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蘭
(福建省武平縣教師進修學校,福建龍巖 364300)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現(xiàn)代外語應注重語言學習過程,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1]?;诖耍疚奶骄苛恕八季S課堂”形態(tài)下初中英語文學體驗閱讀的“三文體驗”模式,旨在切實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說到教學體驗,教師就會聯(lián)想到體驗教育、體驗教學或體驗學習。一線教師似乎每天都在開展體驗活動,但只局限于教師的本位體驗,忽略了學生的主體體驗,如對文本的體驗、對語篇意義的體驗、對作者寫作意圖的體驗等。
事實上,提高外語閱讀能力僅靠幾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需借助文字所構成的語境擴充語言知識。最豐富的語境非小說、劇本莫屬。文學體驗閱讀正好是架設體驗與文學的橋梁。
初中英語“思維課堂”是福建省初中英語名師工作室一直在實踐并推廣的教學形態(tài),其核心是“語境—文本—問題—信息”的綜合體。在此理念框架下,本文開展“RAISE”教學模式的印證性研究。
課堂是實現(xiàn)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課程標準的主戰(zhàn)場,是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成長的主渠道。在“立德樹人、核心素養(yǎng)”的雙重作用下,各地初中英語課堂呈現(xiàn)出重意義建構、重思維培養(yǎng)和重素養(yǎng)提升的趨勢,旨在努力借助“課堂轉型”實現(xiàn)課程目標。
“課改”的實現(xiàn)依賴于課堂“改課”。學科課程標準僅提供“課改”的邏輯整合,隨著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關鍵要靠教師課堂的行動整合。“思維課堂”正是邏輯整合和行動整合的“考夫卡場域”。它能將舊的旨在“傳遞知識”的“教學黃金律”轉向為“建構知識”的“教學黃金律”,因為衡量教學有效與否的標尺就在于學生是否學會了思考,是否能夠直面解決真實問題[2]。而且,“思維課堂”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當前教育浮躁、浮夸的傾向,使教育回歸本質(zhì)?!八季S課堂”的有效實施,能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方法,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思維效益,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超越,有著無窮無盡的生命力[3]。
在“思維課堂”形態(tài)的作用下,初中英語文學閱讀非常有必要且煥發(fā)新意。其必要基于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語言與思維的同步發(fā)展,語言的學習與思維的提升正相關,初中英語語言能力發(fā)展的瓶頸在于語言接觸量及語言接觸時觸發(fā)的思維量。同時,其必要還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使然,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的獲取一定是源于大量的語言體驗,文化理解僅靠教材的“豆腐塊”是不夠的,文化體驗是從地道、原味的英語文學中的閱讀開始的,每篇作品的面世都蘊含著當時的風土人情、政治宗教、科技文明等。
煥發(fā)新意表現(xiàn)在文學閱讀滲入思維元素后,如此閱讀便有了靈魂,有了主脈。學生與作品間通過思維形成橋梁,如思維導圖讓作品外顯化。師生對作品的共同關注點一致,如此師生便可從文字、文法、文化、文本、文學層面上以思維為焦點展開閱讀,從而使深層體驗變成可能,使思維提升成為可能。
文學體驗用一種全景的圖式文法為學生展現(xiàn)了文學的全貌。在初中階段,我們不追求深層的文字理解和結構解讀,只要求學生全面感知和體驗文學故事,以形成對文化交際的悅納心理[4]。初中文學閱讀的選材以“連環(huán)畫”“故事會”“漫畫”的形式呈現(xiàn),以增強體驗的全息性。
從恐懼適應到喜悅,這本就是初中生情感閱歷的必然過程。對于篇幅大大長于教材的文學閱讀語篇而言,情感的培育是不可或缺的。學生對文學閱讀充滿情感和激情,能促進文學閱讀的“良性循環(huán)”。
對比與反思是文學閱讀體驗的體驗。學生只有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形式、表達習慣、人文價值有一定的思考,才能實現(xiàn)體驗的價值,才能體驗到平時“豆腐塊”閱讀理解所不能體驗到的體驗。文學體驗閱讀后的課堂“思辨”活動,能將學生的思維推向更高階段。
體驗目標:對初二的學生來講,文學體驗的首要層面是語言趣味和文字形式,這既讓學生在自主閱讀、靜默閱讀、互助閱讀中不斷克服字詞障礙、文化差異,又能獲得獨特的語言感覺和體驗。
這種體驗只限于學生對文學語言的籠統(tǒng)理解(暨泛讀),不要求斟字酌句(暨精讀)。本文以文學簡寫作品The Last of the Mohicans為例進行說明。全文字數(shù):8400;作者:James Fenimore Cooper;閱讀反應:每天讀600~700 詞,共13 天讀完一遍,之后用5 天讀第二遍并完成思考題,學生普遍能讀懂75%以上的內(nèi)容。
【朗讀體驗】
學生獨立閱讀完整篇后,選取印象最深的某章節(jié)中的某一塊,反復朗讀。教師根據(jù)學生的選擇分組,將選擇同一朗讀章節(jié)的學生分成一組(7~8 人),課堂上給予學生10 分鐘時間進行小組交流朗讀,并讓學生選取小組中的一位代表上臺朗讀。朗讀體驗的前提是教師先行體驗。教師體驗在于先行閱讀和視頻整合,主要剪輯學生朗讀的相關片段,待學生朗讀完播放相應的視頻。以下是學生具體的朗讀體驗。
