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英
(山東省日照海曲高級中學,山東 日照 276800)
教育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所以教師擔負的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還要擔負起對學生道德品質(zhì)以及思想觀念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中語文教材蘊含豐富的人文元素,教師要以此為抓手,塑造學生完美人格,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懷,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1)忽略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指語文用于人際交流具有維持社會聯(lián)系的實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則側(cè)重于人文精神和個人品格的塑造。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關注到語文的工具性,教學中強調(diào)的也是知識技能,忽略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這與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思想有著直接關系。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只看重分數(shù),忽略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就會導致語文教學維度單一,不能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
(2)人文教育出現(xiàn)偏差。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已經(jīng)認識到人文精神對個體的積極影響,但沒有較好地掌握人文精神和語文教學融合的方式方法,在教學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偏差,導致人文精神教育只能停留在表面,沒有和語文知識進行深度融合。形式化的教育和流程不利于個性品格的塑造,不利于學生的成長。例如,一些教師在講授《蘭亭集序》這一課時,往往只注重對王羲之的書法特點進行講解以及背景知識的介紹,忽略王羲之在書法練習中所體現(xiàn)出的精神和人生態(tài)度。這種教學缺乏人文精神滲透,學生能學到的知識也僅限于表面,并沒有在心靈深處受到觸動。為此,教師要對文章主題思想進行深入挖掘,以更好地進行人文教育。很多文章和詩歌的主題都體現(xiàn)了人文精神,教師在語文知識傳授和人文教育融合的過程中,不能將兩條主線分離,而要將人文教育和知識傳授相結(jié)合,實現(xiàn)知識教學和人文教育的雙贏。
(1)堅持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雖然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非常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偏重于人文教育,而忽略知識性教學,要堅持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語文的工具性知識與人文教育同樣重要,學生需要通過語文學習才能獲得。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能顧此失彼,而應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忽略語文工具性,人文教育會成為空中樓閣,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2)避免形式主義與唯美主義傾向。個體對精神的感知和體驗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審美能力,語文基礎正是人文精神延伸的重要立足點。因此,教師要扎扎實實地開展語文教學,避免課堂上出現(xiàn)形式主義或唯美主義傾向。如果只是強調(diào)唯美主義似的教學,學生就會忽略眼前的基礎知識學習,無法提升自己的審美認知水平,而對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認知也注定是膚淺的。
(3)防止人文教育的說教化。人文精神培養(yǎng)范疇包括道德準則教育,部分教師在進行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采用說教的方式。這種教育方式無法深入學生的心靈,而且很容易產(chǎn)生負面影響,引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在進行人文教育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接受程度,選擇恰當?shù)慕虒W切入點和方式方法,并掌握好人文精神滲透的分寸,用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方式進行人文教育,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用人文精神引領學生實現(xiàn)品格塑造。
(1)注重對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中外經(jīng)典文學名著的節(jié)選,蘊含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滲透的有效載體。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托,注重挖掘教材蘊含的人文精神,并融合教學實踐,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例如,在教學《離騷》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著眼于語文基礎教學,讓學生先掌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然后再引導學生對文章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深入探究。教師要向?qū)W生介紹屈原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讓學生了解屈原是在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寫成這篇文章的,使學生在品讀文章的過程中提升愛國主義情感,實現(xiàn)人文精神的塑造。
(2)營造人文精神教育氛圍。人文精神的滲透,需要從環(huán)境的角度切入,因此,教師要營造人文精神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人文素養(yǎng),塑造完美品格。教師可通過開展相關語文實踐活動,營造人文精神教育氛圍,如詩歌朗誦、演講比賽、講名人故事等。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能增強對人文精神的感受,培養(yǎng)人文情懷。此外,教師也可以運用情境教學營造人文精神教育氛圍,加深學生對文章文化內(nèi)涵和人文精神的理解,把人文精神提升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與知識傳授相互促進。例如,在教學《我有一個夢想》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先讓學生了解文章內(nèi)容,然后再向?qū)W生介紹這篇文章背后的歷史,讓學生從內(nèi)心感受出發(fā),對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進行深刻感受。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將馬丁·路德·金的演講視頻播放出來,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拓寬學生認知維度,提高人文教育效果。
(3)注重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需要教師有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這也是提高人文教育效果的關鍵。因此,教師要熱愛學習,加強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架構,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地傳授知識,將人文精神滲透落到實處。教師具備較強的人文素養(yǎng),有利于從多個角度實現(xiàn)人文精神的滲透和融入,提高人文教育效果。
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要關注學生人文精神和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以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堅實基礎。為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滲透人文精神,教師要注重對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營造人文精神教育氛圍,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切實提高人文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