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武
福建省地術拳協會,福建 福州 350011
近年來,“民族民間體育”成為繼民俗體育、民族傳統體育、民間體育等類似詞語之外的新詞匯,顯然,其包含了民族的和民間的兩層含義,是與“民族國家”相對應的另一個層面,它是“與世界范圍內規(guī)范傳播的現代體育競技活動相對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往往長期開展于某一族群中,存在著明顯的地域性和濃郁的民族傳統文化色彩,因此,它與國家流行的現代體育是有差別的”。[1]白晉湘將其定義為:“一個民族或國家的廣大民眾在日常生活和活動空間中直接創(chuàng)造的、有著固有的方式和文化內涵的體育文化?!盵2]由此看來,它是在費孝通先生“文化自覺”語境下的體育含義延伸,凸顯了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和民間文化的大眾實踐性;同時,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第十三屆運動會期間講話精神的反映:“把人民作為發(fā)展體育事業(yè)的主體,把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辈浑y想象,延續(xù)半個多世紀的“全運會”改變了什么:摒棄錦標主義,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發(fā)展觀。人們參與體育的日常需求、對體育精神的追求,開始越來越貼近生活。[3]
在學校體育層面,以西方競技體育文化主導下的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乃至大學體育課程無一例外的延續(xù)了國家此前的體育教育方針,從教材的編寫和師資的培養(yǎng),無不凸顯了競技體育色彩;在奧運爭光的背景下,我國的學校體育教育同樣延續(xù)了增強身體素質、提高運動技能的路線,那些富有歷史情懷、凸顯地域特色、反映民眾日常生活、具有濃郁的煙火氣息和人文精神感召力的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的缺席無疑是最不應該的,所以,我們必須思考民族民間體育如何在學校體育課程中生根發(fā)芽,尤其是最具號召力的高校體育課程。遺憾的是,部分高校嘗試引入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并沒有獲得預想的效果,甚至是棄之可惜,用之不佳。
在高校傳承和開展民族民間體育的確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民俗性、民間性、地方性都能激起高校學生以及高校領導對這一項目的興趣。許萬林描述了“安塞腰鼓”這一我國大西北地區(qū)民間民族體育項目進入高校表演的盛況,“在2000年校運會和陜西省大學生運動會上推出了大型團體操《安塞腰鼓》,表演一舉成功,受到了高校師生和社會各界的好評,陜西電視臺為此特意制作了專題片《走進高校體育》,通過陜西電視臺和衛(wèi)視臺進行了播放?!盵4]很快,甘肅、青海的兩所高校也到西安理工大學學習經驗,邀請老師傳授安塞腰鼓的技術與經驗。同時,陜西本土高校也掀起了安塞腰鼓的熱潮,“多所學校將其引人校園,成為陜西省高校最具影響力的民族體育項目”。[4]從1999年到2004年,陜西、甘肅、青海等西北部省份近10所高校引入安塞腰鼓項目參與學校選修課和大型運動會表演。
一般來說,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在西部如貴州、云南、廣西、陜西、甘肅、新疆等地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開展效果較好,如北方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院校開展的舞龍、舞獅、陀螺、板鞋競速、高腳馬、搶花炮等項目得到了廣大青年大學生的喜愛,并在校級、市級、省級的大型運動會上進行了的民族特色項目展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但是,人們很快發(fā)現,這些在高校發(fā)展迅猛的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僅限于大型場合的表演,難以真正融入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部分學校甚至連選修課都難以開展。為此,2016年云南省出臺的《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重視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全面發(fā)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將云南省少數民族民間體育活動納入到大、中、小學校體育課程中,其背景是現階段多數大中小學的體育課程內容以球類、田徑為主,在當地頗有群眾基礎的白族舞蹈“霸王鞭”、藏族“鍋莊舞”、景頗族的“刀舞”并沒有在學校得到有效的開發(fā)利用。實際的情況是,這些項目也曾經在學校體育課程出現,但結果卻是曇花一現。
無疑,我國民族民間體育項目以其民族性、地域性、傳承性、健身性、娛樂性、多樣性特征能夠符合和滿足目前高校體育教育的基本需求,其文化認同和教育功能是其他西方體育項目所難以比擬的。但是,在另一層面,我們也看到了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倉促進入高校的水土不服現象。調查顯示,多數高校引入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在取得暫時的社會效應和學生回應以后,往往難以持久。
