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450000)葛瑾瑾
心肌梗死(AMI)是一種有心肌持續(xù)缺血、缺氧引發(fā)的心肌壞死和心功能異常,是目前臨床常見的一種惡性心血管疾病,極易導致患者死亡。如何通過護理干預緩解AMI患者負性情緒是目前臨床護理工作的研究重點,此次研究探討了個體化健康教育聯(lián)合心理護理的臨床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2018年8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120例AMI患者分為A、B兩組(A=60,B=60)。A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51~74歲,平均年齡(63.17±3.41)歲。B組男31例,女2 9例,年齡4 9~7 6歲,平均年齡(63.29±3.55)歲。兩組基本資料無組間差異(P>0.05)。納入標準:符合AMI診斷標準;首次發(fā)??;發(fā)病至入院時間<6h;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其他類型心臟疾?。恢匾K器功能不全;精神障礙;文盲或溝通障礙。
1.2 護理方法 A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遵醫(yī)囑用藥、生命體征監(jiān)測、飲食干預、行為干預等。B組在此基礎(chǔ)上接受個體化健康教育聯(lián)合心理護理,①個體化健康教育:評估患者學歷水平和認知能力,一對一向患者講解AMI預防、治療和護理相關(guān)知識,并及時解答患者疑問,不定時在病房內(nèi)播放相關(guān)影像視頻,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患者可進行單獨強化指導。②心理干預:積極與患者溝通,密切關(guān)注患者心理變化,聆聽患者心理需求,并盡量滿足患者合理需求,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生活和病情,向患者展示經(jīng)合理治療后順利出院相關(guān)病例,督促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多與患者溝通。
附表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SAS、SDS和GQOL-74評分比較(±s,分)
附表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SAS、SDS和GQOL-74評分比較(±s,分)
組別(n=60)SAS評分 SDS評分 GQOL-74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A組 54.21±5.08 34.21±3.75 56.38±5.73 35.19±3.84 55.49±5.63 68.94±7.12 B組 55.17±5.87 25.03±2.91 56.81±5.87 26.48±2.82 55.26±5.49 79.52±8.34 t 0.958 14.981 0.406 14.161 0.227 7.473 P 0.340 0.000 0.685 0.000 0.821 0.000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生活質(zhì)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74)評分,評估患者負性情緒嚴重程度和生活質(zhì)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Excel、SPSS22.0分析數(shù)據(jù),定性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定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S A S、S D S和GQOL-74評分比較:B組護理干預后SAS評分、SDS評分低于A組,而GQOL-74評分高于A組,組間比較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不斷上升,我國居民生活習慣發(fā)生了極大改變,這也使得AMI發(fā)病率在不斷上升,且患者發(fā)病年齡有明顯下降,但目前中老年人仍是改變主要發(fā)病群體。對AMI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不僅能加快患者康復,還可有效預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再發(fā)[1]。
此次研究探討了個體化健康教育聯(lián)合心理護理對其負性情緒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B組護理干預后SAS評分、SDS評分低于A組,而GQOL-74評分高于A組,這表明個體化健康教育聯(lián)合心理護理可有效緩解AMI患者負性情緒,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傳統(tǒng)健康教育主要以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為主,但中老年患者理解能力較差,單純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并不能達到健康教育目的,而個體化健康教育法則充分考慮了患者的個體化差異,并通過一對一指導、觀看影像視頻、健康知識講座等方式提高患者對相關(guān)知識的理解和掌握[2]。心理護理則是一種將心理學知識應用到護理過程中護理模式,其可有效舒緩患者治療期間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進而幫助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加快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3]。
綜上所述,個體化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AMI患者負性情緒和生活質(zhì)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