Roger:我朗讀的是第21 頁。從“‘...Then the war started,’ said Magua...”到“‘...It is not important,’said Cora.”我朗讀這一頁的理由是,這一頁的對話告訴我們,為什么馬瓜要殺蒙羅,而且充分表現(xiàn)了馬瓜生氣時的形象。
Sundea:我朗讀的是第22 頁的第二段到第24 頁?!癕agua stood in front of Cora...Suddenly a gun fired and the Huron fell dead.”我朗讀這一段的原因是Cora 是一位勇敢、善良的女孩,并且在生命受到威脅時,她可以放棄自身的利益,成全馬瓜成為他的妻子,只是為了讓他的同伴得以自由,從中體現(xiàn)出她無私的精神色彩。
George:我朗誦的是第35 頁的第七行到第36 頁?!癆lice and Cora saw their father...The Huron took them along a path towards Lake Horican.”我朗誦的原因是主人公Cora 和Alice見到她們的爸爸,向他求助,但是他沒有聽見,她們又被休倫人帶回了休倫湖。這個過程,她們兩姐妹的心理是跌宕起伏的。
實踐證明,情感朗讀和表演體驗是語言體驗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可根據(jù)小說提供的情境、情節(jié),選取一段或一部分讓學生進行入境表演,以此加強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進一步理解。
對于漢語而言,文字與文法都是語言本身。但對于文學體驗閱讀,文法集聚書寫法規(guī),一般用來指以文字、詞語、短句、句子的編排而組成的完整語句和文章的合理性組織,也可以說是對文學結構和組織的體驗。《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主動參與主題意義的探究活動,并從中學習語言知識、發(fā)展語言技能、汲取文化營養(yǎng),從而促進多元思維,塑造良好品格,優(yōu)化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確保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的同步提升。[5]”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對語篇結構“how”的滲透和語篇意義“why”的解讀,即對語篇修辭和寫法的探究和對作者意圖的挖掘。
鑒于初中生的認知水平,本文開展的文法探究主要以“Interpreting”方式展開。Interpreting 是指針對閱讀思考題做一些解釋說明,或者對閱讀中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可以由學生提出,然后請其他學生解答,也可以由教師幫助解答。實錄如下。
學生問題一:21 頁中,Cora 為什么說“It is not important”?
學生答:我認為,這里體現(xiàn)了Cora 不想讓Duncan 過多地擔心她,體現(xiàn)了她的善解人意,不讓人擔心,還體現(xiàn)了Cora 對Magua 強迫她當他的wife 的無奈與失望。
學生問題二:64 頁中的“Magua shouted angrily”,Cora死了,馬瓜為什么會如此生氣,Cora 不是他的仇人嗎?難道為了愛就可以放棄“家國之恨”,這樣會不會太自私呢?
學生答:因為Magua 喜愛Cora,Cora 很不希望她的家人受到傷害,Magua 尊重她的選擇。
學生問題三:在50 頁,為什么結局作者設置的是Uncas死了,而不是他的父親死了?
學生答:首先,這一整部文章是為了體現(xiàn)英國殖民者與法國殖民者的殘暴;其次,以年輕兒子死去而只留下年老父親能更加體現(xiàn)其蒼涼與無奈;最后,是文化差異,在外國人眼里,老者比年輕人更有地位、更重要。
文化體驗是從人文學科的特點出發(fā),借助欣賞與思考、比較與批判等心理過程,幫助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文化、感知文化和悅納文化,使其從感性思維走向理性思維,從文字到文法再到文化,從而掃除英語教學呆板的氣息,使學生身處賞心悅目的審美情境、活動情境和思維情境中,領略語言的魅力。再以The Last of the Mohicans課例來進行說明。
文化體驗最精彩的當屬話劇表演。十位同學選取最出彩的Chapter 11The Old Chief作為素材,自編自導,將表演濃縮在5 分鐘內(nèi),展現(xiàn)了全部人物,給全體學生帶來了精彩的表演。
課后,學生導演這樣說:“其實我在一開始,腦子當中也沒有什么新穎的想法,不過在后來慢慢想了出來。我先從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高潮開始想起,篩選多次,就把最后辯論的那一部分拿來做表演話劇。畢竟在辯論的那一部分,所有關鍵性的人物都出現(xiàn)了,而且辯論時也很激烈,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能使表演更加富有渲染力。在召集演員時,我主要召集與故事中人物性格相似的同學,這能使文章中辯論的故事更加鮮活生動地被表演出來,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的話劇表演,主要是根據(jù)原先的課文對話和觀看電影時所產(chǎn)生的靈感而創(chuàng)作的。”
初中英語文學閱讀的宗旨在于“體驗”,教師應該讓學生體驗文學閱讀新奇多變的“教”“學”方式,在閱讀情感上,讓學生體驗“樂趣→艱巨→樂趣”這一規(guī)律;在閱讀機制上,讓學生享受“體驗—再體驗—深入體驗”的成就感?!叭捏w驗”閱讀是基于初中生的心智特征和閱讀特點來設定的實踐思路。對于語言能力較好的學生而言,“三文體驗”是不夠的。誠然,實驗中仍有許多問題期待解決,如在文學閱讀中如何克服生詞障礙、初中生如何克服閱讀倦怠感和獨立閱讀的惰性、體驗深淺度的把握、文學閱讀材料選取的科學性和適應性、閱讀能力提高的科學檢測、閱讀時間和空間的預留和保證等。筆者會繼續(xù)深入研究,以不斷完善該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