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霞
[摘要]文本是教學的主要憑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不能脫離文本教材孤立地進行。在《牛郎織女》這篇民間故事的教學中,教師要能夠緊扣文本教材特點,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四個維度展開教學,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閱讀教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31-0077-02
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了“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總共四個方面。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培養(yǎng)呢?下面主要以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一)》《牛郎織女(二)》(以下統(tǒng)稱為《牛郎織女》)為例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依托文本,培養(yǎng)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文本是教學的憑借,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與建構能力的主要途徑。
(一)在對內容的理解中建構語言
在閱讀教學中,語言的建構與運用離不開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要能夠從不同的文體,不同的課文中幫助學生理解內容,以促進學生語言的建構。
1.在概括中建構語言。
概括主要內容是促進學生語言建構的主要途徑。在《牛郎織女》一課中,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師就可以從人物的特點入手引領學生對牛郎這個人物形象的特點進行概括,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概括,教師可以示范“牛郎勤勞善良”這個詞語給學生看,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在概括織女等其他人物形象的特點的時候學生們也就有了很好的參照,概括起課文內容來輕松極了。這個概括人物特點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語言建構的過程。在概括出人物特點之后,接下來在概括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標題的形式來概括情節(jié),當學生概括得不夠恰當?shù)臅r候,教師再予以學生必要的指導,在教師的引領下,故事情節(jié)“人物+事件”的概括方法,如“哥哥嫂子虐待牛郎”“牛郎老牛親密相處”“牛郎織女湖邊相會”……就被學生熟練掌握了,隨著一個個小標題的冒出,學生們語言的建構逐步向前推進。
2.在朗讀中建構語言。
在《牛郎織女》一課的教學中,當學生對故事的人物與情節(jié)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語言的建構就可以集中在文本中最精彩的地方,如“老牛深夜指點迷津”“牛郎披皮追趕織女”等等,在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朗讀中,文本語言逐步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促進了學生語言建構能力的提升。
(二)在對形式的遷移中運用語言
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把從文本教材中習得的表達秘妙逐步運用到自己的表達中。在《牛郎織女》一課中,在語言表達上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懸念法”的運用,教師就可以依托教材,注重對“懸念法”的遷移運用,以提升學生語用能力。
1.再現(xiàn)式遷移。
所謂再現(xiàn)式遷移就是指讓學生把自己在文本中建構的語言完整地再現(xiàn)出來。如在《牛郎織女》這個故事中,在“老牛深夜指點迷津”這個故事情節(jié)的描寫中,作者主要采用了懸念法,當學生發(fā)現(xiàn)這一表達特點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默讀,內化語言,再用自己的語言把這部分內容講一講,這個過程就是語言遷移內化的過程,促進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2.再造式遷移。
所謂再造式遷移,就是指讓學生把自己在文本中建構的語言遷移運用到另一個文本中,這種語言是創(chuàng)造性語言的表達形式。如在學習“老牛深夜指點迷津”這個故事情節(jié)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運用這種懸念法講一講“牛郎織女湖邊相會”“老牛離世留下牛皮”這些內容情節(jié),這樣一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升。
二、依托文本,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語文教學的靈魂。一節(jié)沒有審美創(chuàng)造的語文課是機械的、呆板的,麻木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夠依托文本教材,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感受人物形象以及獨特的構思等等,從而使學生品味美、鑒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等審美能力得到提升。
(一)在語言品味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語言是文字之根,要想使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就離不開對語言的學習品味。在《牛郎織女》這篇民間故事中,故事的語言風格多樸素直白,多口語化。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邊讀邊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們找出了如下句子:
明天黃昏的時候,你翻過右邊那座山,山那邊是一片樹林,樹林前邊是一個湖,那時候會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
當教師問他們?yōu)槭裁聪矚g這些句子的時候,學生說因為這些句子中最后一個詞語恰好是另一句的開頭,讀起來很順口,很舒服,其實在這些句子中,這些口語化的語言主要是運用了頂真與反復的修辭手法,正是因為如此,才讓故事充滿了神秘感,更加吸引讀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以欣賞的眼光發(fā)現(xiàn)更多這樣的表達之處,從而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
