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金菊
(福建省三明市第十中學,福建三明 365000)
習作指導課如何上?上什么?周一貫先生非常明確地指出:“作文教學既要認識到‘自由表達’的重要意義,也要重視‘規(guī)則指導’的重要價值,并傾力追求‘自由表達與規(guī)則指導’的融合?!彼^“規(guī)則指導”,應該包括習作教學的知識。寫作是一種表達,說明文有說明文的寫法,記敘文有記敘文的規(guī)則,想象文有想象文的邏輯,只有插上“習作知識”的翅膀,學生才能真正實現(xiàn)習作的自由飛翔[1]。
所以,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習作知識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習作出現(xiàn)的問題,反觀指導的過程,確定要點,力爭“一課一得”。筆者以半命題習作《那一刻……》為例,談談如何教給學生習作知識,給予學生有效的習作指導。
《那一刻……》,學生可寫的范圍很廣,題眼“那一刻”的感覺最難刻畫。結合初稿,學生會具體地寫一件事,然后,在結尾用一兩句話寫上自己的感受,篇末點題。實際上,題眼就是“那一刻”,學生應該讓那一刻的感覺擊中自己、打動讀者。那么,怎樣才能寫好“那一刻”呢?筆者認為,這才是指導課上教師要關注并重點思考的教學內(nèi)容。
“那一刻”應該不是無緣無故就發(fā)生的,它可能出于某種時刻、某種環(huán)境、某種心境、某種思考……那么,是不是應該關注一下“那一刻”發(fā)生之前呢?寫好“那一刻”發(fā)生前的環(huán)境、心理等變化,做好一系列的鋪墊,也許“那一刻”就呼之欲出了。
例:《那一刻,我明白了》
我沖出家門,一個人來到公園里,雨后的公園潮濕無比,樹上的雨珠不時掉落,砸在我的頭發(fā)上,愛美的我也無心理會。我漫無目的地胡亂走著,煩躁地一腳踢飛了路上的小石子,小石子“嗖”的一聲,居然偏移了路線,直往一塊深灰的石壁上飛去,“嗒”的一聲落到水溝里去了。
我的視線追隨著小石子,忽然間,眼睛的余光掃到一抹白色,這白色在深灰的石壁上,尤其明顯。我停下了腳步,看見了一朵白色的無名小花。我細細打量,那是一朵普通的、纖細的小花,只有五片小小的、圓形的花瓣,其葉子也小小的、嫩嫩的,莖也細得仿佛一根線,大概是這樣的環(huán)境沒有陽光雨露,導致小花營養(yǎng)不良吧!我伸出手,試著拔了拔,咦,竟然沒拔下來!再仔細一看,我發(fā)現(xiàn)它的根已深深扎進了巖石!啊,一朵小小的、柔弱的花兒,竟有那么大的力量!微風輕輕吹過,潔白的小花隨著風兒輕輕擺動,小臉迎著風綻放著它的美。
那一刻,這朵長在堅硬的石壁上的無名小花,給我了從未有過的震撼。生長環(huán)境如此險峻,它卻表現(xiàn)得無比堅強,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美!而我呢,經(jīng)歷一點兒挫折便喪失了信心,當了逃兵……
小作者寫的是自己遇到挫折,來到公園后無意中看到石壁上的小花,給了自己無窮力量的故事?!澳且豢獭笔怯^察后發(fā)現(xiàn)小花竟然如此堅強,深深地打動了自己。怎么寫出“那一刻”的震撼呢?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那一刻”之前的心境、看到的景物、心里的想法,為后面做足了鋪墊,這樣學生在寫“那一刻”的發(fā)現(xiàn)與震撼時,便會水到渠成。筆者與學生一起總結習作知識:鋪墊法——讓“那一刻”呼之欲出。
學生選擇的素材,大多適合寫“那一刻”的真實感受,如何才能寫好那一瞬間的感受呢?筆者引導學生一起回放“那一刻”的珍貴時光,細細描摹當時的心理感受。學生在音樂聲中認真回憶:那一刻,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心里是一種什么感覺?然后一點一點地記錄下來,這種方法叫作“放大法”。
