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一個畫家首先是評論他的畫。盡量多地看他的畫??此嬍裁矗靠此趺串??聽畫家同行的評論??磳懏嫾业奈恼?。畫家評畫家不一定都會寫成文章。角度不同,深淺各一。二十三年前,中央美院王文彬授寫過一篇《一個流浪青年畫家——張鑒墻》,文章寫道:“張鑒墻是我在美院油畫進修班教學中認識的一個青年,他比我年輕四十多歲,一接觸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消瘦黝黑的面孔,結(jié)實而靈活的身板,一身泥土氣息,他具有明顯的西北口音,不善言辭,卻拿來一大疊油畫寫生讓我看。這些小油畫以濃重的色彩表現(xiàn)出西北和中原各地不同的自然景色,這里凝聚了他多少熱情、毅力和執(zhí)著的追求。細看這些油畫又絕非一揮而就之作。從構(gòu)圖到造型,尤其是色彩上,看來是花了很大力氣認真研究完成的,他已經(jīng)掌握了油畫表現(xiàn)環(huán)境色的能力,這正是寫生油畫最突出的藝術(shù)特色。
這些年來,許多青年藝術(shù)學徒以一種浮燥的心態(tài)畫畫,不走到生活中去,甚至在城市中也極少見到室外直接畫寫生的人了。此風氣也發(fā)展到藝術(shù)院校,形成這種風氣的原因暫不必去全面分析,僅就“藝術(shù)市場”上一些有銷路的作品看,大多也是一些依靠照片臨摹式的假古典,或是按外國現(xiàn)代藝術(shù)畫冊借用來的手法搞的一些偽現(xiàn)代的“作品”,這自然也會影響那些“急功近利”者起而效仿。這些青年不再到生活中去寫生,這實在是一種可悲的現(xiàn)象。
漸漸地我又了解他學畫的過程:他出生于新疆的一個屯墾戍邊的軍人家庭,幼年聰明好學,然而文革中混亂的邊疆無法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望。僅僅是受了他父親參軍前學幾筆中國畫的影響,啟發(fā)了他追求美的意識,從而下決心學習美術(shù)。他向往著去內(nèi)地學習,當他的決心受到父母的認可和支持后,這個十幾歲的小伙子離開了家,開始了流浪的生活。他邊走邊畫,拜師學藝,了解各地人民的生活,也體繪著大自然的性格。幾年來他到過四川、甘肅、陜西、河南等許多地方,這不是一般的“流浪”,我戲稱他是“流(留)學”。他習慣過極端艱苦的生活,這鍛煉出他堅強的性格,還養(yǎng)成了畫寫生、速寫的好習慣(畫小畫是可省時省錢,又便于攜帶的辦法),而他內(nèi)在的感情、性格也被他經(jīng)歷過的山河熔鑄得開闊而深沉,一切是那么的順理成章。他曾在河南一家私立美校學習過一年,這一年提高了他的色彩和造型能力,但他最主要的老師仍是大自然。
之后他鼓起勇氣來到他心目中的藝術(shù)圣地—北京,進入了中央美院油畫進修班。他學習非常認真,在油畫寫生作品中總是一大筆一大筆地找色彩,錯了就刮掉,對自己幾乎是苛求。學習結(jié)束之后,他對自己也有了一定的信心,留在了北京。他力求在北京這一圈內(nèi)外藝術(shù)交流的大環(huán)境中開拓自己的藝術(shù)事業(yè),靠著自己打工的微薄收入在郊區(qū)過著樸素的生活,然而他依然保持著寫生的習慣。
最近他又拿了一些近幾年在各地畫得速寫和油畫作品讓我提意見,這些畫仍保持了他原來小畫的許多特征。我喜歡他去陜北延安、榆林和黃河一線用毛筆畫得速寫,他把那干涸的黃土高原、山梁溝壑表現(xiàn)得那么深沉渾厚,把那里的農(nóng)民畫得真實可信。他用枯筆簡練的手法畫成的黃河,幾乎像是抽象作品,卻讓我感到那水的波動和聲響,他的作品可以說是與自然心神交融的一支支短歌。
正如他自己所認為的那樣,他總是把山水空氣當成音符和旋律,因為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老師。我相信他還會“流浪”下去,在“流”學中不斷地成長。
我希望看到他創(chuàng)作出一些并非即興,而是具有概括性的大型作品,這是攀登一個難度更大的山峰,在這里將遇到更多的難題需要去攻克。”
王先生的文字,完整地介紹了張鑒墻的家庭、學畫經(jīng)歷、畫的特點、風格,這是一個畫家的角度。不同的畫家,對張鑒墻的畫有不同的解讀。摘錄幾段,以助讀者對畫家及其作品有更多的了解:
