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詳策
(浙江工商大學,杭州 310018)
近幾十年來人類活動給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巨大壓力,成為導致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因素。與此同時,伴隨著氣候變化的洪水、林火等生態(tài)災難頻發(fā),引發(fā)全球關注。2019 年8 月22 日,遭受嚴重火災的亞馬孫森林出現(xiàn)在世界各大新聞媒體的報道中。亞馬孫森林與人類生存發(fā)展息息相關,公眾高度關注當?shù)貫那椤τ诖蟊姸?,新聞報道是其獲取消息的重要渠道,新聞媒體通過相關報道傳播災情的同時,也在塑造公眾對相關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看法。因此,災難性新聞報道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
本研究以批評話語分析為理論基礎,以語料庫語言學為研究方法,對《中國日報》和《華盛頓郵報》關于亞馬孫森林火災的災難新聞報道中的主題詞及其相關信息進行分析,探討不同新聞媒體對同一災難事件的話語構建,比較和揭示新聞報道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
CDA 始于Fairclough,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維理論框架以探究文本、話語實踐、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1]。除此之外,Wodak 采用話語歷史分析方法,把所有的背景信息融合起來,分析和解釋公眾話語中的種族主義思想和偏見[2]。
批評話語分析雖因其跨學科的優(yōu)勢而備受關注,但這一通過語言分析達到社會批判的視角也飽受爭議。例如Stubbs 提出了批評話語分析中存在的關于數(shù)據(jù)、描寫和分析的11 個問題,涉及其分析的明晰性、客觀性、可靠性和可驗證性等[3]。語料庫語言學能揭示語言使用中的規(guī)律,找出具有顯著意義的特征,從而極大拓展批評話語分析的空間。語料庫技術和批判話語相結合可以取長補短,是定性與定量研究的有效結合[4]。
近20 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將語料庫技術與批評話語分析理論相結合進行研究,尤其是針對媒介話語的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研究不斷涌現(xiàn)。Baker 和McEnery 運用語料庫主題詞、索引行、搭配分析等方法考察英國媒體對難民的話語建構,他們發(fā)現(xiàn)一般新聞媒體和官方新聞媒體對難民表現(xiàn)出不同的情感和態(tài)度[5]。Baker 和Vessey 基于語料庫對關于伊斯蘭極端分子的英文和法語文本進行對比分析,研究表明英法文本在話語構建和語言策略上存在異同點,該研究也為基于語料庫的跨語言話語分析提供了新方法[6]。
相較而言,國內(nèi)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錢毓芳收集了《太陽報》和《人民日報》在“9·11”前后涉及恐怖主義話語的新聞報道,通過詞叢、索引行、搭配網(wǎng)絡等分析來研究中英兩大報紙對恐怖主義話語的建構[7]。楊娜和吳鵬通過基于語料庫的批判話語分析方法揭示了《紐約時報》近三十年來對中國婦女形象的話語構建,表明《紐約時報》對中國婦女的身份構建呈現(xiàn)負面且消極的特征,這是受到西方“人權”“民主”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8]。邵斌和回志明依據(jù)語料庫對有關“中國夢”的英文報道進行了批評話語分析??傮w上看,大多數(shù)西方媒體對于“中國夢”的評價是積極的,但也不乏有一些媒體把它與“軍事擴張”相聯(lián)系,扭曲“中國夢”的形象[9]。
總體來看,基于語料庫的批評性話語分析研究不斷發(fā)展,但以往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國內(nèi)基于語料庫對新聞語篇進行批評話語分析的多為政治性新聞語篇,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而相對中立的有關災難事件新聞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較少。
本文基于中國日報官網(wǎng)(http://www.chinadaily.com.cn/)和LexisNexis 新聞數(shù)據(jù)庫(http://www.lexisnexis.com), 以Amazon rainforest fires, Amazon rainforest fire,Amazon rainforest blaze為檢索詞,收集了《中國日報》《華盛頓郵報》在2019年8月22日至2019 年11 月4 日期間對此次災害事件的相關報道,共計45 篇報道,其中《中國日報》25 篇,《華盛頓郵報》20篇。并將收集的文本建成兩個亞馬孫森林火災報道專題語料庫,分別為《中國日報》亞馬孫森林火災新聞報道語料庫(簡稱CDC語料庫)和《華盛頓郵報》亞馬孫森林火災新聞報道語料庫(簡稱WPC 語料庫),語料總量27860。本研究使用Wordsmith Tool 6.0 進行關鍵詞、詞叢、型式、索引行等分析來探究中美報道的側重點以及話語構建的異同[10]。
主題詞能使研究者快速有效地發(fā)現(xiàn)文本中出現(xiàn)頻次過高或過低的詞匯,幫助其消除偏見,有利于進行更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分析[11]。以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作為參考語料庫,分別得到CDC 和WPC兩個主題詞表,選取詞表中的前20 個詞作為觀察對象,并以Amazon和climate這兩個主題詞作為研究切入點進行定性研究。
Firth 曾做出著名論斷:由詞之結伴可知其義。詞語與其共現(xiàn)詞之間存在相互期待和相互預見的關系[12]。因此考察媒體對相關報道對象的評價和態(tài)度就要關注其周圍詞語的評價意義。而語料庫的索引行功能為觀察主題詞的周圍詞語提供了方便。以下將用wordsmith Tool 6.0的共現(xiàn)索引功能分別考察amazon和climate的詞叢、搭配、型式和語境,從而闡釋媒體的話語建構,揭示其潛在的話語策略和立場態(tài)度。