(二)在形式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
《牛郎織女》作為一篇民間故事,具有“兩兄弟型”特征,這是許多民間故事共有的特征,故事中大都有兄弟倆,一個是正面形象,一個是反面形象,最后正面形象戰(zhàn)勝了反面形象。在學生習得這種表達方式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除了課本中的內容之外,牛郎平時和哥哥還會發(fā)生哪些事情?哥哥嫂子是怎樣對待牛郎的?這樣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
三、依托文本,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思維直接制約著一個人的素養(yǎng)與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質疑探究等方面發(fā)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在質疑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
在《牛郎織女》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大致了解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說說自己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學生提出文中除了牛郎和織女以外,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老牛,在整個故事中,可以說是老牛在推動著整個故事的發(fā)展,那為什么人們要塑造老牛這一人物形象呢?老牛這個角色能不能換成豬、馬、猴、驢……呢?這個問題看似是詢問故事內容,實則是對內容背后文化的思考,針對學生的疑惑,教師可以向學生出示一些跟“?!庇嘘P的諺語:“槽頭耕牛興旺,地里五谷豐登?!薄耙活^黃牛半分家當。”“馬吃銼草,牛吃寸草?!薄叭治桂B(yǎng)七分使?!薄叭瞬黄叟?,牛不欺天?!辈⒆寣W生說說從這些跟牛有關的諺語中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們結合諺語以及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逐漸明白了由于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人們所從事的一切勞動都離不開牛,牛與人們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因為對牛的尊崇,古代勞動人民在進行民間故事的創(chuàng)作時就自然把牛神化了,因此不能用其他動物代替,這樣教學,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故事的理解,而且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在形式探究中發(fā)展學生思維
在《牛郎織女》一課中,課文的開頭是這樣的:古時候有個孩子……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民間故事在語言表達上口語化現(xiàn)象特別明顯,為了使學生感受到這種語言表達的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它改為書面語言試一試,然后再讓學生就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進行對比,讓學生說說哪一種表達形式更好?學生在思考以后認為,口語化的語言表達方式可以讓整個故事更具生命的活力,也正因為它便于理解,便于表達,便于口口相傳,民間故事在語言表達上才具有獨特的魅力。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
四、依托文本,促進學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對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能夠采取豐富多樣的形式讓學生親近文化,傳承文化,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在內容補充中傳承文化
《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起源于《詩經·小雅·大東》,那時的牛郎、織女還只代表星宿。那么,在歷史的長河中,它是如何演變?yōu)榱鱾髑Ч?,家家戶戶耳熟能詳?shù)墓适履??在這一節(jié)課結束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拓展補充一些相關的資料:作為《古詩十九首》之一的《迢迢牽牛星》中,牛郎、織女只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最早稱牛郎、織女為夫婦的,應是《洛神賦》……在補充資料的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誦讀一些跟牛郎織女有關的古詩,如《乞巧》《秋夕》《鵲橋仙》等等,這樣一來,學生們對民間故事的發(fā)展演變以及民間故事的理解感受會更深刻,更全面,從而傳承了民族文化,提升了學生素養(yǎng)。
(二)在豐富活動中傳承文化
在閱讀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傳承文化。民間故事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牛郎織女》則可以稱之為民間故事的典范之代表作,學習民間故事的主要日的就是讓學生感受到民間故事口耳相傳的傳承方式,因此,在《牛郎織女》這一課的教學中,當學完這一課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講給小伙伴們聽。為了使學生能夠創(chuàng)意地講述,還可以讓學生以文本中人物的形式進行講述“我是牛郎……我是織女……我是老?!沂峭跄改锬铩边@個講故事的過程其實就是傳承文化的過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搜集更多的民間故事,讓學生們互相講一講自己收集到的民間故事,并從中評選出最受學生歡迎的民間故事,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真正走進民間文化,傳承傳統(tǒng)文化,并使傳統(tǒng)文化得到發(fā)揚,這樣教學,可以使學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夠根據(jù)文本內容的特點,從語言建構、思維發(fā)展、審美鑒賞創(chuàng)造以及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四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那么,日積月累,就可以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真正得到提升。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