例:《那一刻,溫暖幸?!?/p>
門悄無聲息地開了,媽媽進來了。我正埋首于作業(yè)堆中,無暇他顧。忽然什么香味鉆進我鼻子,一抬頭,一杯牛奶映入眼簾。在這樣寒冷的冬季,在一動不動地埋頭做了兩個小時作業(yè)之后,我的身體快要僵硬了,啊,這樣一杯牛奶真是讓人垂涎欲滴。我放下筆,雙手捧著牛奶杯,那一刻,熱乎的溫度透過杯壁,傳到我的掌心,又通過我的雙手,傳到我的身體,一會兒,我的整個身體都暖和起來了?!翱旌取!眿寢寽厝岬穆曇魝鱽?。我喝了一口,啊,那牛奶特有的香味喚醒了我的味蕾,溫度正合適,好喝!我連忙又喝了一口,整個口腔都充滿了牛奶的味道,它好像有神奇的魔力,一點一點地放松了我緊繃的神經(jīng)。我又抬頭看看媽媽,發(fā)現(xiàn)她正看著我,眼底彌漫著抹不開的笑意,還有一絲心疼。是的,那一定是心疼,此時已是深夜,作業(yè)如山,奮戰(zhàn)在其中不知疲倦的我,最讓媽媽心疼。那一刻,我讀出了媽媽眼里的擔心與愛,軟軟的,暖暖的,溫暖著我的心。陪伴在側的媽媽,又何嘗不辛苦呢?那一刻,淚涌上來,我趕緊低頭又喝了一口牛奶,哦,我仿佛品嘗出了另一種味道,我知道,那是幸福。
喝牛奶的一瞬間,沒有大餐的味道可以細細描寫,只有奶味。到底可以寫什么?學生對這一幕都有體驗,筆者引導學生一口一口品牛奶,喝一口,品一口,大家七嘴八舌說出了自己當時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學習用慢動作放大當時的感受,細致描摹,那一刻的真情便能在紙間流淌。
有的“那一刻”轉瞬即逝,非常不好把握,不適合用放大法來細致描摹,應該如何寫這一類的“那一刻”呢?
例:《那一刻,我學會了堅持》
沖過終點線的那一刻,我的內(nèi)心簡直像打翻了五味瓶——那一刻,我差一點兒就哭出來了!沖過終點線的那一刻,我繼續(xù)走了一小段,仰起頭看,天是藍的;閉上眼呼吸,花是香的;空氣清新,那么美好,好像全世界都在為我喝彩。
我坐下來調整呼吸,一邊回味沖過終線短暫的一瞬,那種“終于跑完了”的解脫的喜悅與輕松,那種為自己從沒想過要放棄跑完全程的自豪,那種為自己拼命沖向終點的勁頭的感動,讓我心里萬分感動,我覺得簡直可以用這句話來表揚自己——“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現(xiàn)在回想,那一刻的滋味,也許就是“堅持”的滋味吧?記憶中難忘的時刻不少,但對我這個向來不夠努力的人來說,那一刻對我意義重大。從此我明白了,只要堅持努力,沒有什么不可能。每每回想起那一刻,我都記憶猶新,仿佛就是上一秒發(fā)生的事情。愿那一刻的堅持,讓我擁有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一個更美的自己!
沖過終點,零點幾秒的時間,怎么寫這極短的時間呢?原來,我們可以寫“那一刻”之前,當然也可以在“那一刻”之后做文章。筆者引導學生回想當時的所思所想,并思考“那一刻”對自己有何觸動?值得記錄的又是什么?學生深思之后,便能得出,短暫的“那一刻”過后,沉淀下來的寶貴在何處,又有何種意義。所以,這極短的瞬間適合用沉淀法,事后細細品味,讓“那一刻”更加耐人尋味。
習作知識怎么來?它來自習作教學實踐,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從學生的習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不足和弱點,同時學會思考總結”[2]。一線教師必須努力實現(xiàn)“習作知識”在課堂上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在課堂上“一課一教”,讓學生“一課一得”,真正做到“教什么就寫什么”“教什么就評什么”,努力創(chuàng)生鮮活的習作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