1.Amazon
CDC:利用索引功能得到Amazon其主要詞叢—in the Amazon,為深入解讀媒體對Amazon一詞的話語構建,進一步考察與該詞叢共現(xiàn)的詞匯或者搭配詞,得到相關索引行如下:
圖1 in the Amazon 的索引行
在與詞叢in the Amazon共現(xiàn)的搭配詞當中,fires和wildfires這些表示火的詞匯占到絕大部分。
《中國日報》中圍繞詞叢in the Amazon的話語主要以描寫亞馬孫森林火災形勢嚴峻,表現(xiàn)亞馬孫森林的重要性以及其他國家對它的關注和幫助,體現(xiàn)出了災難面前國家間通力合作,共同應對的局面,傳遞出一種積極的信號。
WPC:考察《華盛頓郵報》詞叢in the Amazon及其共現(xiàn)詞可知相關搭配同樣描寫出了亞馬孫森林災情嚴重的狀況。
除此之外,《華盛頓郵報》新聞報道中還出現(xiàn)了其他與詞叢in the Amazon共現(xiàn)的搭配詞,即deforestation和development。話語韻是一種語言特征,這種特征延伸至線性字符串中的多個單位,話語韻表達說話者的態(tài)度[13]。如例①所示,deforestation被illegal加以修飾。巴西總統(tǒng)布索納羅自上臺以來,放松了對亞馬孫森林的保護,默許在當?shù)剡M行毀林開荒活動。因此該例句暗含對布索納羅忽視環(huán)境保護的“指責”。
①The climate pact aims to end illegaldeforestationin the Amazon by 2030.
②The former fringe lawmaker campaigned last year on promises to cut environmental red tape and spurdevelopmentin the Amazon……
③“Bolsonaro,……dismantlin 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topave the way fordevelopment in the Amazon.”
通常情況下,development一詞多與中性詞以及表示積極意義的名詞或者動詞進行搭配,比如economic、new、promote等,因此能構成積極的話語韻。觀察《華盛頓郵報》中相關索引行能發(fā)現(xiàn)符合上述情況的例子,例如promote development、expand development。雖然以上相關表達單從搭配的上來說是積極的,但分析其上下文可知其傳遞出的話語韻則是消極的。
例②中development與spur搭配,但是觀察其上文的并列詞組cut environmental red tape可得,布索納羅去年在競選時承諾去除環(huán)保方面的條條框框,以促進亞馬孫地區(qū)的發(fā)展。其政策傾向于將發(fā)展置于亞馬孫森林的環(huán)境保護之上,放松環(huán)境保護而為發(fā)展鋪路。例③中dismantle和pave the way for的使用表達出了對布索納羅一味重視發(fā)展而輕視對亞馬孫森林進行保護的指責之意。觀察剩余低頻的與in the Amazon共現(xiàn)的搭配詞以及上下文,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對布索納羅的消極的話語構建。如“An international backlash against Bolsonaro'sallegedly lax environmental oversightin the Amazon……dealing the president his biggest crisis since he took office in January”,Backlash、 allegedly、lax、crisis這些詞構建了一個因自己頒布的不當政策導致災害,繼而招致國際譴責,陷入執(zhí)政危機的總統(tǒng)形象。
2.Climate:
CDC:通過對主題詞climate進行共現(xiàn)索引分析可知,climate在CDC 語料庫中的最主要搭配詞為change。為考察climate change前后的語言型式,揭示話語建構,得到climate change索引行。climate change多與介詞against和on共現(xiàn)。
④The fire is just one of thousands currently decimating the Amazon, the world's largest rainforest and a
bulwark against climate change.
⑤The Amazon is the world's largest tropical rainforest and is seen as vital to the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例④中,decimate一詞描寫出大火對亞馬孫的毀滅性傷害。bulwark的使用表明亞馬孫森林對于遏制全球氣候變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如今它卻遭受嚴重的火災。大火的危害并不局限于亞馬孫地區(qū),還與全球氣候變化息息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了危機感,警醒人們加強對亞馬孫森林的保護。
例⑤中能夠發(fā)現(xiàn)隱喻這一話語策略,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這一隱喻將對抗氣候變化比喻為一場戰(zhàn)爭,表明遏制氣候變化是艱難的行動,因而間接體現(xiàn)出亞馬孫森林的重要地位。
考察了climate在語料庫中的主要搭配后,接下來的索引行分析將聚焦于語料庫中只出現(xiàn)過一次或頻次很低的climate的相關搭配詞以及搭配分析,發(fā)現(xiàn)了身份構建話語。
⑥Trump's decision to withdraw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Paris climate accordhas been regarded as a major setback for the global cause.
