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超
(甘肅省隴南市禮縣龍林鎮(zhèn)初級中學,甘肅 禮縣 74222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而且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全面發(fā)展也有重要幫助。尤其對于集人文性與工具性于一體的語文學科來說,要想提高其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就要更加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語文教師而言,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對于學生而言,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為將來的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用當前語文教學。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上。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具體實施時,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保證學生不僅能領悟教師所教授的語文知識,還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為將來更好地學習與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現在很多初中生都是獨生子女,一些學生受家長的溺愛,生活上養(yǎng)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缺少磨礪,意志不堅強,吃不得苦,在學習上也不具備良好的習慣,甚至有些學生為了偷懶而照抄同學的作業(yè),不進行動腦思考。在教師方面,一些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硬性向學生灌輸知識,導致學生無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具備自主學習意識和主動探究能力。
初中階段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初中的學習內容較多且復雜,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后,不僅能提高學習語文的效率,還能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為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教師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當前,語文課程內容多,知識龐雜,學生學習必須依靠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真正學好語文。一些學生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通常會選擇在考試前進行突擊復習。但考試范圍廣,所考知識點多,學生往往會由于復習和背誦的內容過多而出現記憶混亂,再加上平時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考試中是不會取得好成績的。倘若學生能夠在平時就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能輕松應對考試,而且會將知識學得更加透徹、扎實,并逐步提升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生的朗讀能力要求是能夠用普通話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僅有助于將自己融入作者所描述的場景和所營造的意境中,加深對課文內容、主題及情感的了解,還能掌握朗讀的技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語感。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習慣。比如,教師可以設置晨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大聲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體味語言文字的朗朗上口,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進而愛上朗讀,愛上語文學習。
想要學好語文,積累是必不可少的。學生通過積累素材,可以在寫作文的時候有米下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勤于積累的習慣。學生平時可以積累的內容很多,比如,在學習時或閱讀時遇到自己喜歡的語句、段落,便可以摘抄到自己的積累本上,平時或考前復習時都可以翻一翻,幫助自己加深印象,找到寫作的靈感。又如,語文學習與生活密不可分,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自己的情感體驗,隨時記錄下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思和所感,養(yǎng)成記錄生活、書寫體驗的習慣,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還能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勤于積累的學習習慣。
想要學好語文,就不能局限于課本知識,還要學會利用身邊的資源進行信息獲取。如今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學生搜集更豐富的學習資料、更高效地學習語文提供了條件。為此,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學習資料、利用多媒體技術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的習慣。通過互聯網,學生不僅可以學習語文知識,還可以了解時事新聞,更好地關注社會,進而拓展自己的視野,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另外,在課文教學中,融聲音、圖片、視頻于一體的多媒體技術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課文內容,凸顯主題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因此,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中多加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進行學習的習慣。
課外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每一位學生不可缺少的課外活動。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知識水平及人文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中的片段選讀推薦學生閱讀原著,如《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在閱讀之前,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方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
初中階段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交際能力的重要時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口頭表達能力。在課堂上,有些學生不善于發(fā)言,回答問題的時候結結巴巴,不僅語言表達能力差,而且思維不夠嚴謹、活躍,不善于總結和歸納。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說”的習慣,讓學生敢于說,樂于說,善于說。而要想培養(yǎng)學生“說”的習慣和能力,教師可以借助第二課堂活動。比如,教師可以開展一些演講比賽、班級辯論賽、朗誦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說”的機會。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前,教師要制訂相應的計劃,做好充足的準備,邀請一些學生擔任評委,讓他們對參與活動的學生進行打分評比。教師還要準備好獎品,用于獎勵在評比中獲勝的學生,以鼓勵大家積極參與活動,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班級中營造積極的“說”的氛圍。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初中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非常重要,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從培養(yǎng)學生朗讀習慣、做摘抄筆記與積累素材的習慣、利用互聯網及多媒體技術學習的習慣、課外閱讀的習慣、用口語表達的習慣入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教師的指導與督促,更需要學生的努力與配合。教師要做到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都具備良好的習慣。而學生也要勤奮好學,聽從教師的指導,有目的性地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為將來更好地學習和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