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會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幼兒園,甘肅 民勤 733399)
自理能力是指幼兒在生活中照顧自己的勞動能力,如幼兒獨立穿脫衣服、獨立上廁所、正確洗手、獨立吃飯等能力。在當前社會中,由于很多幼兒都屬于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動手能力、自理能力培養(yǎng)不夠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提供包辦式服務(wù),造成了很多幼兒的自理能力較差。進入幼兒園以后,很多幼兒吃飯需要老師喂、上廁所后要老師幫忙提褲子等,嚴重影響到幼兒健康成長。本文針對幼兒自理能力培養(yǎng)誤區(qū),就全面加強對幼兒的自理能力培養(yǎng)進行探討。
當前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很多年輕的家長因為工作比較繁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就會讓孩子的爺爺奶奶等長輩照看。這些長輩由于“隔輩親”的緣故,對孩子過于溺愛,吃飯、穿衣服、上廁所都照顧有加,各種“不放心”的行為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很強,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以后表現(xiàn)為自理能力極差。幼兒園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雖然比較注重幼兒的自理能力培養(yǎng),但是幼兒回到家以后,又會因長輩的“不放心”行為而影響到自理能力的提升。
對幼兒來說,他們的年齡比較小,生活經(jīng)歷匱乏,對事物的認知有限。他們在學習自理能力時,只會按照教師的簡單命令去做,如在幼兒園中,教師說某某小朋友自己穿好衣服,幼兒會執(zhí)行教師的命令。如果幼兒遇到困難,經(jīng)過教師耐心指引后,幼兒會慢慢掌握這一技能。而幼兒在回到家庭后,很多自理行為和技能得不到家長的指導,甚至被家長忽視,這就造成了幼兒在自理能力上的缺失。
對幼兒來說,自理能力的提升是需要經(jīng)過不斷訓練的。而幼兒在幼兒園中鍛煉自理能力的機會比較有限,以吃飯為例,幼兒在幼兒園吃飯時,教師會對其正確做法進行適當?shù)谋頁P,但是吃飯這一技能和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更需要幼兒回到家庭中練習。但很多時候幼兒在回到家以后,家長會嫌幼兒吃飯比較慢,自己喂孩子吃飯,剝奪了幼兒的訓練機會,不利于幼兒自理能力的提升。
(1)耐心原則。在對幼兒自理能力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應(yīng)保持耐心,給幼兒留有充足的時間去自行探索。幼兒階段為成長發(fā)育的重要階段,此時他們的肌肉群發(fā)育還不成熟,缺乏較好的動作協(xié)調(diào)性,所以,他們的自理動作較為緩慢或笨拙。此時,教師不應(yīng)著急,要耐心等待,給予幼兒充分鍛煉的機會。同時教師還應(yīng)該容忍幼兒在自理中出現(xiàn)的打破物品、弄臟衣服等行為。(2)信任與趣味原則。幼兒教師要充分信任幼兒,讓他們的動作逐漸嫻熟。同時還應(yīng)注重趣味性原則,因為幼兒的自覺性、自制力相對比較差,其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所以教師在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時,可以通過兒歌、故事、競賽等幼兒容易接受的方式,帶給幼兒新鮮感,讓幼兒可以在快樂中學習。(3)激勵原則。激勵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手段,通過這種教學手段可將外部動機有效轉(zhuǎn)變?yōu)閮?nèi)部動機。教師應(yīng)注重對幼兒進行必要的鼓勵、贊揚,讓幼兒產(chǎn)生自豪感,激發(fā)幼兒的學習信心,促進幼兒自理技能的提升。在激勵的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多用鼓勵性的言語與幼兒溝通,如“加油!你做得真好!你可以完成的”,從而調(diào)動幼兒學習自理技能的積極性,強化幼兒的成就感。
