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縣第二中學
當前,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家長過于滿足孩子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孩子感恩意識的缺失,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fā)展。為此,廣大德育課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不斷加強德育工作,并將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引導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中小學德育主要涉及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要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及健全的人格。德育內(nèi)容對學生思想品德和個性的發(fā)展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有著直接影響。為此,教師要合理發(fā)掘并利用德育內(nèi)容,積極創(chuàng)新德育模式。中小學開展感恩教育,不僅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需要。德育課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積極主動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并將感恩教育融入其中。
1.結合責任意識培養(yǎng)開展感恩教育。在中小學德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認識到奉獻社會以及感恩他人的重要性。只有具備感恩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為了使學生懂得這個道理,教師可以選擇學生身邊的案例進行講解,讓他們能夠理解父母培養(yǎng)自己的不易及對自己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的期望。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是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將感恩教育與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緊密結合起來,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結合生命教育開展感恩教育。在中小學德育中,部分學校對生命教育未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對生命或者死亡產(chǎn)生誤解。只有讓學生真正懂得敬畏生命并尊重生命,才能結合積極的觀念引導,促進其生命意識的形成。在德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從多方面認識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結合生命教育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懂得自己的生命是由父母給予的,要感恩父母,這樣才能更好地領悟生命的真諦,并在互敬互愛的家庭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3.結合學生人格培養(yǎng)開展感恩教育。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德育課教師應認識到感恩教育所具有的積極價值,可結合學生人格培養(yǎng)適時開展感恩教育,有效引導學生為人處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誤區(qū),如:過于溺愛孩子,這樣會導致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強。如果學生僅僅生活在一片贊揚和鼓勵聲中,在遇到挫折時,極有可能產(chǎn)生消極心理甚至做出一些極端行為。通過感恩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應對負面情緒的能力,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所擁有的生活的寶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1.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當前,學生的感恩意識比較淡薄,這源自多方面的原因。在德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fā),積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融入感恩理念。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引用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感恩故事,幫助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感恩的重要性。
2.開展感恩教育主題活動。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良好的德育氛圍,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家庭背景,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不斷增強他們的感恩意識,并利用各種時機開展感恩教育主題活動,著力培養(yǎng)他們的孝心、愛心和責任心,讓他們學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甚至對身邊的每個人都充滿感恩意識。
3.通過實踐活動彰顯感恩教育的價值。中小學開展感恩教育,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在學習及生活中能夠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可在學生已有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重視“施恩”實踐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課堂教學之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比如,幫助父母做家務,體驗父母的辛苦;到養(yǎng)老院做義工,為孤寡老人送溫暖;給貧困山區(qū)兒童捐贈書籍、衣物;作為志愿者,打掃旅游景點的衛(wèi)生等。其間,教師要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通過實踐活動充分彰顯感恩教育的價值,確保德育目標的實現(xiàn)。
綜上所述,在中小學開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能夠使其端正情感態(tài)度,實現(xiàn)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及人格的完善。廣大教師應該認識到,感恩教育具有長期性,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加以落實,還要深入挖掘感恩教育在中小學德育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