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芳
(江蘇省鹽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 鹽城 224000)
人的發(fā)展需要美的熏陶,美育能陶冶人的性情,豐富和發(fā)展人的情感。席勒把美育視為達到精神解放和人格完美的途徑。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詞引入中國,他強調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活潑敏銳之心靈,養(yǎng)成高尚純潔之人格”。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其審美能力的高低、品格的優(yōu)劣直接決定著祖國的未來,可見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極其重要。然而,要想對幼兒進行優(yōu)質的審美教育,就需要有優(yōu)質的師資,幼師生是未來的幼兒教師,他們的審美素養(yǎng)將決定著兒童的素養(yǎng)。
幼師生的審美素養(yǎng)主要包括:審美理念素養(yǎng),即對于美的觀念;審美鑒賞素養(yǎng),即對于美的欣賞能力;審美移情素養(yǎng),即審美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當前的兒童文學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幼師生的兒童文學審美素養(yǎng)現(xiàn)狀并不樂觀。一是幼師生對兒童文學的基本常識掌握得不夠全面牢固,知識面比較窄,閱讀量不夠。這會直接影響幼師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二是幼師生對兒童文學史和文學理論掌握得不夠深入,很多學生閱讀作品時只是抱著隨便讀讀的態(tài)度,對作品缺乏審美感受能力。三是幼師生對兒童文學作品的熱情度不高,閱讀量比較少,并缺乏改編和重新創(chuàng)作的能力,平時這方面的訓練也比較少,以致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不足。四是幼師生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朗誦、講述、表演、教學等能力還有待加強,審美表現(xiàn)力不足。
教師要鼓勵學生注重對兒童文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可以向學生推薦經(jīng)典文學作品,如曹文軒的成長三部曲《草房子》《紅瓦》《根鳥》,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四大名傳《皮皮魯傳》《魯西西傳》《舒克貝塔傳》《大灰狼羅克傳》,以及楊紅櫻的《男生日記》《女生日記》等。學生選取文學讀本時,一定要廣泛涉獵,還要閱讀外文讀物,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綠野仙蹤》等。對于兒歌、兒童散文等,幼師生也要盡量閱讀,進而提高閱讀量,開拓視野,夯實基礎。
學校和教師都要重視兒童文學史、文學理論教學,讓學生在學習每一種兒童文學體裁時,都要先了解這類文學體裁的理論知識。與其他課程相比,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的學習比較枯燥,很多學生不愿意學習,教師也很容易忽略理論知識講解。為此,教師應認識到文學理論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文學理論對于掌握基本的文學命題、文學原理,形成正確的文學觀念,提升審美水平均具有重要作用。教師上兒童文學作品鑒賞課時,要每種體裁至少選出一部代表作進行講解。例如,針對散文,教師可以將冰心的《寄小讀者》作為范本。針對童話,教師可以將《小美人魚》作為范本。針對詩歌,教師可以將柯巖的《坐火車》作為范本。此外,針對文學理論知識枯燥的特點,教師應采取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例如,教學關于兒童詩歌特點的理論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提前學習。教師先根據(jù)兒童詩歌的不同特點分別選出具有代表性的詩歌,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學習和朗讀,上課時再讓各小組進行朗讀表演,并說出所朗讀兒歌的特點。最后,大家對各組的表演進行打分。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兒童文學理論知識的興趣,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幼師生的兒童文學理論知識水平。
兒童文學課程除了要重視理論知識教學外,更要注重對學生審美品位的提升。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升華。幼師生審美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幼兒的審美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yǎng)幼師生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欣賞兒童文學作品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摒棄成人應有的理性思維,直觀地感受文學作品中的意境,反復品味,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將自己投身于作品所構建的精神世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體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教學《海的女兒》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誦讀課文,并充分發(fā)揮想象,想象海底世界的美,體驗海的女兒對海底世界的熱愛之情。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排練舞臺劇,讓學生進行表演。在舞臺劇表演中,演員不僅要有抑揚頓挫的音調,還要配以大方自然的肢體語言和豐富的面部表情。通過表演和觀看表演,學生們能夠更加真實地感受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和意境。在表演過程中,幼師生的朗讀、解說及表演等能力能夠得到有效鍛煉和提升,進而提高文學審美能力。
幼師生以后要走上幼兒教師的崗位,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幼師生的教學能力。一方面,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基本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鉆研教材及開展教學活動的能力。在兒童文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備課,并設計適合課文內容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教學方法及游戲活動。另一方面,學校要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教學活動。例如,可以設置“模擬課堂”,分別針對兒童詩歌、兒童故事、兒童戲劇等不同體裁開展教學模擬。針對兒童詩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創(chuàng)意兒歌表演”活動;針對兒童故事和兒童戲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講故事大賽、戲劇表演等活動。這樣的模擬課堂,不僅能提高學生對兒童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還能訓練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另外,學生自己也要把握好每一次在幼兒園實習和見習的機會,積極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兒童文學課程教學還要將培養(yǎng)幼師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目標。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舉辦兒童詩歌改編及朗誦比賽、兒童故事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進行兒童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例如,《神筆馬良》是一個神話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現(xiàn)代背景對其進行改編,使故事更加幽默并充滿現(xiàn)代感。另一方面,教師要組織開展寫作課,訓練幼師生進行兒歌、兒童故事、兒童散文的創(chuàng)作,并鼓勵學生在文學刊物上發(fā)表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幼師生未來將承擔幼兒教育工作,其審美素養(yǎng)的高低會影響到幼兒的審美素養(yǎng)。兒童文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幼教專業(yè)課程,教授這門課程時,教師應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幼師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兒童文學素養(yǎng)上。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審美鑒賞能力、感受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表現(xiàn)能力不足等情況,教師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深入學習兒童文學理論知識,并舉辦相應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鼓勵學生對作品進行改編或創(chuàng)作新的文本故事。這樣,幼師生的兒童文學審美素養(yǎng)就能得到有效提升,進而為以后的幼教工作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