對幼兒來說,他們的成長背景不同,所以在飲食技能掌握上也有一定差異,有的幼兒可以獨立吃飯,但是也有的幼兒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勺子,無法獨立進食。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幼兒教師需要對無法獨立吃飯的幼兒開展飲食技能訓練。比如,幼兒教師可以為無法獨立吃飯的幼兒提供罩衣、餐巾等,同時教師也要對其進行鼓勵,盡量引導其完成獨立進食。教師在教幼兒學習正確使用勺子時,可以為幼兒做示范,也可以讓能夠獨立飲食的幼兒為其提供示范。同時教師在日常游戲中可以設(shè)置相關(guān)的游戲,并指引幼兒在游戲中正確合理地掌握勺子的使用方法,為幼兒獨立進食提供幫助。
幼兒的著裝技能培訓主要是穿、脫,分清里外、左右,同時教師還應(yīng)該注意引導幼兒學會疊衣服的技能,讓幼兒可以在疊衣服時動作正確規(guī)范。教師在引導幼兒穿衣服時,要注意講清楚動作要領(lǐng),并為幼兒提供動作示范。例如,在穿襪子的時候,教師應(yīng)告知幼兒怎么區(qū)別腳趾和腳后跟位置,同時告知幼兒穿襪子的方法,也就是通過大拇指撐好襪子的兩側(cè),小腳伸進襪子中,讓腳指頭與襪子腳趾處對應(yīng)好。在穿套頭上衣時,要引導幼兒分清前后里外,先將頭套進去,然后從袖子中伸出雙手。教師在引導幼兒穿敞開衣服時,要告知幼兒在穿衣服前,將衣服敞開放在床上,之后讓領(lǐng)子對著自己,并將雙手插入袖筒中,最后通過胳膊將背部撐起,實現(xiàn)“一步穿衣”。此外,在幼兒穿衣服的時候,教師可指引幼兒唱兒歌“小紐扣,找窗口,一對一,不錯行”,引導幼兒扣好扣子。
對幼兒來說,他們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已經(jīng)掌握了洗手、擦干這一技能,但是對于洗臉、刷牙等技能還不太熟悉。因此,幼兒教師可以將教育重點放在洗臉、刷牙等技能上。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yīng)該給幼兒提供自主洗臉的機會,先給幼兒做出示范動作,讓幼兒獨立洗臉。教師應(yīng)該充分相信幼兒可以做好,為了防止幼兒洗臉時將衣服弄濕,教師可以讓幼兒在洗臉之前穿上罩衣。在刷牙方面,教師需要告訴幼兒刷牙的重要性,并為幼兒提供關(guān)于刷牙的繪本讀物,同時還可以為幼兒播放相應(yīng)的刷牙視頻,并為幼兒講解相關(guān)動作要領(lǐng),為幼兒做示范,引導幼兒逐步掌握刷牙技巧。
很多幼兒會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較感興趣,因此,幼兒教師可以給幼兒提供自己做事情的機會,如幼兒自己刷自己吃飯用的碗。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在吃完飯以后,一起洗自己的碗,即便幼兒不能馬上洗干凈,但是幼兒可以在長時間練習中熟能生巧,逐漸強化自理能力。在個人清潔方面,教師要盡量引導幼兒對于自己能完成的任務(wù)先自己完成一些,之后慢慢引導幼兒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幼兒需要整理衣服、鞋帽和玩具等物品,幼兒園教師在引導幼兒整理上述物品時,應(yīng)具備一定的耐心,同幼兒一起進行整理,并引導他們進行正確的配對和分類。教師可以指引幼兒將玩具放在相應(yīng)的玩具柜中,當幼兒的興趣不高或不愿意收拾玩過的玩具時,教師不要直接代替幼兒整理,可以組織幼兒開展相應(yīng)的游戲,在游戲中與幼兒一起完成玩具整理任務(wù)。為了增強幼兒的整理興趣,教師可以采取講童話故事的方式,告訴幼兒們:玩具也想要回家找自己的爸爸媽媽了,如果玩具不能正確回到自己家中,那么就不能找到自己爸爸媽媽,這時玩具會很傷心的。想一下,如果不讓大家回家看爸爸媽媽,是不是會很傷心?因此,大家應(yīng)該把玩具正確地送回家去。這樣就提高了幼兒的興趣,促使幼兒們養(yǎng)成良好的整理物品習慣。
總之,幼兒的良好自理能力不僅能讓他們很好地適應(yīng)幼兒園生活,還能深刻影響他們的完整人格塑造。所以教師必須充分意識到幼兒自理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并結(jié)合幼兒發(fā)展需求,從飲食技能、著裝技能、洗漱技能、個人清潔技能、物品整理技能等方面提高幼兒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