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寒燕
(江蘇省張家港市萬紅小學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學科課程性質作如下定義:“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這一闡述,是語文教學本質的回歸,也是改革方向上的一次調控。
當下語文教學掀起了一股“語用熱”。然而,我們不難發(fā)現,不少教師的課堂還是以“講述為主”,對于“語用”尚處在模糊認識、片面理解之中。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老師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是講出來的,學習興趣不是講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更不是講出來的。講,真的作用有限。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讀出來的,作文能力、說話能力是在實踐當中形成的,這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
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加強語言實踐活動?筆者就來談三點微觀層面的操作策略:
空白本是繪畫中的一種表現手法,能使藝術品形神兼?zhèn)?、虛實相映,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后來這種表現技巧為文學創(chuàng)作所借鑒。小語教材入選的課文具有經典性、文質兼美,但也包含許多“空白”,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如課文《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中有這樣一個空白點:槍聲響了。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后面的省略號包含什么意思呢?此時的彭德懷在想什么呢?在教學時,教師可抓住這一空白,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內心,揣測彭德懷此時的心理活動,為學生體會人物形象提供支點。有的學生這樣描述道:彭德懷輕輕地說,大黑騾子啊,老伙計,對不起你了!戰(zhàn)士們如果m沒有糧食吃就走不出草地,革命就不能取得成功。今天你是為革命而犧牲的,你死得光榮,我向你致敬!
再如《我要的是葫蘆》,課文最后寫道“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贝颂幰擦粝乱粋€空白點,那就是種葫蘆人看到這種結果后,會怎么想呢?如果讓學生來扮演他說說心里話,就能提高思想認識。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紛紛積極思維,每個人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一個學生說:都怪我不好,要是我當初聽了鄰居的話,那我肯定可以收到許多葫蘆了。另一個學生說:我真糊涂,我真傻!我當初要是聽鄰居的勸告,現在不就收到很多大葫蘆了嗎?第三個學生說:原來看似弱小的蚜蟲這么厲害!以后我一定要多學本領,掌握種葫蘆的方法??!
由此可見,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捕捉課文的“空白”點,巧妙營造師生“對話場”,開啟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展開語言、思維訓練,道出自己對課文的獨特理解和感受,從而豐富語言,建立起與課文溝通的橋梁。
葉老曾經這樣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知識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能運用。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fā)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比~老的話提醒我們:語文教學應該從“語文知識”走向“語言文字運用”,這是基于語文學科本質特點以及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深入研究得出的重要結論。
如何從“語知”走向“語用”,請看課文《石榴》教學案例:
師:大家看,這是剛長出來的青綠色的小石榴,慢慢地,它的顏色在發(fā)生變化了,請大家圈畫出顏色變化的詞語。
生:我找到的詞語是:青中帶黃,黃中帶紅,后來它長大了,變成一半兒紅,一半兒黃。
師:多有意思的變化!請大家把這幾個顏色變化的詞語牢記在心,千萬別把顏色的順序顛倒了!一起來讀讀。(生讀句子)
師:為了突出石榴外皮顏色的變化,作者還特意用上了一組表示先后順序的連接詞?你發(fā)現了嗎?
生:先……逐漸……最后……
師:平時我們在描寫一件事情過程的時候,一般都是用“先……接著……最后……”來描述的,這里為什么用“逐漸”寫變化,“逐漸”可不可以換成“接著”呢?
生:不可以,石榴是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成熟?!爸饾u”說明石榴的生長是需要時間的。
師:老師找到一則資料:石榴從五月結果,一直到十月份才能完全成熟,這個變化可是漫長的啊!
(再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果皮逐漸變化的過程。)
師:生活中,發(fā)生著變化的事物還有很多,能用上這組連接詞來說說嗎?(出示對應圖片和填空句式:秋天梧桐樹的葉子,夏天的荷花。)
師: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寫作中,用好這組連接詞,將文章寫得有條理,有順序。
有人說,讀書就如吃飯,是需要咀嚼和品味的,語言文字的魅力就在咀嚼和品味之中散發(fā)出來的。在此教學例中,教者憑借文本“語例”,學習關聯詞的相關知識,再拓展“語用”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體悟、消化、吸收、表達,最終形成了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獲得了言與意的和諧共生。
王崧舟老師曾說:語文課上的教學,要努力促使學生把閱讀時接觸到的典范語言文字化為自己的東西?!独茄郎轿鍓咽俊纷鳛橐黄宋锩鑼懛矫嬷^多的記敘文,文章選取了最能代表人物身份、性格的細節(jié)進行了描寫,其中既有對個體形象的細致描寫,又有對人物群體形象的粗線條勾勒。在刻畫某一具體形象時,作者多從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方面進行刻畫。
結合課文中這么一句“班長馬寶玉沉著地指揮戰(zhàn)斗,讓敵人靠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群體的描寫。老師問:如果你在場,此時會看到怎樣的情景?我們模仿課文,也來對其他戰(zhàn)士的表現寫一寫。
一位學生這樣寫道:“五壯士埋伏在一塊巨石后,有的緊緊握住槍桿,有的舉起一顆手榴彈,大家屏住呼吸,圓睜雙目,靜靜地等待敵人爬上來……敵人見沒有什么動靜,狂妄地喊叫,你推我搡地往上爬,近了,近了,二十米,十五米、五米……“給我打!”班長大喊一聲,頓時,子彈和手榴彈像雨點一般飛向敵群,敵人鬼哭狼嚎,一下子死了一大片……”
這樣的練筆,緊扣文本語言特色,既讓學生深切地感悟了戰(zhàn)士們和敵人作戰(zhàn)的英勇頑強,又習得了寫作方法,對學生語言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借助空白想象,角色體驗等教學方法,都是在進行語言的理解與表達的訓練,很好地實現了“言”與“意”的有機融合,學生在思辨中發(fā)展,在碰撞中發(fā)展,在運用中發(fā)展,切實提升了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