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武先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南關小學,甘肅武威 733000)
以人為本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理念,在這種理念下,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及發(fā)展情況,重視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性及他們對學習產(chǎn)生的不同需求,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主動學習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進取精神。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情境教學法是應用較為廣泛且教學效果極佳的教學方法之一。所謂情境,即將情和境進行有機結合,除包含情感方面的內容外,也包含環(huán)境相關的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但可以使學生融入極為生動且有趣的學習氛圍中,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進而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知識的學習中。
要想使語文課堂高效、穩(wěn)定開展,教師必須合理設計導入語。好的導入語,不但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這樣學生便可在輕松、愉快且激昂的學習氛圍中學習語文知識,而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也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期間,由于學生已經(jīng)連續(xù)上了很多節(jié)課,對上課產(chǎn)生了厭倦的心理,課堂氛圍極為壓抑、沉悶。面對此種情況,教師并沒有訓斥學生,而是借機對學生說:“如今已迎來了夏天,外面的風景一定很美麗,不如我們借這個機會和葉圣陶先生一起去游覽雙龍洞,怎么樣?”這時學生都很興奮并異口同聲地說:“好?!薄皩τ诮鹑A雙龍洞的美景,我們雖然不能去親眼見證,不過通過閱讀葉圣陶先生的文章,我們也會有身臨其境之感。”通過這幾句課堂的導入語,學生的情緒被成功地調動起來,而這也為后面語文課程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學生營造出了一種輕松、自在的學習情境,更有利于他們學習語文知識。
色彩鮮明的圖畫可以給人一種很直觀的感覺,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擁有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有所欠缺。所以通過圖畫這種直觀的展示,學生也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其中所蘊含的知識。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圖畫引導學生理解和吸收課文中的知識和內容。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為學生合理創(chuàng)設童話教學情境。在該情境氛圍的烘托下,學生更容易受到感染,而在情感上,也會達成一種共鳴。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語文課文的理解,還能加深他們的印象。
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圖畫將學生引入情境中,然后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讓學生體會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這樣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小女孩的憂傷和喜悅。通過這種方法,教師也能成功地將學生帶入童話情境中,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名知識淵博且多才多藝的教師是學生最為喜歡的。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可借助唱歌、跳舞等方式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以《一夜的工作》教學為例,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講解課文前為學生唱一首歌,之后再讓學生通過歌曲找出哪一句概括了周恩來總理的一生。如教師可演唱《歌唱敬愛的周總理》這首歌,讓學生在聽完歌曲后,通過閱讀課文找到其中的中心句。這種教學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帶動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進而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1]。
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需要合理構建語文學習平臺。在此期間,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設計學習空間。語文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訓練。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拔高訓練,引導其進行探究式學習;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應著重強化其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逐步落實,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同時結合教材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在教師的有針對性的引導下,學生也可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不僅如此,教師也要對自身的人格魅力進行合理塑造,如加強教學能力、平等對待每位學生等。此外,對于學生的學習及表現(xiàn)情況,教師也要進行科學點評,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更努力地學習語文知識[2]。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營造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好奇心較強,教師通過營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可有效地帶動學生的情緒,這樣不論是他們的智力還是心理都會達到一種最佳的狀態(tài)。如果語文課堂教學的氛圍極為枯燥、無趣,那么學生也會變得極為消極、壓抑,這不僅會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不利于他們學習活動的開展。學生長期處于這種學習氛圍中,甚至還會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產(chǎn)生厭倦、抵觸的心理。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為學生營造一種極為民主、輕松、積極的教學氛圍,同時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他們進行自主思考,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還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3]。
以《狐貍與烏鴉》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解完課文之后,還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聯(lián)想和思考故事的結局。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后,闡述了自己推測的結局,如有學生說:“在狐貍騙走了肉后,烏鴉心里不甘,也想讓狐貍上當受騙。某一天,烏鴉叼著一塊石頭出現(xiàn)在樹上,而此時狐貍也出來覓食,正好看見了烏鴉,狐貍以為烏鴉這次叼的也是肉,就想再把肉騙過來,于是它又對烏鴉說了很多的好話,而烏鴉也像上次那樣把肉掉了下來,狐貍看到了極為興奮并一口吞進了肚子里。烏鴉看到后開懷大笑,而狐貍此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上了當?!庇纱丝梢?,這種聯(lián)想和推測故事結局的教學策略,不但可以使學生對文章有更深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也是極為有利的。
總而言之,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教師也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落到實處。同時,教師也應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不斷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