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波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婁葑實驗小學,江蘇蘇州 215021)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數(shù)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shù)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标P注所有學生的發(fā)展并非易事,就像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一片葉子一樣,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存在差異。每位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不同,不論是智力水平還是知識基礎都存在不同。每位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學生個性也越來越鮮明。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不能一成不變,否則容易顧此失彼。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如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呢?筆者根據(jù)自身教學實踐對數(shù)學課堂中如何實施差異教學進行了一些思考。
筆者任教兩個班級的數(shù)學。兩個班級的學生有著鮮明的特征,A班學生思維活躍,有著良好的學習方法,大部分學生對掌握數(shù)學知識點感到十分輕松,課堂上師生互動熱鬧非凡,但學生容易心浮氣躁,往往犯些低級錯誤;B班學生踏實努力,學生表現(xiàn)成紡錘形,部分學生思維活躍、成績優(yōu)異,大多數(shù)學生只能吸收教材上的知識,個別學生甚至對教材知識的學習都有些困難,學習速度慢,疲于語數(shù)英的學習,頗為痛苦。
兩個班級的差異讓筆者在剛接班時痛苦不已,根據(jù)教材、教參備課,往往兩頭不能兼顧。教學太簡單,A班以及B班個別學生在課堂上提不起興趣,即使是基礎知識也不愿意認真學習,反而掌握不好當堂課的內(nèi)容。教學深了,B班大部分學生聽得云里霧里,課堂上毫無互動,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冥思苦想后,筆者終于明白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關注學情,做好兩手準備。每課力求做到一課兩背,A班的課從基礎出發(fā)層層深入,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后逐步增加難度,拓展課堂內(nèi)容,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有了挑戰(zhàn),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B班的教學注重基礎,大部分時間用于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注重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整體掌握新課后,留下1~2個思維拓展題,讓學優(yōu)生訓練思維,拔高能力,也讓中等生跳一跳能夠得著,體會思索而得的成就感。對于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鼓勵而不強求,既不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幫助他們完成當天學習任務,取得不錯的效果。
山不就我我就山,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面對這樣的差異,靈活選擇教學方法,能有效減弱學生差異帶來的影響。教師不能要求每位學生都能獲得一樣的課堂收獲,更不能奢求每個學生必須完全掌握教師預設的教學內(nèi)容,依據(jù)學生作出改變,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即使需要教師同一節(jié)課備兩遍,也是值得的。這是對每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才是有效的。
合作學習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圍繞某一任務展開的師生、生生之間的學習活動。課程標準中指出,合作學習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不過,學習能力的差異使合作學習的角色分工十分明顯。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往往是小組合作中的主角,他們是討論的中心,往往能發(fā)表正確的、優(yōu)秀的言論;而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經(jīng)常是合作中的配角、旁觀者甚至是“路人甲”,得到發(fā)言的機會很少,往往是只聽不說,或者游離于談論之外,無法聽懂“主角”在說什么。
教師不能在小組合作的時候強行干預這一現(xiàn)象,無法提供給“配角”表達自己觀點或者提出疑問的機會,但可以利用學生間的差異進行互助學習。例如,將學習習慣、能力水平差不多的學生分為一組,讓這類小組的成員暢所欲言,互相提出觀點,分享所學,提高能力。學習能力相差較大的學生,也分為一組,從基礎出發(fā),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帶動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隨時考核,隨時督促??砂堰@樣的學習稱為“互助學習”,首先由能力弱的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讓能力強的學生幫助解答,并擔任他們一對一的小老師,再由能力強的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算作學習考查,由能力弱的學生解答。這樣你幫我、我追你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幫助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從而提升不同學生的水平。另外,所有的小老師也會被分為一組,共同討論難題,分享“教學經(jīng)驗”,在和學習有困難的伙伴結對過程中,加深自身對知識的理解。
學生差異的存在,使得這樣的學習方式得以形成,學有余力的學生也需要有展示自己的平臺,擔任小老師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是對學生個體差異的最好利用,還能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差異教學不僅是教師的任務,也需要學生的參與。
練習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最好方法,也是對學生已學知識的鞏固。所以,課堂練習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需要斟酌。如果練習題難度較低,對學優(yōu)生來說,解決這樣的問題絲毫沒有難度,別人還在思考或是計算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得出答案,又一次搶占“戲份”,或者覺得沒有挑戰(zhàn)性,失去學習的興趣。如果練習內(nèi)容較難,就等于放棄了班級里的大部分學生。因此,考慮不同學生間的差異,設計有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收獲,這樣才能使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1]。
每天的布置回家作業(yè)可以設計1~2 道“拓展提高題”,難度大于當天的基礎知識,需要學生思考來完成,供學生選做。
例如,在教學長、正方體體積時,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一種牙膏的包裝盒是長方體,長是15厘米,寬和高都是3厘米?,F(xiàn)有一個長60厘米、寬30厘米、高30厘米的長方體紙箱,這個紙箱中最多能放多少盒牙膏?
在學生剛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時,作業(yè)一般是圍繞計算長、正方體體積計算來設計的,但這個問題與教學時的例題頗為相似,只不過擺放的小正方體變成了小長方體。正確的做法是判斷長能擺幾個牙膏,寬能擺幾排,高能擺幾層,然后計算乘積,由于長、寬、高都能整除,用大體積除以小體積也能計算出正確答案。
參照此問題,可以再設計一題:一種牙膏的包裝盒是長方體,長是15厘米,寬和高都是3厘米?,F(xiàn)有一個長60厘米、寬40厘米、高30厘米的長方體紙箱,這個紙箱中最多能放多少盒牙膏?
改變大長方體的寬,大體積除以小體積的方法就不再適用,題目的難度再次加大。
在同一題中,適當設計有層次的變式也是一類。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練習課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練習題:
(1)基礎題:一個長方形的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
(2)發(fā)展題: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形,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拼在一起,周長是多少?
(3)綜合題:一個長方形的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在這個長方形中剪出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
(4)思考題:一個長方形的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在這個長方形中剪出最大的正方形,剩余部分的周長是多少?
練習中的數(shù)字雖未變化,但問題卻發(fā)生了變化,不同的問題也能滿足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促使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進來。
早在幾千年前,教育家孔子就倡導因材施教,在以生為本的大環(huán)境中,差異教學值得每位教師鉆研。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的發(fā)展,課堂上不尊重學生的差異,是不會使學生的學習真正得到促進的。善于利用學生的個體差異,能夠設計出分層作業(yè)的教師,已經(jīng)走在差異教學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