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麥積區(qū)社棠中心學校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及農村城鎮(zhèn)化的快速推進,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涌現出大量的留守兒童以及“問題”學生,這些學生的出現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多的困難,他們或因為愛的缺失、或因為家庭的問題等淪為學困生,對我們農村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與人溝通的訣竅就是:談論別人最為愉悅的事情?!蔽矣X得教學的過程就是要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調度、調節(jié)行為讓學生對課堂內容產生融入感、認同感。怎樣才能使這些普遍存在問題的孩子樹立自信心,正常地接受教育并完成教育,“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小學階段,怎樣讓孩子們張嘴說話,怎樣鼓勵他們參與活動,怎樣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動力,老師們做了好多的嘗試。
在我們農村學校近幾年的課改實踐中,筆者對在課堂上實施激勵性評價作了一些初步嘗試,略有收獲,感受較深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只有在心理沒有壓力的環(huán)境下迸射。只有讓學生樹立平等的意識,確立平等的關系,才能消除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感,消除學生對老師的畏懼心理,學生在課堂上才能暢所欲言[1]。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以真誠的語言、溫和親切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tài)度激起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的欲望,發(fā)現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如對低年級孩子可以說“小可愛,能將你的想法告訴大家嗎”,對想舉手又不敢的孩子說“別害怕,你想試一試嗎?”“沒關系,下次你會比這次更好”等帶有征求和激勵性的語氣;“真了不起,你的做法讓大家茅塞頓開”“你的解法太棒了,為其他同學的解題提供了新的解法,都可以當大家的小老師了”等等,帶有鼓勵和激勵性的話語。這些話語不但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和畏懼心理,讓學生在平等、寬松、愉悅的情境中,能夠和同學、老師像好朋友一樣,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并互相評價。孩子們有勇氣和你交流,敢于張嘴,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再加上老師的激勵性評價,更加有信心參與課堂活動。通過評價讓學生看到自己前進的足跡,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力量;同時也讓學生發(fā)現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加強師生的溝通和相互信任,確立平等關系。
新課標傳遞給我們的思想理念可以總結為兩點:“探索”與“創(chuàng)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通過自己的調度和引導實現兩個方面的突破呢?就是教師突破墨守成規(guī)和多年形成的固定思維,學生受到啟發(fā)鼓勵發(fā)現問題、敢于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一方面,教師要勇于打破舊觀念,善于接受新理念,敢于嘗試新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激勵性評價[2]。尤其是小學教師,親切、激勵性的語言,柔和、優(yōu)美的肢體動作,給孩子們傳遞著各種不同的信息,是作為一名合格教師必不可少的素養(yǎng)。但實際教學中,在有些教師的課堂上很少聽到激勵性評價,究其原因,是“不會說好話、人情話”,其實恰恰是因為在課堂上有了這些“好話”“人情話”,才能調節(jié)課堂氣氛,增強課堂效果。比如,我們在評課時,經常聽到“這節(jié)課氣氛沉悶,不活躍”或“師生互動不到位”等評價,究其原因,就是教師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運用激勵性評價,能夠通過啟發(fā)、誘導、鼓勵、激發(fā)等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要使學生敢于突破固步自封的狀態(tài),勇于挑戰(zhàn)自己,在老師的激勵下發(fā)展、創(chuàng)新。在我們農村的校園里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學生,比如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專注力弱的學生、問題家庭影響下的“問題學生”、得不到關懷的留守兒童等,形成了一個個學困生,要轉變這些學生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愛護、關心、鼓勵卻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比如我的班上有一個男孩,是外縣轉來的,父母的離異,只能由爺爺撫養(yǎng),這個孩子有很多壞毛病,經常不寫作業(yè)、逃學,各科考試都不及格,部分科目成績很低,而且從來不和老師說話。我思考了好久,也觀察了好久,我在等待幫助他的機會。