形態(tài)到抽象形態(tài)的規(guī)律,如弗里蓋特鳥和鱷魚的紋樣、新幾利亞的鱷魚箭、布尚戈人表現(xiàn)羚羊頭和甲殼蟲的紋樣等都體現(xiàn)了這種變化規(guī)律。這種藝術表現(xiàn)傾向于把形象加以簡化,成為簡單且精巧的圖案。
具象到抽象的審美在遙遠的中國原始時代同樣存在。半坡型彩陶的魚形花紋則是最具代表性的,魚紋的呈現(xiàn)多置于卷唇折腹底盆的肩部或內壁,這種魚紋由最初的寫實具象圖案演變到后期的幾何元素抽象而成的魚紋。魚體進行分割和重新組合,讓其抽象化、幾何化、樣式化組成橫式的直邊三角形和線紋共同而成的裝飾圖案。此外,寶雞北首嶺出土的彩陶細頸壺上繪有鳥銜蟲的圖案,記載了圖案從具象到抽象,從復雜到簡單的變化過程。這些出土的文物,在展現(xiàn)當時文化歷程的同時也揭示出藝術審美的方式。圖案的演變過程蘊含了中國古代形象思維發(fā)展的過程,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能力,凸顯出藝術中的抽象美。
劃分文化區(qū)域是博厄斯研究中的一個基本方法論,他運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群體的考察,對原始藝術進行闡述說明。受到地理環(huán)境不同的影響,制造出手工藝物品也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文化。這種方法的實質是劃分文化區(qū)域,思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世界文化作為整體,而各區(qū)域特有文化相互獨立,通過比較對比考察各區(qū)域文化的相同性和差異性。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的環(huán)境不同,導致不同地域所制造的藝術品都有其獨特的風格。東方與西方地理位置以及氣候環(huán)境的不同,使人們對于藝術的審美方式、審美趣味都有所不同。這種審美差異性體現(xiàn)在兩方面。
儒學思想的滲入,禮儀之邦的興起,直接影響到中國人的性格特征、生活習慣、文化愛好。創(chuàng)作藝術品的藝術家們在這種“禮儀”文化下,普遍內斂含蓄,這種特征也反映在他們的作品上,運用技術塑造造型,簡單的造型里卻暗含著內在的氣質和意境。西方的藝術表達相比于東方則更為直接,濃烈色彩碰撞,極致立體感,通過藝術表現(xiàn)形式大膽直接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正是西方藝術家們大膽的表達,讓藝術品更具有創(chuàng)新性,充滿冒險精神。東方的含蓄,西方的直接,這兩種不同的審美傾向,增添了欣賞藝術作品的不同角度,同時豐富了藝術世界。
中國對于藝術的審美融入了禪意、道家的哲學思想,在欣賞一件藝術品時,更多探求的是造型之外的一種精神內涵。始終以“融于自然”“天人合一”這兩種藝術精神作為制作藝術品時的指導思想,每一位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將自己的心境同作品結合在一起,達到藝術的境界。形式之最后與深深的作用,就是它不只是化實像為空靈,引人精神飛躍,超入幻美。[4]揭示出中國對于藝術的審美最高標準。而西方的藝術審美偏向于理性、以邏輯感和科學性的方式展現(xiàn)藝術品的魅力,客觀的反應事物的藝術感。總而言之,中國的審美更喜追溯藝術品的精神價值,西方的審美則是從邏輯形式,科學技術研究藝術的價值。
博厄斯運用田野調查法完成《原始藝術》一書的編纂,為后面的研究者們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對于藝術審美的方式的探索和研究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西方原始藝術出發(fā),發(fā)現(xiàn)東西方在藝術審美中有著相似的規(guī)律,但在規(guī)律下又有著各自特色風格。無論是東方藝術還是西方藝術,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魅力,將兩者的審美方式聯(lián)系起來探究其相同性和差異性,立足于時代審美,理解不同的藝術,讓藝術的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