“我沒想到你畫出了一手漂亮的色彩,你走的是條正路?!?/p>
——朱維民(著名畫家、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教授)
“鑒墻是一位卓越的畫家,我這樣說,不僅是由于他具有一種天賦的審美與畫作的技藝,而且更在于他有一顆敏感而深邃的心靈。他的風景油畫,在給人一種古樸、渾厚的美感體驗之外,還內(nèi)涵著某種靈魂的悸動,那是穿越形式美質(zhì)的歷史敘事,深埋著畫者的感世憂憤的悲傷。藝術(shù)有時竟然有這樣神奇的功能,把美麗與苦難、歡樂與憂傷形象化地結(jié)合在一起,使人在瞬間的審美靜觀中感受到多種情愫的沖擊,但又單純而寧靜。我高興地說,鑒墻的油畫寫生做到了,我為他慶幸?!?/p>
——高全喜(著名藝術(shù)評論家,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
張鑒墻的“寫生”畫幅不大,但看過之后卻印象深刻。我看過很多人的風景寫生,卻很少像看鑒墻的畫這么難忘!鑒墻的畫有著非常敏銳的色彩感覺,可是靜靜的品味卻不僅僅是色彩的魅力;進一步靜靜的品味,又感悟到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可是在被他色彩背后的情感感動之余,再進一步感受,原來是一種發(fā)自心靈的——即作者的魂、景物的魂與觀賞者的魂的共振!在感受“共振”之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風景與風景背后的人文,還有風景背后的敘事與無語;不僅是風景中的陽光與陰暗,還有風景中的美與丑。也許,這就是鑒墻的風景畫令人印象深刻、難忘的根源所在!
——郭雅希(著名評論家,天津美術(shù)學院教授)
“喜歡鑒墻的油畫寫生作品,不僅僅因為我們都曾經(jīng)在新疆這片廣袤的大地上生活,都對色彩有相當?shù)拿舾?,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他的這些畫作中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激情的躍動。小小的畫面色彩強烈凝重,又透著靜謐的永恒;筆觸灑脫不羈,又凸顯造型的力量。看過他無數(shù)的早出晚歸,奔波于中國北方大地所完成的小幅油畫后,我分明看到了這些作品中蘊含著的“大”——大的思考、大的情懷、大的心胸和投射在同道心目中越來越“大”的作品?!?/p>
——左力光(著名畫家,北方民族大學美術(shù)學院院長)
“張鑒墻的速寫技法熟練有功力,他喜歡直接的以速寫素材發(fā)展成油畫作品,并保留素材的生動性,這點我們有共同的語言。張鑒墻有很強的造型能力。這些作品都畫得生動之至,具有一定的單獨欣賞價值。他有廣闊的生活基礎(chǔ)。加上他的勤奮才智,定會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羅爾純(中央美術(shù)學院教授)
“你創(chuàng)作別人畫不出的畫,你堅持了很多人放棄的寫生。人各有志,你定有新績驚世。”
——王敬賢(河南鄭州輕工業(yè)學院教授)
“鑒墻先生與我20年前相識,彼此之間因為都熱愛寫實的小油畫風景而情誼甚切!鑒墻利用業(yè)余時間畫的大量的小風景寫生給我很大的震撼,他的畫初看筆觸強勁,色彩濃烈,有些“蘇派”的影子,但我卻讀懂了在色彩和筆觸后面深藏的濃烈的情感抒發(fā)。那些大漠深處的孤獨和凄苦、夕陽如火的慘烈、錚錚鐵骨般的西北楊樹林的力量,這些表達出來的藝術(shù)深度和力度都不是全靠油畫技巧就能達到的,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審美表達,我知道他從藝的艱難和摯著,他的心性和糾結(jié)不經(jīng)意間就從這些潦潦數(shù)筆的小畫中流露出來了!”
——曲湘建(湖南師范大學教授)
一個真正的畫家不僅需要身體的自由,更需要心靈的自由,從這個意義上說,張鑒墻的創(chuàng)作、生活狀態(tài)更加抵近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