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教育公平,從大的層面來講,是要讓每一位學生接受平等的教育,獲得均等的教育資源。而細化到學校的辦學行為中,應表現為這樣幾個方面:其一是地位的平等,即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都作為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參與到校園學習、生活、活動等各種具體的行為中,共同組成學校這樣一個大的學習共同體。其二是素養(yǎng)全面,即讓每個孩子習得成長所必備的一般素養(yǎng)。其三是發(fā)展個性??鬃犹岢龅囊虿氖┙?,是教育公平的最高境界,即關注每位師生個體的生命價值,幫助他們實現個性的成長,努力提升他們的生命價值。
目前,學內教育“不公平”現象一直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成長,如所謂的主科與非主科的區(qū)分、考試的標準化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一致的作業(yè)布置、課堂上教師主導的局面、家校信息不對稱等,這些“不公平”的存在不僅給學生和家長造成了困擾,也客觀上影響了教師和學校的發(fā)展。不可否認,校內教育“不公平”的存在具有歷史原因,如受到長期以來各種傳統(tǒng)思維的影響。但筆者認為,一線辦學者必須緊跟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步伐,努力尋求改變和突破,積極尋找校內教育“不公平”問題的解決之道。
要實現校內教育公平,我們必須打破傳統(tǒng),建構全新的育人理念。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以培養(yǎng)兒童創(chuàng)造力為價值取向的“六個解放”:“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之能思;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之能干;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兒童的嘴,使之能講;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之能接觸大自然和社會;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逼迫他們趕考,使之能學習自己渴望的東西?!币虼?,我們所說的打破傳統(tǒng),是要打破我們現有的、固化的教育思維,打破學困生、學優(yōu)生的概念,打破教師高高在上、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在此基礎上,讓“有教無類”引領我們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位學生,讓“因材施教”引領我們發(fā)現每位學生獨具價值的個性,努力讓他們感受到尊重,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
在歷次課程改革中,我們都提到過學生的自主發(fā)展、自主探究,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對課堂把控習慣了,沒有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能力,沒有給學生足夠的自信……很多學校也在探索分組學習等課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模式,但是結果也不甚理想,參與度高、學習效果好的仍是學優(yōu)生,很多學困生“課堂缺位”的現象并沒有得到太多的改善?;谶@種現狀,筆者認為,教師必須做出改變。
第一,變革教學觀念。教師要改變對課堂的“控制”,從傳統(tǒng)課堂模式中跳出來,轉移課堂教學的核心,關注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轉變學生的學習行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與學生互動、交流,與學生同生共長,建構“師生共同成長的課堂”。
第二,轉變課堂主體。一直以來,課堂教學都是將教師作為主體。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只關注學生能在課堂中學習什么,如何讓學生學會這些,甚至預設學生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怎樣的,學生會有什么樣的反映,這是典型的“知識本位”的教學。我們應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把學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放在首位,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參與過程、學習效果等,最終實現課堂由“知識本位”向“智慧本位”“能力本位”“參與本位”的轉變,讓教學服務學生的習慣培養(yǎng)、能力養(yǎng)成、智慧生長。
第三,轉變教學過程。課堂教學的過程不是教師“填鴨式”灌輸的過程,而應是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應在充分關注學情的前提下,提出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將課堂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他們獲得探究、思考、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應鼓勵、引導學生互助合作,在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思考、探索及解決問題等方面的學習能力,并依據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適當的點撥,依據課堂的目標適度調整、糾正學生的學習進度,依據課堂的結果進行總結與點評,設置分層次的作業(yè)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最終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課堂。第四,課堂機會均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各個層次學生的情況,在情景設置、問題設置等方面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每位學生學習的可能及參與和展示的機會,引導他們更好地融入課堂,參與問題的探究、討論和解決,持續(xù)激發(fā)他們對課堂和學習的興趣。
標準化的考試和量化的結果考核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以結果為導向、精確量化的標準對學生成長也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家長、學校的焦慮。我們應以一種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每位學生,同時轉變之前將量化的考試作為唯一考核方式的局面,著眼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在評價中更多地引入非量化的評價方式,讓評價從注重結果轉向關注過程;關注每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參與課堂的效度、參與過程的體驗等;從重橫向評價轉向重縱向評價,發(fā)現學生身上的每個閃光點,看到學生的每點進步,讓每位學生在評價中學會欣賞自我、充滿自信、保持興趣、不斷成長。
學校必須緊跟時代的要求,把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成長體,以此來制定我們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調整教育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首先,打破學科界限。一直以來,我們的學科之間是相對孤立的。而事實上,沒有哪一個學科是獨立存在的。比如,在美術教學中,中國的傳統(tǒng)畫作一般都是詩畫結合的,因此詩詞教學也不僅僅是語文課的事情;德育教育,應體現在每個學科中,而不僅僅是班主任或者班會課的內容……基于此,筆者認為學校教育要努力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互通有無,同時學校的教育科研也不應局限于某一個學科之內,而應是一個相互彌補、相互促進的過程。其次,搭建融合課程。一線學校應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成長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積極構建能夠對國家課程形成有效補充又切合學校實際的校本課程,并搭建相關的社團、校本節(jié)日、活動、展示舞臺等,以使課程契合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需求,為學生搭建個性化的成長機會和舞臺,讓每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新時期學生和家長對學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這也是學校提升辦學品質、積累學校品牌美譽度的重要實施路徑。當然,校內教育公平的實現還需要多方的努力,但這是學校在新時期必須堅持的辦學方向。筆者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對每位學生負責,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我們的校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就能實現校內教育公平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