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群
(福建省廈門市烏石浦小學 福建 廈門 361006)
思維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要求的重要部分,也是影響人一生發(fā)展的重要能力。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符合規(guī)律、循序漸進的思維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小學語文教材是學生思維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資源,尋找有效的策略,達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目的。
教師在進行新課教學時一般都會從課題導入,因為課題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能夠很快地提取到文章的一些關鍵信息,更準確地把握課文重點。很多課題中又有一些關鍵性的字眼,揭示文章的中心,能夠幫助學生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了解文章的寫作方法。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分析課題,準確地捕捉題眼,然后圍繞題眼提出問題,想想:作者寫了哪些內容?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來寫的?培養(yǎng)學生自我探究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學習《草船借箭》這一課,學生認真讀題后,運用“捕捉題眼明題意”的策略,明白了課文主要講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情,也很快抓住了題眼“借”,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自我提問:諸葛亮為什么要借箭?他是怎么借箭的?結果如何?學生根據(jù)題目很容易就把握了文章主要內容和作者的寫作順序。接著,學生再根據(jù)預想的問題去閱讀,感悟文章的結構安排,領會作者通過人物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教師要重視插圖的利用,將插圖用在解決學生的疑難處,幫助學生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與形象的畫面結合起來,突破難懂字詞和課文內容的理解。將插圖用在啟發(fā)學生的想象處,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畫面內容展開想象,變“靜”為“動”,把課文中靜止的文字描寫變?yōu)閯討B(tài)的過程和場景。將插圖用在訓練學生的表達處,引導學生借助插圖有順序地表達,把內容表達得更完整、更生動。
例如二年級下冊《大禹治水》課文中,由于低年級的學生缺乏生活經(jīng)驗,對于“禹采取疏導的辦法治水”理解有難度,我運用“觀察插圖想畫面”的策略,先引導學生結合圖片認識“河道”,再想象禹如何帶領大家“疏通河道”,會遇到哪些困難?然后再了解洪水是如何通過一條條河道“疏導”到大海里去的。課文插圖與第四自然段的內容相對應,學習時可以圖文結合,相互切換,更好地領會課文內容。
教材中每篇課文在選材上的確定、結構上的編排、用詞上的選擇都經(jīng)過作者層層推敲深入思考的,為學生學習語言、訓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潛心閱讀,層層分析,感悟內涵,關注文本語言的表達特點和表達方式,學習并運用作者的表達技巧,在分析語言、內化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習得思維方法,提升思維的能力。
例如,《窮人》這一課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非常細膩,特別是桑娜抱回孩子后復雜矛盾的心理過程更是牽動讀者的心,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場景和主要人物,抓住重點詞語品析,展開合理的想象,領悟課文運用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方法?!洞掖摇愤@一課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特別是不斷追問,引發(fā)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表達作者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教學中我采用“以讀代講”來學習,引導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品味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在讀中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豐富語言的積累。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編排特點突出,每單元教學內容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索編排,既有相同的主題和訓練要素,又有不同的寫作特點和訓練策略,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類比課文尋異同”的策略,將課文進行橫向與縱向、課內與課外的對比,探究課文在語言、表達、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異同點,促進對課文的深度學習和理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例如,五年級上冊“說明文”主題單元《太陽》《松鼠》等篇目,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兩篇課文都是說明性的文章,都運用了說明方法介紹事物,都抓住事物特點進行介紹。但在說明方法上,《太陽》運用了列數(shù)字、舉例子、打比方、做假設等說明方法,《松鼠》則采用比喻、擬人的說明方法;在語言風格上,《太陽》語言精煉平實,《松鼠》語言則更加生動形象,可讀性強。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縱向比較其他年級的說明文,例如《蝙蝠與雷達》《蟋蟀的住宅》等,也可以將課內與課外的學習聯(lián)結起來,通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訓練學生思維能力。
總之,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有策略可尋的,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做教學研究的有心人,從教材入手,挖掘有利資源,帶領學生深度學習,讓學生的思維之花開得更加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