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華
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不僅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基本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同時也應當具有德育教育的功能,當然,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不是單純的德育說教,而是要在語文教學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教育,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從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還有不少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的德育教育功能關注不夠,在教學中未能主動開展德育滲透教育,如何更好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讓“德育之花”在小學語文課堂盡情綻放,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課堂教學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的,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要讓學生能真正走進文本的世界,從中得到德育的滲透教育,語文教師可以嘗試在開展教學時創(chuàng)設真實有效的情景,以吸引學生對文本的注意力。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語文教師需要以文本為基礎,同時考慮學生的認知特征,以讓創(chuàng)設的情境能更好地開展德育教育。
例如,在開展《美麗的小興安嶺》的教學時,為營造更真實有效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語文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些小興安嶺的風光物產(chǎn)圖片,學生們在觀看圖片后很容易被美好的風光吸引,注意力能得到有效集中,有效代入情境,產(chǎn)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由此可以讓教師更好地開展閱讀教學,同時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對我國的大好河山產(chǎn)生油然的自豪與熱愛情感,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語文教師還需要選擇適當?shù)那榫硠?chuàng)設方法,例如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或與學生進行互動等,以達到最優(yōu)效果。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飽含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具有很強的人文屬性與情感感染作用,也具有天然的德育滲透作用。作為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利用文本的這一屬性,以文本閱讀為基礎,引導學生采用多種閱讀方法,來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更好地理解文本蘊含的思想與情感,得到情感的升華,由此滲透德育方面的教育。
例如,在開展《獵人海力布》的文本教學時,為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海力布熱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質(zhì),語文教師可以采取多種閱讀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泛讀,大概了解文意,掃清文字的困難,再進行細細的品讀,在品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問題,更深入地認識與理解文本。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中要充滿感情,體會人物的情感,通過朗讀來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更好地體會海力布的精神,讓學生得到情感的熏陶與升華,由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提高德育滲透教學的成效。
語文教師需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自主閱讀,結合文本具體內(nèi)容來選擇比較適當?shù)拈喿x方法,教師主要起引導的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語文教師還需要重視語文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與參與,潛移默化地得到德育素養(yǎng)的提高,真正將德育內(nèi)容內(nèi)化為自己的行為動機。確立語文實踐活動的主題是語文教師需要重視與關注的關鍵所在,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征,選擇適當?shù)闹黝},以更好地進行德育滲透教育。
我國有許多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也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語文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節(jié)日,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例如,中秋節(jié)來臨前,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中秋活動,活動內(nèi)容包括了解中秋節(jié)的來歷、收集中秋相關的民間故事與詩詞、制作中秋感恩賀卡、與父母進行中秋賞月等。通過這種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傳承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
語文教師在開展實踐活動前,還需要做好活動的策劃與設計,除實踐活動的主題與內(nèi)容、活動的程序、活動的方法、活動的場所等都需要教師提前進行設計。
總的來說,德育滲透教育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如何更好地開展德育滲透教學,讓“德育之花”在小學語文課堂盡情綻放,是每個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思考與探究的重要課題。作為語文教師,需要具備德育滲透的意識,主動開展德育滲透教育,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如營造有效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情緒來升華學生情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等來提高德育滲透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