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龍 河南農業(yè)職業(yè)學院
21世紀初,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橫空出世,因為其針對高等教育開設,兼具開放、共享、自主、免費等一系列嶄新特征,強烈的吸引了教育工作者的目光。國內外關于慕課的教學制度研究、教學設計研究、教學模式研究等成雨后春筍之勢,由此發(fā)展出了多樣的新型教學模式,例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H—MOOC(Higher Education MOOC,高等教育慕課),超級公播課(Meta-MOOC)等。這一領域的迅速發(fā)展切實的推動了教育教學工作的創(chuàng)新以及高等學科知識的普及。
2018年,教育部發(fā)布“新時代高教40條”(教高〔2018〕2號),其中明確提出“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要大力推進“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新型教育形態(tài),要發(fā)揮慕課的重要作用,同時推出300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發(fā)揮示范帶動作用。各高校、機構都積極開展相關工作,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世界慕課大會上表示“中國慕課數量和應用規(guī)模已居世界第一”。
2020年,各高校紛紛開展線上教學活動。在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我們得以考察,當慕課這一新型教學模式放置于高等教育的校園內、課堂里,能夠發(fā)揮出怎樣的作用。在這一時間段,本研究主要通過“超星學習通”這一慕課平臺,開展計算機課程的線上教學活動,教學內容通過自制微課視頻呈現,教學活動依照教學計劃定期推送視頻內容和相關資料完成,教學對象為本科財務管理專業(yè)的一個自然教學班。
慕課飛速發(fā)展的同時,學者們發(fā)現慕課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輟學率高,持續(xù)性低,效果難檢驗等。當我們將慕課教學形式放置于高校課堂中時,以上問題依然未能得到改善。
慕課主要采取單向傳遞的教學模式,通過線上平臺推送提前錄制好的教學視頻,一方面,錄制好的內容無法通過學生的現場反饋作及時調整,更談不上課堂的互動與交流,其實質與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相比只是新壺裝老酒。另一方面,通過介質傳遞信息會造成信息的衰減。在計算機慕課的教學過程中,曾經穿插過幾次線上直播課用于解答習題以及回答學生的共性問題,學生在課后表示“直播課的收獲更大”。這一感受與教學內容有一定的關系,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相比于慕課所使用的傳遞工具——視頻,直播課傳遞效率更高”,或者說相比于腳本化的教學模式,及時溝通更能產生親切感和信服感。由此可以進一步認為,面對面的交流更有利于保障信息的傳遞效率,進一步保障教學質量。即使線上平臺可以通過推送課后練習、開放交流空間等方式拓寬信息傳遞渠道,但礙于主要傳遞方式的限制,知識獲取質量依然不如傳統(tǒng)課堂面對面交流來的要好。
在開展計算機及相關課程的線上教學活動中,我們依托線上教學平臺設計了“本周教學內容限時關閉”的教學策略,例如:周一上線本周所有學習內容,限時下周二前學完并鎖閉視頻。這一舉措的初衷是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學習內容,及時消化相關知識。實際情況是,除了部分對計算機課程抱有極大興趣,對自身要求較高的學生能做到全過程的及時跟進外,不少同學無法按時完成學習內容,超時后又要求重新開放。以本科計算機課程為例,后臺數據顯示班級學習完成率隨著學期的推進逐漸下降,而令人惋惜的是,要求重新開放的學生人數也逐漸下降,即使在課程后期完全開放所有視頻,期末考試結束后,最后三節(jié)課的完成率分別停留在了89%、86%和86%。
當前,國家對高校教育提出的要求被歸納為“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當前計算機行業(yè)面臨的“可能被機器人替代”的現狀,同樣要求從業(yè)人員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具備深入思考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而慕課教學最初的出發(fā)點是針對非專業(yè)的社會公眾或一般學者做普及性教育,即使將這一教學形式放置于高校課堂內,其內容依然是以解決基本問題為主,大多停留在認識、記憶的低階階段,課程中啟發(fā)式教學較少,深入思考的環(huán)節(jié)較難設置,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思維的碰撞很難產生,實際上很難滿足當前國家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亦難滿足社會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教學發(fā)現,單獨的、直接的將慕課照搬到普通高校的課堂中并不合適,其存在的一些固有劣勢不僅不能滿足當前的高等教育要求,甚至會放大慕課本身存在的問題,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反而更難保障學習的持續(xù)性、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成果。這既不利于學生的自我提升,也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誠然,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里慕課暴露出了許多缺陷。當教學活動回歸常態(tài)時,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去蕪存菁,規(guī)避慕課的劣勢,發(fā)揮慕課的優(yōu)勢,來提升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質量。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高校教育教學模式不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革,在“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理論下,開展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教學活動,慕課都將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教學手段。
