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觀南
(廣西岑溪市第三中學 廣西 岑溪 543200)
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一位教師始終都孜孜以求的目標,而教師如何才能達到至少是接近這種教與學都極具效率的“最高境界”呢?那就必須重視去千方百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幸福指數”。對此,本文擬結合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相關理念作以下幾點思考: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確保學生學習幸福感的前提條件。很難想象,如果學生和老師的關系緊張甚至產生了嚴重的對立,學生還會感覺到學習的快樂與幸福。
要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本人得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教書育人必備的道德品質修養(yǎng),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基礎。只有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師生之間心心相通情感相融,學生才會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愛,才會從情感上樂于接受教師對自己的教導。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要讓學生“親其師”,教師先要“愛其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啟示我們,要更多的愛學生、鼓勵學生、對學生多加賞識,所謂“捧著一顆心來”主要的就是愛學生、關心學生之心;特級教師于有寬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尊重和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核心,也是形成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應多些鼓勵和贊揚,千方百計地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心理學家威廉·杰姆斯認為“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求別人的贊譽”,通過對學生的關愛、鼓勵和贊揚從而滿足其心理上的渴求,對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學習的“幸福指數”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為教師,應具備扎根于深厚的專業(yè)知識和過硬的教學基本功基礎上的自信心,具備永不滿足永遠追求的上進心,并始終保持蓬勃向上奮發(fā)進取充滿活力的精神狀態(tài)。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所倡導的“要隨時隨地的拿些活的東西去教那些活的學生,養(yǎng)成活的人生”,教師一定要做到與時俱進,在新形勢下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個性特點,增加“共同語言”,在“同甘共苦”中貼近學生的心靈樹立教師的形象,為提高學生學習的“幸福指數”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教師還要做到充滿自信激情洋溢神采飛揚,否則,他給學生的形象將是非常惡劣的,正像一個學生所寫的:“老師在上課時要提起十二分精神,不要一副死氣沉沉的樣子,如果這樣,不用幾分鐘,同學們就會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哪里還會對上課感興趣?”也當然,那學習的幸福感也就猶如那鏡中花、水中月般無法企及難以捉摸[1]。
教學語言是學生最重要的刺激物,如果平淡無奇,千篇一律,就會令人感到味同嚼蠟,因此,教師要努力提煉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要有輕重緩急,做到抑揚頓挫。根據不同的授課內容以及課堂的不同情景,教學語言也應不斷變化。例如,講重點內容時,語氣要加重,語調要提高,并且要適當放慢速度,甚至暫時停頓;而講淺顯易懂的內容時,語速可以稍微加快,一帶而過。教學語言有輕重緩急,做到抑揚頓挫,就會像流水一樣,在曲折起伏中流暢,從而給人以美的幸福享受;反之,如果是一種語調、一種語速講到底(特別是那種輕緩無力的語調),必然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而昏昏欲睡,所謂學習的幸福感當然也就蕩然無存了。
教學語言要豐富多彩,既有古今中外的名人軼事或格言警句、詩詞、典故,又有通俗易懂的俗語、諺語、歇后語、成語;既有現代知識信息,又有鮮為人知的史料、笑話,這樣的教學語言就會顯得豐富多彩了。
在豐富多彩的教學語言中最突出、也是最能增強學生學習幸福感的一種,那就是幽默的語言。法國演講家雷曼麥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容易讓人接受?!庇哪芙o生活帶來情趣,能使緊張的氣氛變得和諧,給和諧的氣氛增添快樂;幽默能使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能更好地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抽象問題的理解更加生動和具體。有一個學生這樣寫道:“作為學生,當然希望老師在課堂把氣氛活躍起來,也就是說老師講課要生動有趣,讓我們感到輕松、愉快。我想,必須要有一點,那就是吸引著我們感興趣,這樣我們就會主動地思考學習上的問題,開拓我們的思維?!笨梢姡哪恼Z言能活躍課堂氣氛,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樂學的幸福心理狀態(tài)[2]。
教學語言要帶著豐富的感情。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只能由人來建樹?!痹诮虒W語言中充滿著真摯的感情,有助于增強語言本身的感染力,從而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學生的學習幸福感自然也就有了,而教師所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道理也因此而能夠更順利地到達學生并為學生深深地信服并牢牢地吸收。
任何學生都有積極向上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潛意識,老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特點、特長與基礎,經常向他們提供展示特長、體驗成功的機會,并且對學生取得的成績、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給予熱情的鼓勵和真摯的贊揚,有助于不斷增強學生的成功體驗,使學生獲得成功感、收獲感、幸福感。
在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需要注意以下三點: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目標要具體,要具有可操作性,應該是經過學生學習閱讀思考或教師適當引導點撥后學生容易、能夠掌握的。與此相反,要是目標很抽象,甚至遠遠超出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是學生根本無法理解的,那學生成功的體驗從何而來?成功的體驗沒有或者越來越少,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學習感覺越來越痛苦,哪里還有幸福?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設置懸念。懸念在心理學上是指人們對某些問題感到困惑而急切期待結果出現的心理狀態(tài)。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故意留下一些地方或者從錯誤的角度提出問題,暫不作評價、講解,可以讓學生產生濃厚興趣,急于一探究竟;然后,學生帶著懸念帶著疑問會更主動去思考、探索,經過思索或略經教師點撥后解決了相應問題,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直接體驗,并進而增強學習的幸福感。再次,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教是為了不教”,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念就是要求教師從教書到教學生,再到教學生學(更主動),用自己的知識聯系起來,貫徹在實踐中去,這就啟示我們要更加重視對學法的研究,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與質量,在“我能行”的結論中感受學習的幸福。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的教師應借鑒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相關理念去融洽師生關系、樹立教師形象、提煉教學語言、增加成功體驗,從而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的“幸福指數”,促使學生去更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