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曉岑
進入高年級的英語課程學習后,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應當加強語篇教學的融入,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能力,強化學生整體的閱讀素養(yǎng)。教師在展開語篇教學時可以首先從課本內容出發(f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閱讀素材和資源,鍛煉學生基本的語篇解讀能力。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的融入對于學生閱讀方法和技能的培養(yǎng),并且給學生傳授一些有效的學習策略。這會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新階段的閱讀訓練要求,會更加有助于學生語篇能力的培養(yǎng)與鍛煉,讓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得到強化。
語篇閱讀教學需要循序漸進的展開,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整體上對于語篇閱讀還較為陌生,對于語篇閱讀的方法和過程中需要達到的訓練要求都還不太明確,學生的自主文本分析與解讀能力也還較為有限。對此,教師可以循序漸進的展開對于學生的閱讀指導,并且多在課堂上設計語篇閱讀的教學實施過程,讓學生可以更好的適應新的閱讀要求,起到良好的綜合訓練效果。課堂上教師可以豐富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在和學生進行各種交互的基礎上提出一些閱讀訓練題目或者閱讀思考問題,以這樣的方式逐漸融入與推進語篇閱讀教學,讓學生可以慢慢鍛煉自己的學習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的語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掌握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設問方式和內容上要做合理篩選,體現(xiàn)出問題的針對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可以慢慢從語篇的角度出發(fā)思考相應問題,并且有效做文章的分析解讀,這才是語篇閱讀教學要達到的實施效果。
比如在教學Unit5《Signs Story Time》一課時,在呈現(xiàn)語篇之前,有的教師會提出問題:What sign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Can you guess?要求學生憑空猜測課文中涉及的公共標志,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諸如:No park-ing、Turn left、Keep off the grass)。這顯然不是一個合適的語篇閱讀問題,在學生完全不熟悉文章的背景下讓大家做胡亂猜測,這并沒有太多實質性的作用。由此可見,教師在組織與推進語篇教學時,提出的問題不僅要從整個語篇出發(fā),也要讓提問方式和內容具備針對性與實效性。教師可以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再來思考上面的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結合剛剛讀到的內容做梳理回顧,是就學生語篇能力的一種鍛煉。因此,教師在展開和學生的交流互動時一定要掌握合適的方向,并且在閱讀推進過程上要做合理設計,這樣才能讓語篇閱讀教學收獲預設效果。
在語篇教學的展開中,想要讓學生掌握更多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很重要的一點在于教師要給予學生合適的閱讀方式的引導。教師可以多從閱讀范本出發(fā),有針對性的設計思考問題。教師在提問上要靈活巧妙,不僅設計的問題要引導學生站在語篇的層面做分析解讀,也要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鍛煉。這樣學生才會慢慢激發(fā)鍛煉自身的語篇能力,會從語篇分析出發(fā)做有效的文章解讀,這才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實用的學習方法,并且促進學生自身閱讀感受力的提升。
教師在英語課堂上要善于提問,通過簡單問題的設置,可以增加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能力,進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學習的有效方法,能夠讓大家自發(fā)解決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為了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能力,教師在提問時要掌握一些方法和實施原則,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及問題所包含的內容都是教師應當重點關注的要點。比如,在教學Unit 7《At weekends》這部分內容時,在學生初讀文章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文章內容做梳理回顧,讓學生歸納總結這篇文章中都提到了周末參加的哪些活動。這樣的問題不僅和文本有緊密關聯(lián),也可以很好的考察學生的文章理解程度,是訓練學生語篇思維的有效方法。語篇閱讀教學的有效實施會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能夠讓學生在有效的獨立分析和思考中加深自身的文本感受程度,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有效的閱讀方法和學習策略。
語篇整體教學更加強調讓學生從全文出發(fā),從整體上感知閱讀內容,有效實現(xiàn)信息的搜集整理。在基于這樣的教學過程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時,教師可以采取一些合適的引導方式。將思維導圖融入到語篇整體教學中,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展開形式。這樣的閱讀過程能夠讓學生掌握一些好的思考問題的方法,能夠構建學生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并且化解學生閱讀理解上可能會存在的潛在障礙。這不僅是一種很好的文本分析策略,這往往也能夠推動學生自身知識結構和框架的形成,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強化和語言積累的豐富都會起到很明顯的幫助。
比如在教學Unit3《Holiday fun》這部分內容時,閱讀文章中只提到劉濤去了外灘,沒有提到劉濤是怎么去的、在外灘做了些什么。外灘是我們熟悉的地方,很多學生都去過,基于這篇文章的教學,教師可以做一些靈活的教學調整與轉變。比如,教師可根據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遷移舊知時,豐富故事內容。比如在三年級On the farm這一課,學生已學到農場上有pigs、cows、ducks等動物,并且知道了農場中有哪些植物等,教師可以以此為出發(fā)點給學生設計提問,讓學生想一想放假時同學們一起去農場玩是怎樣的場景。這種設問讓大家的思維立刻活躍起來,學生回顧了從前學習的語言點,同時,思維也逐漸被教師引入到放假的場景與畫面中。這種思維導圖的形式讓閱讀課堂變得輕松有趣,增強了課堂活力,也給后續(xù)新課文的分析解讀奠定了良好的實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