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秀
(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沙口中心小學 廣東 英德 513000)
詩歌是需要多讀的,而且讀也是要分步驟的。首先應該是初讀階段,要求把詩讀準確流利。如“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中的“教”是多音字,我教學時就有學生錯讀成了“jiāo”;又如“寒食東風御柳斜”(《寒食》)中的“斜”,古代讀“xiá”,現(xiàn)代統(tǒng)一讀“xié”.對于這樣的詩句,讀準字音就需要老師及時去糾正了。初讀的方式也是多樣的,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對讀,都可以。其次應該讓學生讀出節(jié)奏。老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得以熏陶,學生模仿的就是節(jié)奏里的韻味,再出示詩歌的節(jié)奏,讓學生在聽和讀的實踐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韻律美,從而漸入佳境。古詩詞的音律美是任何語言都比擬不了的。像李清照的《聲聲慢》“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被翻譯成英文后,人們再也找不到原來所蘊含的意味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古人為了追求音律美,有時用字偏而險,加之古詩的平仄離我們太遠,多講是無益的,唯有“讀”才是理解、感受音律美的“良方”。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由于知識、閱歷的限制,要理解離我們一千多年的唐詩宋詞,僅靠意思是很難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因此必須擺脫抽象的說教,不能僅僅講修辭手法,講字面意義,而是要深入發(fā)掘其內(nèi)涵。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詩意的感悟。
2.1 賞與析結合,從語言文字的分析中把握藝術形象。我國古代詩詞受韻律、平仄等限制,語言十分講究。對把千言萬語濃縮在短短幾句話的古詩詞,小學生是比較難懂的。因此,指導他們感悟時要求不宜過高,要從語言文字的分析入手,抓住重點詩句,把握藝術形象。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寥寥幾個字,時空卻顯得廣闊浩渺,一下子把人帶進一種深遠的意境。明月還是秦代的那輪明月,關卡還是漢代的關卡,斗轉(zhuǎn)星移,物是人非,時間的推移卻依然是戰(zhàn)爭依舊,未還的征人依然要守衛(wèi)在邊疆,無法回家,有的甚至已經(jīng)戰(zhàn)死沙場,氣勢恢宏,內(nèi)涵豐富。再如“萬里悲秋常作客”,離家萬里為一愁,秋意蕭瑟為一愁,客居他鄉(xiāng)為一愁,且是常年離家,這諸多的愁緒,凝聚在這短短的七個字里。理解了這些,怎不教人感慨詩人的遭遇呀!
2.2 提供條件,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唐詩中有一種詩歌流派是“邊塞詩”,反映的是邊塞生活的疾苦。小學生對戰(zhàn)爭的概念可能是要死人的,但對于“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涼州詞》)的悲壯豪邁卻很難理解。授課時我特意下載了古裝戰(zhàn)爭片里的片段,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戰(zhàn)爭的殘酷,從而從心底里感受戰(zhàn)士們以苦為樂的豪情?!冻鋈分小叭f里長征人未還”,學生剛開始理解“未還”,僅知道戰(zhàn)士還在邊疆戍守,過于膚淺。我設置了“白發(fā)蒼蒼的父母,柔弱無助的妻子,懵懂無知的孩子面對未還的親人的呼喚“這一情境,配合略帶悲涼的音樂,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品味中理解詩歌的情境。我發(fā)現(xiàn),我自己被感動了,學生被感動了,連聽課的老師也被感動了。
在小學階段,中年級要求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nèi)容。而高年級則要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從要求來看,逐步提升,重在積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目的更在于注重學生對祖國文化的吸收,更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因此,老師們要有大語文觀,多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總結在古詩詞學習中的所得。我嘗試在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對古詩的教學,啟發(fā)學生自己去創(chuàng)作詩歌,開展佳詞絕句欣賞或讀書筆記等形式的教學活動。我還注重引導學生學習詩人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把所學的古詩真正運用到今后的寫作上,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因為課題的緣故,我們學校開展了每周誦讀古詩詞活動,進行了古詩詞書法比賽和誦讀比賽,學生在活動中學有所用,興味盎然。
小學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古詩詞為主要內(nèi)容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構成中華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質(zhì)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我們用來鑄人鑄魂的重要教育資源。我們有責任,通過開展古詩詞教學,讓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世代相傳,為走向振興的中華民族積蓄源源不斷的智慧和持久的發(fā)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