⑦And even the leader of the United States, afamous disbeliever in climate change, has offered to help deal with them.
例⑥指出特朗普退出巴黎氣候協(xié)定的是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事業(yè)的重大挫折。例⑦采用了指稱策略,句中famous disbeliever來指稱美國總統(tǒng),有一種“反諷”的意味,表明特朗普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消極態(tài)度和做法已經(jīng)為人所知,產(chǎn)生了消極的話語韻。
WPC:Climate在WPC語料庫的主要搭配詞同為change,against也與climate change共現(xiàn)。考察索引行可知,該語言型式也表現(xiàn)出火災災情嚴峻以及亞馬孫森林對于全球生態(tài)和氣候變化的重要性。
觀察其余包含climate change的索引行還發(fā)現(xiàn)了圍繞布索納羅的話語描寫,進一步強化了in the Amazon所展現(xiàn)的對其消極的身份話語建構。如下索引行所示:
圖2 Climate change denial / skeptic 的索引行
《華盛頓郵報》運用了指稱策略,使用skeptic、denial指稱巴西總統(tǒng)布索納羅,并用accuse、question、isolate這些帶有消極語義的詞匯對其加以描寫,表明布索納羅在應對災情時處理不當,態(tài)度怠慢懈怠,其做法對巴西不利,營造了一種消極的話語韻,對其人物形象進行了負面建構。
其余與climate相關的搭配詞及所在索引行也體現(xiàn)了同樣的身份建構,例如搭配Paris climate accord。
⑧He has backed off pledges to move Brazil's embassy in Israel from Tel Aviv to Jerusalem and to withdraw from theParis climate accord
⑨Bolsonaro, who promised during his campaign to withdraw Brazil from the 2015Paris climate accord,has drawn international criticism for his stewardship of the Amazon
以上例句說明了布索納羅并未履行巴黎氣候協(xié)定,甚至有打算退出協(xié)定的傾向,這與當今的氣候變化行動背道而馳,暗含對他的指責。
話語的差異與社會實踐息息相關,造成這種差異最主要的原因是發(fā)展觀念、文化背景以及政治立場的不同。
從發(fā)展觀念和傳統(tǒng)價值觀上來看,傳統(tǒng)發(fā)達國家在環(huán)境問題方面一直是既得利益者,采取保守與謹慎姿態(tài),它們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也對環(huán)境造成過較大破壞。因此鑒于對環(huán)境污染問題擁有的深刻經(jīng)驗和教訓,它們的媒體在報道環(huán)境問題時對環(huán)境風險尤其重視,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類活動可能造成的環(huán)境影響都成為其報道的關注對象[14]。同時,美國推崇“個人主義”,在國際事務中經(jīng)常對其它國家隨意發(fā)表評論和意見,這種價值觀也體現(xiàn)在新聞報道中。因此《華盛頓郵報》多為負面報道,將矛頭指向更加重視發(fā)展的巴西總統(tǒng)布索納羅。相比之下,中國作為最大發(fā)展中國家,在其發(fā)展歷程中經(jīng)歷過也正在解決類似于巴西所面臨的如何處理好經(jīng)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難題。同時,中國強調“集體主義”,提倡和諧團結,尊重他國利益,在國際事務中不隨意對他國進行指摘,因此《中國日報》在報道中更傾向于傳達出積極的信號,表現(xiàn)出災難面前國家間的合作互助。
從政治立場角度看,特朗普自上任以來對中國發(fā)展頻頻阻撓,導致中美關系惡化。同時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xié)定,缺席G7氣候會議等做法與中國承擔大國責任、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與環(huán)境治理的行為背道而馳。而《華盛頓郵報》具有左傾政治傾向,支持民主黨,自共和黨領袖特朗普上臺以來它已多次對其政策表示不滿,其中不乏對他退出巴黎氣候協(xié)定的強烈指責。布索納羅又被稱為巴西“特朗普”,在政策、外交方面表現(xiàn)出追隨特朗普的姿態(tài)。因此這種態(tài)度遷移使得《華盛頓郵報》對布索納羅進行了較為負面的身份建構。
本文采取語料庫與批評話語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中國日報》和《華盛頓郵報》關于亞馬孫森林大火的新聞報道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兩家新聞媒體采用不同的話語策略,表現(xiàn)出不同的立場和態(tài)度,其意識形態(tài)差異是由發(fā)展觀念,傳統(tǒng)價值觀以及政治立場所決定的。
全球性事件的新聞報道并不像其本身表現(xiàn)得那樣是對事實的真實記錄是無偏見的[15]。新聞報道并不僅限于客觀描述這一災難所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等新聞要素,其報道中還體現(xiàn)了大國關系現(xiàn)狀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報道的焦點從災難本身向相關政治人物和政治關系轉移。
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關系不僅僅隱含在政治新聞語篇,相對中立的生態(tài)災害新聞語篇中也隱含著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關系。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時代,新聞的傳播與獲取享有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新聞作為一種信息渠道在服務觀眾和讀者的同時無形之中也在施加控制。讀者應該提升對媒體語言的反操控意識,要用批判性思維去看待新聞,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辯證地看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