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城關區(qū)秦安路小學
情感教育既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班級管理藝術。具體來說,情感教育是指教師在學科教學或班級管理中通過主題設計、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活動、師生關系等途徑,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教學環(huán)境,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文明素養(yǎng)的一種教學方法。情感的作用具有兩面性,在班級管理中需要發(fā)揮其積極的影響,需要班主任科學認識情感與認知的管理,妥善處理個人情感與集體發(fā)展的關系。
情感教育,是與理智教育相對而言的,二者是構成德育的兩大板塊。小學生情感豐富而認知水平有限,如果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能夠因勢利導對小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形成自主的管理意識與約束能力,從而體會到班級學習的快樂與學校生活的趣味。
小學生的內心世界豐富而敏感,教師可通過談心、書信交流等方式對個別行為與心理存在偏差的學生進行情感疏導,使其認識到自主管理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通過辯論、演講等主題性活動,對思想散漫、集體意識淡薄的學生進行情感引導,使其認識到班級的規(guī)則與目標,自覺將個人融入班集體之中。低年級的學生喜歡媽媽式的班主任,對溫柔而富有愛心的老師往往會“親其師,信其道”,然而他們的自主管理能力不夠,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對班級紀律和管理制度的理解認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對此,筆者組織小朋友開展“我是代理小老師”的活動,嘗試從教師的角度來準備教學、組織課堂、觀察學生等,從情感角度理解老師的辛苦與不易,進而從思想深處形成共識:好好學習,健康成長,才是對老師最大的愛與回報。
在小學生的管理中,班主任應意識到情感是一種力量,對于那些健康向上的內心情感,班主任應通過藝術化的渲染,實現以一至十、以十至百的正面教育影響。而對于那些消極痛苦的情感,教師可通過師生交談、彼此傾吐等方式來提前干預或及時糾偏,以實現積極的德育效果,這不但有利于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而且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注重情感渲染,這一策略與蘇霍姆林斯基所倡導的和諧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充分認識與發(fā)揮學生情感的力量典范。
班級文化是抽象的,然而卻滲透于學生的言行與思想之中,學生對班級的認同與理解程度,將直接影響到班主任工作的開展效果。然而,受年齡特征、認知能力的影響,小學生對抽象性的紀律、規(guī)則、制度等的認知與理解有限,他們豐富而細膩的情感世界又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認知的不足,而情感的發(fā)展與智力的培養(yǎng)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由此看來,教師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以此來構建班級文化,是情感教育的一種策略。筆者經常在低年級學生中開展座談會,讓他們談談什么樣的學生才是好學生,什么樣的同桌才是好同桌。通過交流使他們發(fā)現,原來自主自強是這么受歡迎,原來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于是教師順勢引導,使其形成情感共鳴:你的努力上進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你的優(yōu)秀就是對親人或朋友最大的善意。
在小學生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保證個人天賦與才能的充分表現,使其學習富有成效,從而構成教育的恒久支持,建立起學生積極的“情感動力系統(tǒng)”。在實際的班級管理中,筆者從細節(jié)做起,對低年級的學生每天檢查他們的手與臉是否干凈,衣服是否整潔,發(fā)型是否得體。對于個人衛(wèi)生做得好的學生及時表揚,對于個人衛(wèi)生做得不理想的學生,教師及時指出問題并糾正,久而久之,學生漸漸養(yǎng)成了愛干凈的生活習慣,而且他們從情感上也認同這樣的理念:干凈得體是做人的基本修養(yǎng)。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的素養(yǎng)得到內化,他們從個人衛(wèi)生到書寫規(guī)范,從生活細節(jié)到自主管理,都有了明顯的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從細節(jié)到情感、從情感到認知的升級,班主任設定的細節(jié)須是人人可實現的目標,以此來培養(yǎng)孩子做事的信心,進而增強師生情感交流。
總之,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情感教育藝術的探索與實踐,是一個不斷追求,不斷完善的過程,它需要班主任在豐富自己管理理念的同時,注重同情心、同理心的培養(yǎng),做一個眼中有光、心中有愛的教師,用心觀察班級動態(tài),用愛點亮學生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