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縣藏族小學
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是教育的發(fā)展目標,其中德育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德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把德育放在首位,在德育的基礎之上開展知識教育,將各個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和德育有機結合起來。同時,要根據(jù)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有針對性地用小學生能夠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潤物細無聲”般地滲透德育,加強德育的親和力,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筆者認為,小學德育應該遵從學科化和生活化的原則,時時德育,事事德育,方能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德育需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和學科教育融合在一起。教師應該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滲透德育,讓學生在無形當中感受到德育,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從學科和教材的實際出發(fā)開展德育[1]。比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多給學生介紹我國的大好河山,讓學生認識到祖國的幅員遼闊,從而感受到祖國的繁榮富饒和日益強大,讓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為祖國感到自豪,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2]。再如,教師在教學中穿插講解一些中國歷史的內(nèi)容,多給學生講解近現(xiàn)代史,讓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認識到只有國家強大了,個人才能有更好發(fā)展的道理,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樹立為國家繁榮富強而奉獻青春的決心。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不畏艱難險阻、維護和平的意志品質(zhì)。
德育不僅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也要符合學生的精神需求,因此教師在開展德育時不僅應該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而且要對學生的思想發(fā)展動態(tài)以及心理特點進行透徹分析,使德育內(nèi)容能夠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增強德育的針對性[3]。教師應該在充分把握教學目標、德育目標的基礎上,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思想狀況進行深入分析。小學生大都是較單純且有進取心的,也有一小部分學生存在以自我為中心、不顧集體利益等行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通過觀察等方式,把握學生的思想發(fā)展動態(tài),如果學生犯了錯誤,就應該及時處理,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教師如果發(fā)現(xiàn)某些學生受不良思想的影響,就要多和他們進行溝通交流,抵制不良思想的影響,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
德育和其他學科教育一樣,都應該循序漸進,教師應該結合德育的規(guī)律以及學生的思想行為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開展德育。德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民主與法治觀念教育等各個方面的內(nèi)容,因此開展德育不可急于求成,需要在合適的時間尋找合適的機會。比如,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學習“樂于助人”主題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們討論一下“老人摔倒扶不扶”這個熱點話題。同時,要結合時事熱點,如,在國慶節(jié)等節(jié)點,教師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師應該對德育任務進行全面分析,按照教育方針以及德育任務進行滲透。在開展德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信任學生。比如,學生如果出現(xiàn)打架斗毆的情況,教師要第一時間了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不能無端指責學生,對受了委屈的學生,教師應該幫學生解決問題,最后告訴他們打架的危害,遇到事情可以選擇文明的解決方式。
德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教師要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學的首位,改變一些學校教育教學中“重智輕德”的問題,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從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將德育滲透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中。同時,由于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高,時時處處學習模仿教師,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個人魅力,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以及言談舉止,為學生起到表率作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