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數(shù)學教學也必須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改變課堂格局,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學得更高效、更快樂、更有后勁兒,從而達到既“愛學數(shù)學”,又“會學數(shù)學”的目的。
一個好的課前環(huán)境,是一節(jié)課的好開端,同時也是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進行有效合作的必要條件。例如:在教學《小數(shù)的性質》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好的利用以前學過的直尺工具、格子圖、小數(shù)的意義等進行合作學習和交流,課前老師根據學生情況,利用信息技術工具課前錄制了微課。將之前學生可能已經淡忘的直尺工具、格子圖、小數(shù)的意義以及當時研究的過程錄制下來,供學生課前觀看學習。這樣的微課錄制,學生回到家后可以在任意一臺電腦上觀看學習,看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反復的重復觀看,直到看懂為止。這樣就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學習。
當然學生的課前學習也少不了教師的引導,因此,在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同時,還要提供給學生研究記錄單,讓學生根據觀看的內容,及時記錄下自己的學習收獲,同時完成幾道思考題目。例如,在《小數(shù)的意義》一課的微課觀看時,同時發(fā)放如下學習記錄單:
學生記錄單
我猜想:0.5○0.50
我是這樣研究的:
學生通過記錄自己的研究過程,及時將微課中的方法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同時老師通過課前查看學生的研究記錄單,可以掌握學生學習基礎的第一手資料,為課堂上的合作交流做好充分的預設和材料準備。
在這樣課前學習的輔助下,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實現(xiàn)翻轉。變身為課堂的主人,展示他們課前學生的成果,并且在小組的共同學習和相互補充下完善對小數(shù)意義的認識,這樣的合作學習顯然與課前的信息技術的支撐是分不開的。
在教學中,要盡可能的利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過程中獲得更重要的能力——自主更新知識的能力。而電子書包就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一個很好的載體。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密鋪》一課時,教師提前布置學生利用電子書包查找有關圖形密鋪的圖片、文字、視頻資料等,上課時將學生的資源在班級內共享,形成一個大的資源包。學生再以小組為單位,在組內合作學習資源包中的內容。合作的內容包括搜集資源庫中本組認為最有價值的資源,將找到的信息以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形成本組的觀點,最后再班內進行匯報交流。而教師在課堂中更多的是成為指導者、協(xié)作者的角色,在民主、互動的學習氛圍中,學生交流合作意識得到加強。
一個小小的電子書包就像一個信息庫一樣,學生通過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真正的經歷知識學習的過程,在課堂中每個人都有事可做,學生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也經歷了其他小組同學的知識形成過程。知識、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自然而然的為學生所內化,這也正是新課標所提倡的教學方式。
校際間的聯(lián)動同時也更有利于實現(xiàn)教育公平,讓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同樣的教育。
例如,教學《平行與相交》一課時,我們就曾將兩個學校的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連接在一起,共同上課。課堂上,兩個學校的學生在同一塊黑板上做題,互相交流想法、補充觀點,互相評價。40分鐘的課堂并沒有因為學生的增多而效率下降,相反的,由于學生的互動交流多樣了,出現(xiàn)了更多的做題方法,學生也同時在互相評價中收獲了喜悅和濃厚的學習興趣。這種多元化的合作學習能夠使教學薄弱的學校也享有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同時教學相對有優(yōu)勢的學校,通過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評價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可以說使兩個班級的教學達到雙贏的效果。
實現(xiàn)合作的多元化也可以通過電子書包的途徑。利用電子書包可以對班內的學生進行分組,不同的小組討論不同的題目,再分頭匯報,這樣,在同樣的時間里,學生就能夠通過交流分享掌握兩種題目,提高了課堂效率。
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提升少不了教師適時的、個性化的評價和反饋。傳統(tǒng)教學中我們只能利用教師的語言和體態(tài)給學生適當?shù)脑u價,而依托信息技術,我們評價的方法就大大增多了。
例如,我們在教授完新課時,一般要輔以相對應的練習,學生做完后我們可能會采取走批、舉手統(tǒng)計等方法了解學生的做題正確率,這種方式就造成班里的個別沉默寡言的學生容易被忽略,或者學生不愿意讓老師知道自己做錯題目的情況出現(xiàn)。而利用電子書包,我們可以實時反饋每個題目的正確率,發(fā)現(xiàn)是哪位同學在哪道題目上出現(xiàn)了錯誤,這樣我們就可以及時的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了解和反饋。同時對做錯的題目,學生還可以自己查看題目詳解,了解錯誤原因,真正實現(xiàn)了關注每個孩子,實現(xiàn)了個性化教學。
學生的合作學習不僅需要老師的評價,更需要來自同伴們的評價。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電子書包的屏幕廣播功能,將小組的作品廣播到屏幕上,這樣更加方便學生介紹自己的合作成果,也使生生互評的實現(xiàn)更加真實化。
一節(jié)課只有40分鐘,而我們的教育目的是使這40分鐘的教學效果延伸到他的平日生活中。我們可以布置與課堂有關的實踐作業(yè),讓學生們合作完成各種有趣的活動,從而使合作成為習慣。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一課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小組帶著電子書包,到校園里尋找三角形,將實際生活中的三角形拍下來,簡單解釋為什么設計成這種形狀,從而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使數(shù)學素養(yǎng)的生命力得以延伸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