在筆者對相關院校教師的訪談中,他們普遍認為高校引入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具有“偶然性”和“隨機性”,并沒有深入研究其技術特色和文化內涵使之“課程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備受社會各界重視的文化自覺背景下,高校能夠較早敏感的接觸到社會文化思潮的走向并積極實踐;但是,在上級領導的要求下,體育教師僅僅從形式、動作上引入了各類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并沒有深挖這類體育項目的文化內容。長期以來,西方競技體育如田徑、體操、籃球等項目對儀式性文化內容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各高校在吸收民族民間體育時也想當然的直接“省略”掉了表面看來不重要實則至關重要的儀式性內容,忽略了強調“留住文化的根和守住民族的魂”的高校媒介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以發(fā)展經濟為主流的地方政府意識中,地方文化的發(fā)展難以得到有效的重視,“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思維慣性主導了這一時期各類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經濟文化招商活動。作為配角,民族民間體育代表的各種集體活動成為一種吸引潛在經濟投資的符號,其“熱鬧”的外表僅負責吸引投資商,其深層次文化挖掘與提煉以及更進一步的文化產業(yè)投資無人問津。顯而易見,政府關注的是投資商的投資金額,而不是當地文化的發(fā)展、傳承、傳播和弘揚,投資商關注的是地方政府在征地、稅收等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以及地方文化資源能夠帶來的資金回報。所以,不難想象,本應是主體的地方文化資源在當地政府和投資商夾縫中的生存狀態(tài)——曇花一現或者茍延殘喘。
同樣,從學校教育層面來看,多數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的校園“加盟”仍存在“文化主體”缺失現象,以學校學生為主體的各種民族民間體育表演活動僅是作為“文化表演”存在,西安理工大學的安塞腰鼓活動參加了校運會、省運會的現場表演,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效應,陜西省多所學校也效仿西安理工大學成立了各自的安塞腰鼓表演隊,但是,當作為一門規(guī)范的體育課程進行時卻發(fā)現少有學生報名。調查的結果顯示,多數學生更愿意參與表演活動而不是作為一門正式課程進行學習。作為課外活動的火熱和體育課程的冷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背后隱情值得教育者乃至整個社會深思。
幾乎大部分高校引入的民族民間體育項目都是從表演活動開始的,這也表明我國民族民間體育的優(yōu)勢所在:群眾基礎好、娛樂性強、民族和諧的符號、地域文化表征和一定的教育儀式性等。學校引入民族民間體育項目與社會其他機構和民族民間體育的聯姻略有不同,前者主要將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點綴校園文化建設,后者主要將其當做一種文化資本進而創(chuàng)造更多的經濟價值,這就決定了學校能夠主動將其納入學校教育范疇。實際上,多數高校甚至是中小學都在各自的教育實踐活動中進行過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河北省泊頭市、河南省溫縣、登封市、鄭州市等地區(qū)都出臺相關文件,明確將地方武術拳種和其他民間體育項目納入中小學體育課程,并進行了相關的師資培訓和編寫校本教材及其他配套措施,雖然取得一定的實際效果,但遠沒有使校園成為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傳播和傳承的樂土,甚至一些學校的這類課程最終不了了之。所以,擺脫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按照教育規(guī)律才是民族民間體育在高校生存的必由之路。
首先,我國民族民間體育項目是族群集體生活的寫照,是對古人狩獵、生產、采集、娛樂、宗教活動的藝術再現,所以集體的宏大表演最能再現各族群的“生活現場”,也最能激發(fā)參與者的情感體驗;這是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在高校的存在基礎,屬于社會心理認同層面,最能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文化的關注。所以,由表演活動進入高校是民族民間體育的合適路徑,這也是各高??吹轿靼怖砉ご髮W成功之后群起效仿的原因之一,但是,如陳平原所言:“傳媒關注當下,需要熱鬧;大學追求久遠,必須冷靜”。[5]對待民族民間體育項目進校園繼而成為一門體育課程,并非頭腦發(fā)熱所能夠達到的,它需要深思熟慮、循序漸進。
其次,采用全校性選修課的模式,以“非正式”方式進入體育課程教學場景。選修課作為校園第二課程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愛好為主,并輔以一定的學分,內容以簡化的動作和文化內涵簡介引導學生進入,以短學期或者一學期的學習時間切入,讓學生淺嘗輒止即可,時間過久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多數學生特點認真研究課程的教材選擇、內容設置和教學方法,突出民族民間氛圍、淡化技術動作要求,為正式進入體育課程做好充分的準備。
最后,對高校引入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的思路,一定要采用創(chuàng)新型實踐模式,而不是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安塞腰鼓在西安理工大學課程開設失敗案例警示我們,作為文化表演活動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其能夠理所當然的應該成為一門規(guī)范的體育課程,兩者之間顯然有著一定的差距。安塞腰鼓在各種大型活動中的成功表演表明了這一場景契合了民俗活動的本意;也告訴我們,離開了民間傳統生活,經歷歷史變遷的民族民間體育活動,簡單將其移植于高校以綿延其文化傳承道路可能是一廂情愿的。眾所周知,長期以來,國人將體育定位在增強體質和強健體魄層面,嚴重忽略了“文明精神”的教育層面;體育課程被弱化為“出汗”和為調節(jié)其他課程的“開胃菜”;所以,當民族民間體育項目進入體育課程時,首先被考慮的不是其“原生態(tài)”的民間文化價值,而是規(guī)范的運動技術動作和安全鍛煉學生的健身價值。因此,不難理解安塞腰鼓活動中熱情萬丈的大學生遭遇選修課和體育課程時便毫無興趣,歸根結底是學校慣用的體育教學思維沒有適應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本質特征。所以,創(chuàng)新民族民間體育進入課堂的思路就必須突破以往界限,甚至在師資安排上可以突出“民間”特點,如邀請非遺傳承人到學校定期授課,課程也不必拘泥于學校場館,讓學生多參加民間民俗活動現場,教材的編寫可以邀請民間藝人參加,等等。
當然,創(chuàng)新也意味著可能的暫時失敗,所以也警示參與的教師和學校領導應該以積極、平常的心態(tài)應對民族民間體育進入課程的諸多問題,新生項目畢竟需要呵護和時間去完善。