課內與課外的教學結合。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僅僅依靠課內的45分鐘遠遠達不到學習的目的,通過慕課將學習過程延伸至課外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慕課的優(yōu)勢之一是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為學習者提供學習機會。高校的教學活動可以利用這一特點,統(tǒng)籌規(guī)劃課內課外學習內容,以延長積累過程,深化理解與認知,也為“兩性一度”的發(fā)揮拓展時間和空間。
線上線下的教學結合。慕課的另一優(yōu)勢是可以歸集各類學習資源并做到實時更新。以計算機課程為例,計算機規(guī)律性較弱,具有顯著的瑣碎性、即時性特征,特別是近幾年我國稅制變化頻繁,課堂上剛剛結束的知識點第二天就面臨調整的情況經常發(fā)生,教材的內容也總是跟不上改革的腳步。當將慕課資源補充進來之后,學生可以在課外、在線上精確定位重難知識點反復學習,教師可以用最簡便的方式推送最前沿的資訊消息,緊跟政策變化,做到實時分享。
此外,慕課平臺可以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情況。當前慕課平臺的功能日益全面,通過平臺推送練習,開展課堂討論,發(fā)布思考案例等,都能在平臺內獲取相應的數據,包括學習進度,習題正確率,討論和思考情況等。這些數據能幫助教師更迅速、更全面的掌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在開展相應教學活動時可及時解決共性、個性問題,保證學習的持續(xù)性,也可以根據學生掌握情況,調整教學內容,保障教學質量。由此,將慕課與傳統(tǒng)課堂融合后,慕課存在的許多問題能夠得以解決,而傳統(tǒng)課堂面臨的一些困境也能得以改善。
將慕課補充進來之后,不應沉溺于信息技術手段的“炫技”,也不應對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開展無限的探索,教學活動中需要始終把握“內容為王”的主旨。教學內容的設計是真正需要教師加大投入的事情,從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到學習目標的樹立,從知識框架的搭建到具體內容的填充,從基礎知識的認知到復雜問題的思考,無一不是依靠教學內容步步為營的。而慕課及慕課資源僅僅是為以上教學活動提供平臺和工具,為傳統(tǒng)課堂的推進提供助力,切不可本末倒置,將慕課變?yōu)榱硪环N形式的照本宣科。
傳統(tǒng)課堂或多或少局限于理論教學,理論到實際的距離有多遠?學科最前沿的發(fā)展如何?專業(yè)未來最需要的人才是怎樣的?其實這些問題都很難在課堂內予以充分的解答。如果能通過慕課平臺引入校外資源、企業(yè)資源和校外導師,則能為高校培育人才打開新局面。慕課為開展校外教學活動提供了一個不受限制的空間:校外資源、教師、專家可以通過慕課平臺長期的、連貫的為在校生分享社會工作經驗和專業(yè)發(fā)展現狀。這樣的教學分享不會受雙方的工作、學習的制約,因此教學活動將是系統(tǒng)的、持續(xù)的、完整的。通過慕課平臺打破校園與社會間的壁壘,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也為師生提供更廣闊的視野,這無疑是對高校教育工作的一個強勁補充。
將慕課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各高校應起到引領推動作用。首先高校應準確定位慕課在各類教學工作中的作用,由此分別針對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的不同課程,設定相適宜的慕課教學形式和,合理使用慕課教學資源,設定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相符合的慕課教學標準和評估體系;其次,高校不應為了創(chuàng)新而過度開發(fā)信息技術手段。高校應把握教育的實質,始終將“教學效果是否提高”“學習效率是否提升”等作為評估課程好壞與否的標準,將技術與教學的融合作為推動教學改革的工作方向,不應將技術手段的高級與否納入課程評估體系。最后,高校應提供配套設施、設備,也要積極推進相關領域的發(fā)展交流。不少高校已經展開了積極的行動:引入國內外優(yōu)秀的慕課平臺,與經驗豐富的技術公司展開合作,設計打造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硬件日益豐富的同時,高校也應重視教師們的培養(yǎng)與交流,特別是關于“信息化環(huán)境下教學結構設計”“新時代育人目標下的教學內容設計”等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
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引進增加了教育教學工作的難度,另一方面,國家、社會、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也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教師個人作為組織教學活動的最小單位很難滿足所有需求。以課程組、教研室為單位,按課程大類組建教學團隊,對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建設任務作統(tǒng)籌分工,必要時引入信息技術人員、課程研究人員、學生助教等,都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打通專業(yè)班級,按教學模塊設置線下講師,按照知識點制作慕課資源。在“精簡動作”之后,每一位團隊成員都更容易深入挖掘自己所負責的教學內容,也更有利于針對每一個知識模塊、知識點進行教學活動的精心設計。
在設計線上、線下教學活動時,教師的工作重心應放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目標是將課堂設計成“分析、評價、創(chuàng)新”的高階課堂,信息技術手段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工具,慕課是拓展課堂空間的平臺。因此,教師應將線下課堂與慕課課堂的教學內容打通結合設計,讓線上線下的教學內容互相配合、互相支撐,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本研究通過一個完整學期的計算機及相關課程的教學實踐,認為將慕課教學形式完全照搬放入高校的課堂內并不合適。一方面,它無法克服自身的缺陷,另一方面,它無法滿足當前各個方面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但是,如果能將慕課教學形式作為傳統(tǒng)課堂的補充工具,則能在很大程度上回避慕課教學缺陷,同時能解決傳統(tǒng)課堂遇到的問題。目前,已有不少課程利用慕課資源開展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這些課程通過教學流程再造,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優(yōu)勢融合互補,切實提升了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這些都值得本研究做進一步的學習和探索。