終于,一次數學檢測考試,他考了58分,我感覺機會來了,我就在應用題的批改上稍微松了一點,讓成績成為62分,當我把試卷發(fā)下去時,我留意觀察著他,發(fā)現他在認真地看卷子,嘴角帶著些微笑,我微笑著問:“帥哥,咋樣?”他羞澀地給我揚了揚卷子,我裝作不知道伸長脖子一看說:“哇,62分,及格了!”其他學生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這對于經常不及格且成績較低的他來說,是多不容易呀!我乘機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我發(fā)現楊華同學很聰明,他如果認認真真學習,我們班的第一名就是他的了,老師能相信你嗎?”他帶著笑給我點了點頭,能看得出當時他很激動。當天他的作業(yè)做的很工整,正確率也很高。從那以后他都能按時交數學作業(yè)了,可我知道,長期形成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我一直在關注他,經常鼓勵他向好的方面發(fā)展,有段時間他老毛病又犯了,上課老走神,作業(yè)滿篇的錯題,有時甚至只寫一半作業(yè)。在上完《小數與單位換算》時,他的作業(yè)全錯而且沒寫完,我把他找來,他頭低的很低,我看了他一會兒沒說話,他自動改起作業(yè)來,我一看又是錯的,當我問了幾個問題時他回答的很流利,我只是跟他說“我們一起做好嗎?”在我提問他邊回答邊寫的狀態(tài)下,作業(yè)很快寫完了,這時我才感覺到不是孩子沒有學會課堂知識,而是孩子需要陪伴、需要幫助。其實,回頭想一想,對學生的評價鼓勵語言不在多,說在點子上了,對孩子的積極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在課堂教學中,學困生由于自卑心理的束縛,經常不敢發(fā)言,這是他們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們運用激勵性評價幫助他們樹立自信,鼓勵他們勇于發(fā)言,就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班的肖璐同學,語文、英語都學的很好,成績名列前幾名,但數學考試經常居倒數第一。經過了解發(fā)現,她是因為基礎太差,怕說錯、怕別人笑話才不敢說。在課堂上,我有意識地針對她從簡單、容易回答的問題提問,如果她回答正確了,我會對她說:“你進步很快,如果繼續(xù)努力,你會表現得更好”。有時答錯了,我會對她說:“沒關系,聽聽其他同學的回答,你的想法可能和他的一樣,只是因為緊張,才回答錯了”,“老師知道你會回答,只是因為緊張沒有組織好語言”,慢慢地,這位同學消除了對數學的恐懼感,漸漸對數學課有了興趣,成績逐步上升。
對于優(yōu)秀學生,也要運用激勵性評價,引導他們挖掘自身潛力,向更深層次探索,進而為其他同學起到表率作用,帶動全體同學形成活躍的課堂氣氛。如在學習分數應用題時,我班的肖霞、呂軒等同學,常常在分析應用題時,說得層次清楚,有條有理。我評價說:“講的真好,都可以給大家當‘小老師’了,還能用其他方法解答嗎?”經我這么一激,這幾位同學更是不甘落后,緊張地計算起來,不一會兒,都爭先恐后把自己的新解法告訴大家。有用方程解的,有用算術方法解的,還有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的,有一些解題方法甚至我都沒有想到,其他同學也茅塞頓開,收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帶動了一部分同學用不同解法解答應用題的積極性。
在課堂上,對教師和學生的表現能夠誠懇、準確、恰當地指出缺點和不足同樣是激勵性評價。而且,由于教師、學生各自的知識結構、角色、認識問題的角度和層次的影響,師生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更加能夠激發(fā)師生的鉆研、探索精神,促使他們對自己的具體思路及方法進行反思,進行積極的調整、改進,對教和學都產生促進作用[3]。同時,對學生的評價能力應建立在教師自我評價能力的基礎上,因為教學效果如何,最終是“以學論教”來完成的。作為評價主體的教師,應熟悉新課程對學生的各種能力要求,樹立新教學理念下的評價意識,增強教師的觀察技能、提問技能、反饋強化技能等可準確分析學生對知識、方法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發(fā)展水平。經常自我評價、反思教學的教師會放棄一些不太有效的教學方法,而接受最新研究成果。在學校的聽課、交流活動中,給予同行的課堂教學反饋以激勵性評價,引導他們做出更多的評價,借助其他教師對自身教學的評價進行反思,客觀冷靜地分析、審視自己的教學,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提高。此外,還可觀察學生的互評,如“這節(jié)課你最佩服誰?為什么?”等,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通過發(fā)現、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對自己的表現對照進行“自我反思”,從而不斷進步;還可通過與學生座談來獲得信息進行教師反思性評價,教師現身說法,列舉自己通過別人的評價對某節(jié)課或者某個問題的反思、改進、深化認識的過程,引導學生對實踐過程、實驗現象、結果做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做自我反思。正是在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多思善想、學中生疑、疑而有思的良好的思維品質。通過改善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覺、自省地不斷修正不足,努力發(fā)展自己,啟發(fā)激勵學生嘗試不同的學習方法,增強追求探索真理的信念。
總之,我認為成功的激勵性評價,要緊貼學生的實際行為表現,是作用于學生行為,服務于教學而設計的一種手段。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單從技術層面講,還存在著評語單調、用詞不準、辭不達意等一些困惑,需要我們探索嘗試,尋求激勵性評價的最佳時機和效果,促進學生自身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