作為民族民間體育的代表,武術進入大、中、小學乃至幼兒園已經成為國家戰(zhàn)略,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相關部門多次發(fā)文要求保證武術內容在體育課程中的比例,但是,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小學,武術課堂的實際效果往往叫座不叫好,陷入“學生喜歡武術,卻不喜歡武術課”的怪圈。對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不喜歡一開始便是劈叉、馬步、踢腿等乏味枯燥的基本練習以及學而無用的套路動作。然而,部分學校引入當地非遺民間武術老拳師到學校任教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國家統編教材和體育院校畢業(yè)老師的吸引力卻不如民間武術傳承人。沿著這一思路,其他民族民間體育應避免近幾十年武術在學校體育課程中的失敗現狀出現。
首先,對體育教育的理解應從運動項目訓練的誤區(qū)中掙脫出來。體育應該是教育而非簡單的訓練,對待民族民間體育項目更是如此。謝智學指出體育教師對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的開發(fā)利用還沒有完全上升到“課程意識”的層面,且教師們獲取資源的渠道較為單一有限,僅能精選其中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民族體育項目。[6]令人驚喜的是,這一困境的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近年來,西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上海體育學院、南京體育學院等部分高校流行的射藝課程和成立的射藝協會受到大學生們的普遍喜愛,體育課、選修課程常常爆滿。該課程的成功在于課程設置初衷并沒有將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射箭技術提升作為主要目標,而是凸顯學生對傳統文化“禮”的體悟和身心成長的教育過程作為主要內容。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已經有30多所大學正式開設射藝課程,100多所大學相繼成立了射藝社團、協會。從西周形成的“射禮”,到孟子提倡的“發(fā)而不中,反求諸己”和“射以觀德”,在大學體育課程的教育過程中,大學生不僅實踐了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的復興,而且體驗了傳統文化之旅的起點,這才應該是高校引入民族民間體育的本意,而不是應急之需。
西安理工大學的“安塞腰鼓”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從而成為陜西、甘肅、寧夏等高校的榜樣,多所大學從善如流。一時間,各學校的大型活動都是“安塞腰鼓”,產生了千篇一律的疊加效應,本來的特色也就不再是特色??梢韵胂?,無法確立自己的獨特個性,這種暫時性的轟動難以在高校持久生存,學校層面和學生層面的興趣都會逐漸下降。
嚴格來講,民族民間體育是不同族群之間的“認同邊界”,通過這些民族民間體育活動中的儀式、服裝、旗幟等象征物表現出來,從而確立了其“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質。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說:“即使很小的族群,其成員之間也不可能全部相互認識,但在每個人的腦海中,卻覺得與其他成員有親密的關系”。[7]因此,同一族群可以通過認同和記憶對自己的文化符號在現代社會中進行解構、建構和重構,這也是不同族群得以生存和區(qū)別的前提。所以,延伸至各高校,它們在選擇并引入不同的民族民間體育時必須經過深思熟慮,確立自己學校的特點和地域個性是否契合選擇的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在此基礎上,更應區(qū)別其他高校,形成自己“一校一品”的文化品牌。
作為一種族群的認同媒介,民族民間體育本質上是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實踐反映,用以處理與自己、群體、自然的關系,在群體的關系處理過程中才能形成自己的記憶和認同,所以,將其納入體育教學當中不能違背其原初本質。將選入的民族民間體育活動以小組賽事活動開展起來,小組成員在練與賽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風格,相互之間融合、互動進而擁有自己的記憶和認同,教育也就因此而潛移默化。小組賽事活動開展的動力足以使學生們在練習的時候注重團結、配合、規(guī)范,甚至是將其融入自己的大學生涯,其求知欲和教師的“教”形成良性互動。進而,將課間小組賽事擴展至班級賽事、年級賽事,形成全校的特色文化傳承,從而解決學生興趣不足的老問題。
一項民族民間體育活動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必須體現集體性、表演性、娛樂性和教育性,以其鄉(xiāng)土風味豐富大學生的族群情感、點綴學校生活、體現生命內涵。黨的“十八大”至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多個場合評價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fā)展。他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chuàng)造和延續(xù)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將那些棲息于民間的、鮮活的民族體育活動引入高校體育課堂是極為重要的一步,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具體實踐活動,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一步,如何走好這一步,需要不同階層的教育工作者深入民間參與觀察那些蘊含生命價值的文化遺產,結合高校教育方針進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也許,不久的將來,高校也能成為我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的傳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